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期望他們一切都好,事事操心,擔心他們的身體,學習,各個方面。擔心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帶去好的條件和幫助。
這些顧慮都是很正常的,大部分時候父母都是全身心地把自己能給的東西給到孩子身上,可是也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盯著他們的學習是希望他們以後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普遍問題,孩子畢竟想得不夠深,學習的目的也簡單。父母的期望,社會的現狀,唯獨忽視了自身對學習的渴求。
而有一件事,是家長和孩子都應該去做的,那就是激發自身學習的內在動力。
接下來勤藤教育則為大家分析家長和孩子應該如何激發內在學習動力。
幫助孩子改變的方法有兩條最基本的途徑,一是調整認知,二是改變行為。
一、調整認知
家長應該和孩子深入地交談溝通,孩子是否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通過強烈的改變欲望去驅動自身做出行動。
家長可以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目標和學習這回事,轉變觀念不是簡單的事,但一定要明確,學習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成績而已。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拓寬自身的思維廣度,創造出更多東西,學習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途徑。
如果你的孩子覺得學習苦,可以這麼告訴他,苦的不是學習,而是情緒。學習這件事本身是不帶任何情緒色彩的,它只是一個表示狀態的詞語。
可能你是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這些困難讓你覺得很苦,但是你要學會轉變觀念。
如果你把這些困難當成不值一提的小小挑戰,並且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它,那麼你就會不再恐懼,而是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改變行為
上一條說到轉變觀念,尋求更有目的性和渴求度的目標能激起內驅力,但是觀念轉變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次談話或是一次思考就能立馬見效。
觀念需要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和自身想法產生碰撞,經過思考總結最後才會有變化的可能,這樣的事情並不常發生,說到底就是轉變觀念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另外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行為」,有目的性地讓孩子去做一件事,保持其規律性。動起來,當一個人開始去做某件事,又經過長期堅持形成習慣之後,其背後的意義也會慢慢浮現,不用刻意強調也能理解。
孩子其實很聰明,一些事情說過一遍就都能記得,他們缺的其實更多的是經驗,讓身體先記住這些好的行為習慣,他們慢慢就會理解的。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進行監督和引導時態度不能太過強硬也不能太過隨意,要有規矩感,為孩子設好邊界,而自己作為監督和支持者,扮演的角色任務要足夠明確,切忌急躁。
1.目標明確可達
幫助引導孩子設立目標,有兩個關鍵詞,明確和可達。
一個明確且能達到的目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空大的目標孩子達不到就沒有太大的意義,還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太容易的目標孩子沒什麼成就感並且很難有進步。
父母在孩子做計劃和定目標的時候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幫助孩子做出調整,一定不能全盤掌控,主動權要交給孩子。
2.不攀比
不拿孩子的成績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樣不會讓孩子產生內驅力,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從小到大都要受到「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的魔咒困擾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強求孩子。
多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上都是特別的,成績不是衡量他們的標準。
3.放大成就感
孩子需要家長的認可,孩子在表現很好的時候父母要予以肯定。引導他們去做一些可能的挑戰,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和鼓勵。
正確面對失敗也是很重要的,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挑戰,從失敗或成功中提取經驗,讓自己越來越棒的過程。
孩子在這樣的氛圍裡一定是勇於挑戰自己也會保持著良好的衝勁,讓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
4.提高效率
給孩子設定任務的時候強調時間觀念,讓孩子更早的就有時間意識,在有限時間裡發揮最大的能力,尤其做作業或是做測試的時候。
高效率的習慣會讓孩子在學習中保持更好的狀態,體會到高效帶來的便利學習興趣也就會更濃。
5.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比起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做作業,不如拿起一本很久之前就想看的書看,豐富自己的同時也是在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也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問題和看法,鼓勵他們主動和朋友或老師溝通學習生活上的樂趣和方法。
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效果比在他們耳邊重複嘮叨大道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