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擔心的問題有很多,打遊戲、玩手機、作業不認真、早戀、交友不慎等等。然而,歸根結底,家長最擔心的還是這些事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重點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這是《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相信很多孩子都從父母嘴裡聽到過。
正是這種想法,讓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學習時,難以做到不焦慮。
在家長群裡,經常聽到有父母說:孩子對學習一點都不著急、不用心,整天惦記著玩。還有的父母說:孩子作業不會做,自己不著急,教他還不耐煩。
還是孩子只顧著玩,不計後果?還是孩子太笨?
孩子這些惱人的行為背後,其實質是內在學習動力的缺乏。內在學習動力沒有被激發,所有外在的因素很難讓孩子在學習上持續努力,並獲得優秀的學業成就,大多數情況都只能是得過且過。
學習內在動力對孩子而言,猶如發動機對一輛車的作用。一輛1.6排量的汽車,你再怎麼踩油門,都不可能達到4.0排量的動力效果。
孩子沒有內在學習動力,就會生活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所有行為完全順應本能:想發脾氣就發脾氣,想睡覺就睡覺,想玩遊戲就玩兒遊戲。無論發生什麼,都無所謂,家長老師急得跳腳,孩子還是一如既往地無所事事,我行我素。
內在學習動力在一個孩子的學習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這樣說:動力可以超越一個人的能力和現有的條件。
我們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家長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一件看似很難,但又特別想做的事情,經歷各種努力,終於做成了。整個過程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甚至突破客觀環境限制,不可能的事情最後變成了現實。
比如,當年參加高考,經常熬夜學習,一天只睡幾個小時。那時候,這樣的努力狀態似乎並不難做到,仿佛習以為常。可是現在再讓你整晚學習,可能就很難做到了,因為你已經沒有那種內在學習動力。這就是有無動力的差別。
動力可以讓一個人全身細胞活躍起來,並且向周圍輻射能量,影響身邊的人和事。
為了孩子的學習,家長們可謂是操碎了心。然而孩子依然如此,對學習沒有任何動力,究竟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已經在用其好奇心打量這個世界。很多家長都應該記得,孩子在兩、三歲時,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總愛喜歡問各種為什麼,刨根問底。那時候的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非常強勁。可外什麼孩子年紀越大,越是缺少內在的學習動力?
1.家長給孩子的壓力,壓制了孩子自身學習的動力。
家長回憶一下,孩子從上學開始,你和孩子談論最頻繁的話題是什麼?
作業寫完了嗎?考試成績怎麼樣?最近怎麼退步了?怎麼考這麼低分?你看誰誰誰,總是第一名,你向人家學習啊…
根據一些機構的統計數據,父母和孩子之間談話,85%都與學習有關。除了學習,大部分被:「該睡覺了。」「該起床了。」「你必須吃這個,有營養。」這樣的話題佔據。
家長抽身出來,當做一個旁觀者來看看自己與孩子的對話,有沒有感覺,自己在孩子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像一個——監工。作為「父母」的角色就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監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被監工這樣的一個角色切斷了。
孩子長期在這樣緊張、充滿衝突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潛意識中會產生兩個念頭: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兒;爸爸媽媽最看重的是學習成績。
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凡與學習有關的事情,都是不愉快的,而且學習不是他的事兒,為了滿足家長,是完成家長布置的任務!這樣的想法一定會讓孩子本能地逃避學習,失去學習的動力。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
2.孩子沒有目標感,對未來沒有清晰的期待。
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是孩子的目標還是家長的目標?
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待,家庭的生活重點圍繞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為關注的焦點。家長們在一起,談論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績。家長與孩子交流最多的,也是關於學習。
不少家長對孩子經常嘮叨的是: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呢?如果考不上大學你就完蛋了。
如果家長與孩子換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你是否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們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當成我們的父母可從來沒管過我們,從來不管我們的學習,我們不也一樣很認真。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懂事?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孩子卻一點都不著急。
要知道,你小時候的生活條件可沒現在這麼好,你努力學習,接受好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命運,擺脫生活的困苦。
而孩子們一出生,物質生活就得到極大滿足,幾乎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得到什麼,不用費太多力氣就可以得到。孩子的所見所聞所接觸也遠遠超出了當初的你,想法也就不同了。
這種情況下,孩子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是非常小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像上兩代人一樣去改變命運,他一出生就過得舒服極了。
孩子們的需求是什麼?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一個人的底層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現在的孩子們,物質的需求已經得到極大滿足。他們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引領。他們的口號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家長如果用「考不上大學就完了」這樣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孩子難以產生認同感。
當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足夠大,對未來有較清晰的認識和期待,孩子就能為自己的學習做好長期規劃,並腳踏實地走好當下每一步。孩子的潛能得到極大激發,就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未來是模模糊糊的,沒有清晰的認識。孩子就無法對現在做一些切實的規劃,也沒有可實現的短期目標,很容易被一些其他事情幹擾,比如你擔心的遊戲問題、早戀問題、厭學問題等等。孩子在學習上一遇到問題就很容易停滯不前,自暴自棄。生活中面對困難,也很難堅持不放棄。
知道了青春期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原因,作為家長,該如何調整呢?
首先,家長調整自己的焦慮心態。
很多家長,只要看到孩子沒有在書桌前學習,就會很煩躁。只有孩子一直在學習的狀態,心裡才會覺得踏實、舒服。
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煩躁與孩子無關,只不過是家長自身焦慮的投射,所以家長們先要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
青春期階段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家長拉大尺度,放眼十年、二十年以後,看看你和孩子現在因學習而產生的衝突,你會覺得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因此,家長把盯在孩子身上的視線,抽離一部分轉向自己,讓自己不斷學習成長,讓生活內容豐富起來。
如此,孩子會覺得壓力減少了,爸爸媽媽變得有趣了。家裡有了溫暖,自然就會放鬆,你和孩子也就有了真正溝通的可能,雙方的改變由此開始。
有家長可能會問,難道不應該和孩子談論學習的話題嗎?
學習還是要談,但你可以試著從每天跟孩子談學習,變成每周只談一次。
對孩子的關注,更多的放在孩子的情緒感受和想法上,從情感連結、精神層面給予更多支持。然後觀察孩子,拿著放大鏡去找找孩子的優點,找找孩子和以前有什麼樣的變化,再去鼓勵孩子繼續改變。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有了一點點的進步和改變,給你帶來越多的驚喜和欣慰。
父母改變1分,孩子好10分。
以其盯著孩子的不足,企圖改造孩子,不如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其次,和孩子一起找到長期學習目標。
當我們開車出門旅行,打開導航,我們會輸入一個目的地,然後跟著導航的指引前行,最終達到目的地。
對於孩子而言,青春期正是初高中階段,六年的學習生活,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學習目標,就像是一個人開著車在路上,卻不知道要去哪兒,那他該如何努力?
長期目標,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裡去?你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可以為這世界或其他人帶來幫助的。
一個人,一旦有了長期的目標,所有一切行動都會圍繞目標展開,他會安排各種階段小目標,讓自己一步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
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應該僅僅是考高分、考不好會讓父母失望等等,這些都是短期目標。
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孩子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長期目標。
只有長期目標能夠產生內在動力,孩子會真心地認為,學習並非因為爸爸媽媽讓他學,而是因為他真的很在乎知識,自己想學。此時,孩子是處於「我要學」的狀態。
比如,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體現了他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後,周恩來總理為這一偉大理想奮鬥一生,不辱使命。
在和平年代,我們可能沒有這樣的宏偉志向,但是並不代表著就可以沒有長遠目標。
比如,一名醫學院的學生,他的長期學習動機應該是:「有一天我當了醫生,就可以幫助、醫治更多人。」
陳春花教授發表主題演講時曾表示,只有樹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超越變化,接受動蕩。
「當確定長期主義的時候,需要回答三個根本性的問題,」
「第一,你跟環境一定是共生關係;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認知世界;第三,你的使命必須是向善的。」
雖然陳春花教授的這個主題,面向的是企業、成年人的發展。但並不妨礙我們藉以引導孩子,在樹立長遠目標時,放眼未來世界。因為孩子始終是要走向社會,他們屬於未來世界,他們需要現在就開始學著認識世界。
這樣的長期目標,會產生持續學習下去的強勁動力,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能量,做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一輩子的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不是所有長期目標的都是英雄式的,大多數目標是平凡的,可能是成為一個不錯的老師,或者能去自己很喜歡的大學讀書等等。
作為家長怎樣幫孩子找到長期目標呢?
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而是通過溝通讓孩子自己找到目標。
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與孩子探討,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目標。
第一:你對什麼有興趣?你做哪些事情最享受?什麼事情會讓你感覺自己在發光?
第二:你最擅長什麼?你的才能在哪裡?
第三:這個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展成你幫助別人的所在?
這幾個問題,很多孩子並不能馬上清晰地回答,也許要經過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思考。但是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和孩子展開這個對話,引領他們去思考。
當孩子開始對自己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人生的長期目標就會在他腦海中逐漸形成。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規劃他的短期行為,學習的內在動力會被他自己找回來。
家長的焦慮、催促、嘮叨,都無法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力。只有幫助孩子找到長期目標,讓孩子對未來有清晰的期待,孩子才會有動力面對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孩子進入「我要學」的狀態,一切都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