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做班長」令人吃驚,行為小秘密,父母妙招激發內動力

2020-12-12 布丁媽媽私享會

前幾日我下班回來,碰到鄰居媽媽正跟孩子爭執,仔細一聽,孩子與鄰居媽媽是關於當班長的事情。

原來,鄰居孩子表現很好,進步很大,還很自律,班主任就跟孩子商量做班長,孩子沒答應,班主任又找鄰居媽媽,鄰居媽媽感覺這是個好事就讓孩子答應,孩子不想做,但鄰居媽媽就逼著孩子答應做班長,由此產生了爭執。

鄰居媽媽認為,做班長很光榮,還能展示個人魅力,鍛鍊自身,但孩子認為沒意思,不僅僅天天都要什麼都管,還不能自由的玩,太累了。鄰居媽媽就感覺孩子不想當班長是個奇葩,多少人搶著當,孩子竟然不稀罕。

很多家長是不是感覺,哪有這樣的孩子,不想當班長,很多孩子擠破頭皮都沒有資格,孩子的心理是不是發生了扭曲?事實上,真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爭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去做班長,去當「官」。

孩子表現出這種「與眾不同」「不隨大流」,是不是就是自己本身有問題呢?這個也不一定,雖然有「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俗語,但誰也不輕視「我就想做個好士兵」的心理,

很多家長感覺孩子表現出這種「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的行為,有點自卑,缺少朝氣,充滿一種「中庸」的思想。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著以下幾個原因。

家庭環境 孩子生活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孩子眼裡的小社會家庭就佔據了一大部分,孩子通過父母的各種表現去判斷這個外界的情況。很多家長自己屬於「無欲無求」,每日閒散拖拉,但本著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自己理想的延續,卻一直嚴格要求孩子「勇爭第一」。

事實上,孩子自身處於一種矛盾之中,他看到的是家長的「中庸」,但家長要求的卻是「奮力拼搏爭取」,孩子迷茫,不知道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自己需要做的。孩子自身喜歡爭強好勝,但是他長期處於一個這種平穩的家庭中,自身會產生一種懷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都表現出一種「消極」,如何能夠要求孩子表現出「積極」呢。

限制孩子自由孩子天性自由,他們喜歡打打鬧鬧,哪怕是最安靜的小朋友,他們內心也是渴望一個釋放的空間,所以不管是日常還是上學,都能夠見到小朋友打打鬧鬧的身影。但作為一個班幹部,可能就要一直讓自己壓抑內心的這種自由情緒,還要去管理別人不要打鬧,實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外界環境影響我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孩子們之間存在攀比,存在競爭,但同樣也存在一定的觀望情況,畢竟「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學到一些技能,競爭是好事,但有的時候會因為這種「過分競爭」導致一些孩子過於表現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內心感受不好孩子受各種因素影響,學習成績起起伏伏,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情況,一般情況不是鼓勵反而是變本加厲的責罵,甚至給孩子下一些所謂的目標,完不成怎麼怎麼樣的方式威脅孩子。孩子不是不想考好,誰不想得到獎勵,但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自然會出現成績不均的情況。

孩子感受到不那種被重視被關心的喜悅,內心裡沒有一種對學校的興趣,如何能夠對學校裡面這種「班幹部」的競爭產生興趣,他們害怕萬一做不好就會被老師、家長責罵,萬一學習突然下滑,班幹部的身份也有「被罷免」的危險,他們自然「消極怠工」,不想去爭搶這些「身外之物」,變得中庸。

一般情況下,孩子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看待事情的方向或者對於事物的理解有所偏差而已。爸爸媽媽需要根據孩子的正常表現,與孩子進行一些引導評價,尋找孩子沒有進取心的原因,如果是合理的情況,家長也要允許孩子保持這種穩定性。

每個孩子自身性格、品質等等不同,對於事物的認知也各不相同,孩子變得中庸,或者變得好像有所「消極」時,爸爸媽媽需要引起注意,雖然不至於產生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也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讓孩子勇敢的面對,爸爸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做。

一、多進行親子溝通

溝通是架起父母孩子之間的橋梁,通過溝通,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所想,同樣父母也能了解孩子所思,互相之間貼近,更好的解決一些孩子棘手但父母輕而易舉的事情,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

孩子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界或者一些現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不成熟,可能不夠理智,可能不夠全面,但至少他們是在認真的思考這件事情的發生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或者自己是否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等等。

父母通過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緩解這種自身思考帶來的壓力,替孩子分擔一些外界這種孩子無法理解的現象的壓力,也能夠給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一些有力有效的建議與支持。

父母通常感覺孩子是「翅膀硬了」,事實上,父母平日過於追求一些「功利性」的內容,忽視了與孩子的正常溝通,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候,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對著父母開口,不知道如何如孩提時候一樣像父母求助。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背後支持,需要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也要為孩子樹立信心,對他們進行鼓勵和關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或猶疑不決的時候,給予一次成功機會的提醒,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競爭的意義與樂趣。

二、讓孩子做主

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主呢,很多家長都有疑問,因為在家長的眼裡,孩子都很小,他們沒有判斷能力,害怕他們做的決定出現偏差,所以家長們很熱衷於幫孩子做各種決定,從興趣班的選擇到輔導班的制定,從幼兒園的規劃到小學的同桌等等,家長們事無巨細。

孩子在覺醒了自主意識之後,他們開始利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反抗外界對他們的那種「捆綁」,他們想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特別是在自己爸爸媽媽面前,比如偶爾的耍性子,比如突然情緒不好不想說話等等,這些都很正常,爸爸媽媽不要著急的在他們還沒有做好接受意見之前進行哄勸,這會讓孩子喪失掉一次做主的機會。

孩子犯錯是正常現象,只有犯錯才能夠真正的成長,孩子的做主也是從犯錯開始。如果父母一直用自己認為的正確方式「壓迫」他們,孩子很容易形成沒有主見、依賴的心理,即便按照你的要求做,但並不一定保證朝著期待發展。

孩子自己做主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什麼叫責任,什麼叫選擇,通過這些主觀意識去判斷對自己的成長或發展是否有利,並且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大腦會越來越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消極中庸。

三、一起與孩子談理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夢想,有的孩子想要做老師,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有的孩子可能只想畫畫,等等,孩子表達的可能不是很明確,只是知道這樣一個名稱,但具體該如何去實現卻很模糊,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實現。如果父母給孩子指出了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孩子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父母與孩子談論理想,不僅僅是實現理想,還有理想的明確認識,從孩子的各個角度幫助孩子去分析如何真正的實現這個目標,實現這個理想,又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作出哪些的改變,激發孩子內心的潛力,以及內在的動力,積極的向上攀登。

四、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

孩子不願意競爭班長,固然有自身的一些原因,還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孩子與外界接觸太少導致社交恐懼,比如孩子不能夠適應集體生活,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本應該可以爭取的機會。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公平的參與,不是為了是否可以拿到班長的位置,是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這種集體活動進行個人的鍛鍊,能夠真正的理解集體的意義,也能夠看到這種競爭帶給自己的動力。

集體活動除了這種班級競爭,還有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學校的運動會,比如各種學校組織的興趣大賽,比如社會上的一些團體活動,等等,這些都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

孩子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集體,也同樣可以衍生出各種的堅強、不認輸意志,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本身就有的特長,這有助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集體活動中會湧現出一些比較典型的好同學,他們會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和模範,孩子能夠認識到別人身上的優點,能夠懂得其實一些事情做起來並不難,孩子們會更加願意去模仿這些好的行為,潛移默化,很容易的就會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人。

五、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總是說「我為你好」「你要聽我的」之類的話,要求孩子按照制定的一些規則去做,但家長自己卻一點都不進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自身都不夠積極,如何要求孩子變得積極向上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自律愛生活,努力拼搏充滿正能量,不抱怨不過於情緒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也會是一個積極向上,敢於向前的小勇士,這是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不會分辨好與不好,但家長可以做到讓自己的好展示出來給孩子做參考,孩子因為這些美好,對這個世界和社會也會充滿了善意,他們會更加願意的用自己的認真去熱愛周邊的事物,同時內心也一直處於陽光的狀態,而不是一種過於中庸的思維。

孩子不想做班長,並不是家長想到的那樣是因為「慫」,是因為沒有擔當,反而是因為孩子更能夠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會做出的決定。

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情緒時候,爸爸媽媽不妨用孩子的夢想和理想去激勵孩子,至少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奮鬥,而這個競選也僅僅是孩子需要經歷的其中一個過程而已。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父母不妨利用「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但兒子回到家就像換了個人,不願意學習,就愛看動畫片。陳媽媽催促,他要麼是拖拖拉拉不去寫,要麼就是寫作業東張西望。
  • "鳥籠邏輯":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效果不輸物質獎勵
    父母不妨利用&34;,幫助父母激發孩子學習動力陳媽媽的兒子,平時在學校表現不差,上課認真,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班主任還在陳媽媽面前表揚過他。父母換了方式,孩子會覺得很新奇,並且願意突破慣性思維(我不想學習)去嘗試。當孩子發現學習的好處時,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提高。
  • 孩子缺乏動力學習,父母要採用5個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有些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論怎麼做學習成績依舊很差,其實這是孩子缺乏動力學習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動力學習呢?所以父母應該要採用5原則,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表揚和鼓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當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找到自己的成就感,那麼孩子慢慢就會開始喜歡上這些事情。
  •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愛上學習?
    其實,真正能幫孩子培養好習慣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因為這才是他嘗試並堅持的動力。什麼是內在驅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正確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孩子更有自覺性?第一:給孩子信任感,讓他覺得自己能做得到為什麼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有助於提高內驅力,促使他們有更積極地表現呢?
  • 父母如何做?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很多父母抱怨說孩子不愛學習,讓他學習就像完任務,讓他寫作業他磨磨蹭蹭半天都不寫一個字,看了就來氣,一看孩子寫作業就想發脾氣。父母看到孩子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就生氣,那你有沒有考慮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要想解決問題必須找到原因呀,否則就是每天的這種父母一遍遍的催促責罵,最後作業也是不盡人意。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增強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要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做某件事情,就需要幫助他們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維持大腦內多巴胺的水平。家長們常常使用的辦法是獎勵。
  • 孩子抑鬱厭學,貴在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動力一來,火力全開
    心理學:孩子抑鬱厭學,貴在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動力一來,火力全開文,王彥輝今天又接到一個熱線電話,是個單親媽媽,反映孩子不想上學,一上學就抑鬱了。抑鬱不是病現在因為上學而抑鬱的孩子大有人在。有人說抑鬱不是病嗎?
  • 《幸福課棧》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其實在我們接觸的家長中會發現,不管孩子做的再好,是處於什麼水平,哪個階段上,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動力都有待提高那麼一點。這是作為父母、作為家長,天生的一種焦慮,但是要提醒家長朋友們不要把我們這種對教育的焦慮帶給孩子。
  •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首先要考慮的是接納這個行為吧,不要把他當作一個問題去解決。啃指甲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習慣,一般不需要做什麼特殊處理慢慢就會好了。如果你把啃指甲當作一個事情想去改變,那麼很有可能真的變成一個問題,反而把啃指甲變成一個事情給鞏固下來了。所以家長不需要擔心,也不要再孩子面前強調,更不要強制他改變,順其自然接納就好了。
  • 孩子不想讀書、不想上學,家長怎麼辦?樹立遠大志向才有奮鬥動力
    但是,這樣的期望,很可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乖乖地聽從父母的意見,有些孩子可能會產生不想讀書和上學的念頭,以至於父母不知道怎麼辦?相信多數家長面對孩子如此的念頭,更願意試圖引導孩子重新回到讀書的這條路上來,而不是直接放棄孩子。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此文值得深讀
    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我們看到很多報導,說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大考之後撕書、燒書等等,這些都是最可悲的。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呢?我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 清華桃子媽:如何才能激發出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從這3方面入手
    別讓外因替代了內因》中(),我們討論了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會有其行動的動力,行動動力可以是內因——自身興趣、愛好、責任感,也可以是外因——外部鼓勵或壓力,如果希望行為可以更持久,我們應該儘量使內因成為行動動力,這樣才會不因任何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 怎樣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動力?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就是不喜歡英語學習。其實孩子對英語學習並不像父母們想像得那樣討厭。只要經過合適的引導,很多孩子會轉變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是很容易喜歡上學習英語的。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呢?
  • 當好新兵「領路人」,班長有妙招!
    他們的新訓班長有何妙招,讓我們一起去看看。01思想上領「每名新兵都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思想底數、素質基礎都各不相同,作為他們的第一任班長,我們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緊扣新兵思想實際,加強教育引導。」新兵入營後,正是築牢根基的最好時機,作為班長,我們既要提要求、明標準,更要教方法、傳經驗。」機動某支隊新兵二中隊班長紀凱講道。在訓練場上,他們始終做到堅持按綱施訓、科學組訓原則,既不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又不降低標準、搞虛假成績,遵循新兵成長客觀規律,因人施教,採取分層組訓、分步細訓方法。
  • 如何激發孩子的積極主動的行為
    我們大多家長是這樣的,只要孩子一高興,他就不高興;只要孩子一放鬆,他就緊張;只要孩子一著急,他比孩子還著急。比如,在考試前,有些孩子會出現食慾不正,不想吃飯,或者出現晚睡,早睡的現象。這時我們作父母的,不要過度關注,你自己和平時一樣,該幹嘛幹嘛。不要孩子還沒怎麼,你先焦慮了,不停地囑咐,不停地提醒,「早點睡,多吃點」等等囉嗦的話。
  • 獎勵孩子需警惕「德西效應」,適度獎勵孩子,才能激發學習動力
    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選擇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他們都深知獎勵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獎勵是父母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激勵與認可,這能夠推動孩子,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努力。同理可知,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濫用獎勵,對於孩子是沒有太多益處的。要明白只有適度的獎勵才能夠真正做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否則只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
  • 孩子自卑消極沒動力?培養自信積極和內在動力,父母要做的3件事
    孩子們為自己而玩是內部動力,很有動力有自主感,為了老人的獎勵而玩是外部動力,容易被外部因素左右。學生們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就是外部動力轉為內部動力的表現。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積極自信自覺有責任心,就要激發孩子的內部動力。那麼,孩子的內在動力來自於什麼?
  • 孩子沒有上進心?高智商家長懂得利用「馬繩效應」,激發孩子動力
    導讀:孩子沒有上進心?高智商家長懂得利用「馬繩效應」,激發孩子動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沒有上進心?高智商家長懂得利用「馬繩效應」,激發孩子動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你可能需要這些方法
    這些顧慮都是很正常的,大部分時候父母都是全身心地把自己能給的東西給到孩子身上,可是也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盯著他們的學習是希望他們以後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普遍問題,孩子畢竟想得不夠深,學習的目的也簡單。
  • 青春期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不是別人能給的,需要被激發
    還有的父母說:孩子作業不會做,自己不著急,教他還不耐煩。還是孩子只顧著玩,不計後果?還是孩子太笨?孩子這些惱人的行為背後,其實質是內在學習動力的缺乏。內在學習動力沒有被激發,所有外在的因素很難讓孩子在學習上持續努力,並獲得優秀的學業成就,大多數情況都只能是得過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