前幾日我下班回來,碰到鄰居媽媽正跟孩子爭執,仔細一聽,孩子與鄰居媽媽是關於當班長的事情。
原來,鄰居孩子表現很好,進步很大,還很自律,班主任就跟孩子商量做班長,孩子沒答應,班主任又找鄰居媽媽,鄰居媽媽感覺這是個好事就讓孩子答應,孩子不想做,但鄰居媽媽就逼著孩子答應做班長,由此產生了爭執。
鄰居媽媽認為,做班長很光榮,還能展示個人魅力,鍛鍊自身,但孩子認為沒意思,不僅僅天天都要什麼都管,還不能自由的玩,太累了。鄰居媽媽就感覺孩子不想當班長是個奇葩,多少人搶著當,孩子竟然不稀罕。
很多家長是不是感覺,哪有這樣的孩子,不想當班長,很多孩子擠破頭皮都沒有資格,孩子的心理是不是發生了扭曲?事實上,真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爭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去做班長,去當「官」。
孩子表現出這種「與眾不同」「不隨大流」,是不是就是自己本身有問題呢?這個也不一定,雖然有「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俗語,但誰也不輕視「我就想做個好士兵」的心理,
很多家長感覺孩子表現出這種「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的行為,有點自卑,缺少朝氣,充滿一種「中庸」的思想。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著以下幾個原因。
家庭環境 孩子生活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孩子眼裡的小社會家庭就佔據了一大部分,孩子通過父母的各種表現去判斷這個外界的情況。很多家長自己屬於「無欲無求」,每日閒散拖拉,但本著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自己理想的延續,卻一直嚴格要求孩子「勇爭第一」。
事實上,孩子自身處於一種矛盾之中,他看到的是家長的「中庸」,但家長要求的卻是「奮力拼搏爭取」,孩子迷茫,不知道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自己需要做的。孩子自身喜歡爭強好勝,但是他長期處於一個這種平穩的家庭中,自身會產生一種懷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都表現出一種「消極」,如何能夠要求孩子表現出「積極」呢。
限制孩子自由孩子天性自由,他們喜歡打打鬧鬧,哪怕是最安靜的小朋友,他們內心也是渴望一個釋放的空間,所以不管是日常還是上學,都能夠見到小朋友打打鬧鬧的身影。但作為一個班幹部,可能就要一直讓自己壓抑內心的這種自由情緒,還要去管理別人不要打鬧,實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外界環境影響我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孩子們之間存在攀比,存在競爭,但同樣也存在一定的觀望情況,畢竟「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學到一些技能,競爭是好事,但有的時候會因為這種「過分競爭」導致一些孩子過於表現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內心感受不好孩子受各種因素影響,學習成績起起伏伏,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情況,一般情況不是鼓勵反而是變本加厲的責罵,甚至給孩子下一些所謂的目標,完不成怎麼怎麼樣的方式威脅孩子。孩子不是不想考好,誰不想得到獎勵,但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自然會出現成績不均的情況。
孩子感受到不那種被重視被關心的喜悅,內心裡沒有一種對學校的興趣,如何能夠對學校裡面這種「班幹部」的競爭產生興趣,他們害怕萬一做不好就會被老師、家長責罵,萬一學習突然下滑,班幹部的身份也有「被罷免」的危險,他們自然「消極怠工」,不想去爭搶這些「身外之物」,變得中庸。
一般情況下,孩子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看待事情的方向或者對於事物的理解有所偏差而已。爸爸媽媽需要根據孩子的正常表現,與孩子進行一些引導評價,尋找孩子沒有進取心的原因,如果是合理的情況,家長也要允許孩子保持這種穩定性。
每個孩子自身性格、品質等等不同,對於事物的認知也各不相同,孩子變得中庸,或者變得好像有所「消極」時,爸爸媽媽需要引起注意,雖然不至於產生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也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讓孩子勇敢的面對,爸爸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做。
一、多進行親子溝通
溝通是架起父母孩子之間的橋梁,通過溝通,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所想,同樣父母也能了解孩子所思,互相之間貼近,更好的解決一些孩子棘手但父母輕而易舉的事情,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
孩子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界或者一些現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不成熟,可能不夠理智,可能不夠全面,但至少他們是在認真的思考這件事情的發生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或者自己是否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等等。
父母通過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緩解這種自身思考帶來的壓力,替孩子分擔一些外界這種孩子無法理解的現象的壓力,也能夠給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一些有力有效的建議與支持。
父母通常感覺孩子是「翅膀硬了」,事實上,父母平日過於追求一些「功利性」的內容,忽視了與孩子的正常溝通,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候,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對著父母開口,不知道如何如孩提時候一樣像父母求助。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背後支持,需要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也要為孩子樹立信心,對他們進行鼓勵和關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或猶疑不決的時候,給予一次成功機會的提醒,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競爭的意義與樂趣。
二、讓孩子做主
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主呢,很多家長都有疑問,因為在家長的眼裡,孩子都很小,他們沒有判斷能力,害怕他們做的決定出現偏差,所以家長們很熱衷於幫孩子做各種決定,從興趣班的選擇到輔導班的制定,從幼兒園的規劃到小學的同桌等等,家長們事無巨細。
孩子在覺醒了自主意識之後,他們開始利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反抗外界對他們的那種「捆綁」,他們想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特別是在自己爸爸媽媽面前,比如偶爾的耍性子,比如突然情緒不好不想說話等等,這些都很正常,爸爸媽媽不要著急的在他們還沒有做好接受意見之前進行哄勸,這會讓孩子喪失掉一次做主的機會。
孩子犯錯是正常現象,只有犯錯才能夠真正的成長,孩子的做主也是從犯錯開始。如果父母一直用自己認為的正確方式「壓迫」他們,孩子很容易形成沒有主見、依賴的心理,即便按照你的要求做,但並不一定保證朝著期待發展。
孩子自己做主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什麼叫責任,什麼叫選擇,通過這些主觀意識去判斷對自己的成長或發展是否有利,並且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大腦會越來越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消極中庸。
三、一起與孩子談理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夢想,有的孩子想要做老師,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有的孩子可能只想畫畫,等等,孩子表達的可能不是很明確,只是知道這樣一個名稱,但具體該如何去實現卻很模糊,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實現。如果父母給孩子指出了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孩子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父母與孩子談論理想,不僅僅是實現理想,還有理想的明確認識,從孩子的各個角度幫助孩子去分析如何真正的實現這個目標,實現這個理想,又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作出哪些的改變,激發孩子內心的潛力,以及內在的動力,積極的向上攀登。
四、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
孩子不願意競爭班長,固然有自身的一些原因,還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孩子與外界接觸太少導致社交恐懼,比如孩子不能夠適應集體生活,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本應該可以爭取的機會。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公平的參與,不是為了是否可以拿到班長的位置,是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這種集體活動進行個人的鍛鍊,能夠真正的理解集體的意義,也能夠看到這種競爭帶給自己的動力。
集體活動除了這種班級競爭,還有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學校的運動會,比如各種學校組織的興趣大賽,比如社會上的一些團體活動,等等,這些都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
孩子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集體,也同樣可以衍生出各種的堅強、不認輸意志,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本身就有的特長,這有助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集體活動中會湧現出一些比較典型的好同學,他們會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和模範,孩子能夠認識到別人身上的優點,能夠懂得其實一些事情做起來並不難,孩子們會更加願意去模仿這些好的行為,潛移默化,很容易的就會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人。
五、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總是說「我為你好」「你要聽我的」之類的話,要求孩子按照制定的一些規則去做,但家長自己卻一點都不進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自身都不夠積極,如何要求孩子變得積極向上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自律愛生活,努力拼搏充滿正能量,不抱怨不過於情緒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也會是一個積極向上,敢於向前的小勇士,這是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不會分辨好與不好,但家長可以做到讓自己的好展示出來給孩子做參考,孩子因為這些美好,對這個世界和社會也會充滿了善意,他們會更加願意的用自己的認真去熱愛周邊的事物,同時內心也一直處於陽光的狀態,而不是一種過於中庸的思維。
孩子不想做班長,並不是家長想到的那樣是因為「慫」,是因為沒有擔當,反而是因為孩子更能夠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會做出的決定。
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情緒時候,爸爸媽媽不妨用孩子的夢想和理想去激勵孩子,至少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奮鬥,而這個競選也僅僅是孩子需要經歷的其中一個過程而已。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