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子樹上一篇文章《孩子學習的動力是什麼?別讓外因替代了內因》中(),我們討論了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會有其行動的動力,行動動力可以是內因——自身興趣、愛好、責任感,也可以是外因——外部鼓勵或壓力,如果希望行為可以更持久,我們應該儘量使內因成為行動動力,這樣才會不因任何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孩子學習,作為孩子的行為,同樣有其驅動力,為了讓孩子的學習行為更持久,甚至實現終生學習,我們應該儘可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首先,我們來看看,由外因驅動的孩子學習是什麼樣的。海澱媽媽,已經快要成為「雞媽」的代名詞,培養了大批英語、奧數、體育、藝術等各門類「雞娃」。
【名詞解釋時間】
「雞媽」,即雞血媽媽,指像打了雞血、不知疲倦地帶著孩子轉場各類學習/藝術類課外班的媽媽,簡稱「雞媽」。
「雞娃」,「雞媽」帶出來的娃,從小轉戰各大輔導班,小小年紀即可取得大量各類認證證書。
「雞娃」們的時間大多被各類培訓、練習佔滿,學校課內學習在「雞娃」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不那麼重要的部分,大量課外學習才是他們的主戰場。
在這種情形下,「雞娃」們的學習動力是什麼?在幼兒園時期以及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天性仍然是以玩為主,如此高強度、沒有空歇的學習,很難全部出自孩子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在初期,不可避免地,「雞娃」的學習動力是外因——來自「雞媽」的要求與壓力。
此時的孩子們,如果父母不要求,自己並不想去上課外班、不想做練習,甚至父母要求,可能還想講講條件,看看能不能少做點練習。「雞媽」不堅持,「雞娃」不學習,所以,「雞媽」必須給自己打滿雞血,鬥志昂揚地催促孩子學習,「雞娃」才能保持這樣的學習狀態。
這種外因帶來的「雞血」學習,往下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最好的情形是:在長期「雞血」學習過程中,「雞娃」慢慢體會到努力學習帶給自己的成就感——英文、數學能力的提高,在不斷地重複中感受到運動、樂器等帶來的樂趣,逐漸從「媽媽要我學」向「學學挺好的」,再向「我自己要學」轉變,這個過程,也即學習動力由外部向內部轉化的過程。
能最終實現學習動力由「外因」向「內因」轉化,讓孩子從「被動學習」逐漸轉變成為「主動學習」,真的就可以實現「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這應該是「雞媽」最大的成就。
但是,如果沒能實現學習動力由外向內的轉變,孩子們的學習始終需要依靠外力維持,當外力消失,孩子的動力也就消失了。換言之,「雞媽」能維持多久的「雞血」,「雞娃」就有多久的成長,更糟糕的是,如果「雞血」狀態導致親子關係緊張,那麼在進入初中後,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挑戰父母的權威,結束「雞血」狀態,進而影響學習。
即使孩子沒有叛逆的青春期,始終能在父母的督促下前進,但人生那麼長,「雞媽」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終有一天,當孩子脫離父母掌控時,學習就將不再持續。
曾經有個媽媽,將兒子培養上了清華大學,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兒子將錄取通知書遞給媽媽,說,「媽,清華我已經替你考上了,以後別再管我了。」這樣的教育,不應該是我們希望的結果,考上清華北大或者任何一所國內國際知名大學,不是孩子學習的終點。不管是在社會中安身立命,還是豐富個人精神與內心,我們都更希望孩子可以持續學習,過上物質豐富、精神充盈的生活,而這,需要孩子擁有源自內心的學習動力。
如何才能激發出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我們不妨從這些方面來入手。
沒有什麼事,是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幸福的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天生好奇,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將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好玩、有意思的方式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自己對學習內容感興趣,自己喜歡的事,多苦多累都不會覺得煩。
這裡,真正需要調整的人,是父母自己。有些父母,出於種種原因,對於學習本身有種誤解,認為「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沒有孩子是喜歡學習的」。
其實不然。如果單純只談論「學習」,不計較目標與得失的「學習」,是非常愉快的事情。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增長見識、了解非常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真正讓人感到痛苦的,是附加在「學習」上的那些額外要求,比如寫作業佔用了玩耍時間,比如考試考不好要挨揍,比如做錯題我媽說我笨,比如數學老師上課批評我讓我在班裡沒面子等等。
所以,我們家長真正需要做的有兩點:一是,給孩子機會多接觸各個學科的知識,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現給孩子,調動他們的原始興趣;二是,將附加在學習上的那些讓人痛苦、不愉快的事情剝離掉,保護他們對學習的原始興趣,儘量以鼓勵的孩子幫助孩子前行。
(桃子樹後續將就具體的學科啟蒙、陪伴孩子學習的方法等另文討論)
除了興趣以外,成就感同樣可以給孩子帶來前進的動力。每個人都喜歡成功帶來的喜悅感,厭惡或者迴避失敗帶來的挫折感,孩子也不例外。
雖然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說法,但是,能做到「屢敗屢戰」的人,一定都是內心堅定、意志力無比強大的人,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頑強地站起來,這樣強大的內心需要經過磨鍊才可能逐漸養成。作為挫折教育,我們可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但絕不能這樣去要求剛剛起步學習的孩子,更不能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挫折感。
孩子們更喜歡的體驗是,我做了,成功了,很開心,所以我願意接著做。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給孩子們成功的體驗,給他們足夠的成就感,讓他們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站在孩子一邊,幫助他們去想辦法克服困難,讓困難變成他們稍微努努力就可以克服的狀態(不能替代孩子努力,讓孩子養成有困難找父母的習慣),既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要努力,又讓孩子能夠感受努力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大大強化孩子努力的行為,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自信,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產生對學習的興趣。
當然,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有些領域孩子可能就是沒有興趣,甚至就是不喜歡,但又確實是學校必須要學的內容,怎麼辦?
除了興趣以外,還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這裡的責任感,是讓孩子明白,每個人在每個不同階段,都有需要承擔的責任,這些責任不是別人強加於他,而是只有未來自己為今天自己的行為買單。
這裡的責任感,是讓孩子知道,今天所有他需要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負責,在不同的年齡以不同的方式。
當然,責任感不是家長說了就能立即管用,也不是剛入學的孩子一下就能理解的,但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慢慢給孩子這樣的意識,讓他們真正明白,學習都是為自己。
不管我們選用什麼方式,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力,保有對學習的熱情,終生學習。
https://www.toutiao.com/i6761984669245243907/
https://www.toutiao.com/i6763136509643063820/
https://www.toutiao.com/i6768354474382590467/
https://www.toutiao.com/i6773516067135291907/
@頭條育兒 @頭條教育 @今日頭條
0一6歲育兒經我要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