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學校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校長認同了其在學校發展的重要地位。
德開小學始建於2008年,到今天為止,我們的文化建設大體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到處掛牌子。
2008年10月,德開小學正式投入使用,作為開發區投巨資建設的新校,教學樓內到處都是大白牆,給學校文化建設留足了空間。這時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找幾個自認為重要的地方,例如大廳、樓道、廁所,安排幾個自認為有點想法的同志,做了若干噴繪,懸掛、粘貼了不少的制度、口號,用了不到一個學期的時間就完成了學校文化的初步建設。為此,我們還為自己的高效率而有些自鳴得意。
直到有一天,一個來訪的校長朋友給我們的學校文化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沒有主題、零散;檔次忒低。
當頭棒喝。
他還給出了建議: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人來做。
第二步,委託專家設計。
誰能對學校文化進行專業設計?我們四處尋找,到處打聽,最終找到了山東省學校文化研究院。他們對我們學校的基礎,師生員工的發展願望充分認同,雙方一拍即合。我們拿出重金,他們派出專家團隊,深入學校進行調研、論證,幾易其稿,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設計出了了德開小學文化建設方案。我們則積極籌措建設資金,按專家設計的方案來分步實施,經過三年的努力,文化建設初見成效。
我們圍繞「書香校園,幸福德開」的理念,把教學樓的大廳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圖書館,正中央是仿古竹簡《師說》,兩側是開發式書架,陳列上萬冊精品圖書。房頂的橫梁上是經典的讀書名言,東西兩面牆壁上是孔子和學子讀書的浮雕,牆壁瓷磚上方粘貼的是經典的繪本,南大廳是開放閱覽區,課餘孩子們可以隨時來閱讀。很多來訪者走進大廳,會被學校濃鬱的書香氣息所感染,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放低聲音。良好的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教育人,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因為文化建設,德開小學成為我區甚至我市的樣板校,數以千計的教育同行專程到德開小學考察、學習。
第三步,現場會推介。
在德開小學的帶動下,開發區一批學校加入到學校文化建設的行列中來。2017年4月27日,由山東省學校文化研究院主辦,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承辦的全國第八屆學校文化建設戰略研討會在開發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0餘名教育同仁專程來觀摩開發區的學校文化建設,德開小學作為重點觀摩現場之一,為大家呈現了精彩的文化盛宴。我們還專門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徵求大家對德開小學文化建設的意見、建議。經過整理得出有69.23%的來訪者對德開小學的直接印象是書香氣息濃鬱,有近九成的來訪者對德開小學的文化建設非常滿意,認為收穫滿滿,還要組團來專程學習。應該說,會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獲成功。
但我沒有沾沾自喜,因為在會議召開之前,我讀到了一篇專門介紹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教育空間營造的文章,引發了我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冷思考。
一、文化建設應該站在誰的視角?
1.為什麼一進校門就是一塊兒草坪?
從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的大門進去,大家會迎面看到一塊兒草坪,而非一般學校設計的車道。因為他們認為,車道是為領導設置的,不是為學生設置的。而一個6歲到16歲的孩子,踏進學校的第一眼,更想看到的不是車道,而是草坪。所以,一走進學校大門,迎面就是一個大草坪,上面點綴著高大的樹木和灌木叢,擺放著花甕。後來又有孩子買來兩隻小兔子放在草地上。
這塊草坪,成了全校師生、家長最喜歡的地方。
2.為什麼要建沙坑?
女生公寓前有500米的空地,這裡布置成什麼樣子最能打動孩子們的心?種樹?必須的,要種就種白玉蘭,因為她寓意高潔和優雅。但只有樹還不行,有人建議放雕塑,但雕塑是藝術,做的不好就成了雞肋。且雕塑更多的是關注的成人的視角,站在幾米甚至十幾米的巨人雕塑前,映入孩子眼帘的可能是巨人的大鼻孔,毫無威武之感。
孩子喜歡什麼?沙坑。沙坑裡的沙子是孩子們幻想的源泉。但沙坑裡的沙子不能太細,這樣容易撒到孩子眼睛裡。也不能太大,否則孩子們容易受傷。哪裡有合適的沙子,最後他們遠赴越南找到了一種沙子,叫米石。
這個沙坑毫無疑問成了孩子們放學後最願躺一躺的地方,躺在這裡他們看到了什麼?難道是大海邊,藍天白雲?
而反思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更多的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要高端、大氣、上檔次,至於孩子們怎麼看?孩子們喜歡嗎?我似乎沒想過。
汗顏。
二、學校文化怎麼建設?
我去年去濰坊高新區的清平小學學習,他們有幾個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濰坊是風箏之都,清平小學的文化建設充分考慮這一地緣因素。他們在樓道的頂子上,懸掛了兩條幾百米長的龍風箏。龍的鱗片是由一個個圓形的扇面組成,800多個學生,有800多個扇面,每個扇面上都有孩子們寫的話。我仔細看了看,有些扇面上不乏寫錯的字或內容。校長解釋說,風箏掛上去之後,老師和孩子們也發現了很多的錯誤,想弄下來換一個正確的再掛上去,但校長一句話讓他們改變了主意。校長說,錯誤也是一種教育。當孩子們走到這裡,就會想到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掛了一個錯誤的鱗片在這裡,他再做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加小心。
由此我明白,學校文化建設要全員參與,錯誤也是一種文化。
在樓道的一角,掛著很多的乾果,有上百種。校長介紹說,這是一個班建的,就叫百果園。孩子們在這裡,能認識各種乾果,叫出它們的名字。
這是學校文化建設,這也是學校課程。
我們的老師到濰坊峽山雙語學校學習,給我說了這樣兩個案例。
在樓道裡掛了很多學生的剪紙作品,這些作品就繃在由幾根木棍拼成的平面方框內。這些木棍也不直,方框綑紮的也不是很規則,但作品透露出原生態、真實,呈現的是一種更高的品味。
我就問我自己,難道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要花很多錢嗎?
在峽山小學,牆上掛了很多裝飾畫,仔細一看原來這都是本校美術老師的作品,作品的內容也很有意思,一幅畫畫了一個體育老師和一個孩子在練習舞獅。下面寫了一段話 :孩子叫我楊爸爸,我的心都要化了。署名是楊波。原來這是楊波老師在2016年11月22日青年教師培訓交流會上說的一句話。
原來文化背後有故事。
寫到這裡,我明白了,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要站在兒童的視角,從為了孩子出發,有溫度、有故事、有課程、有美感。
或者,我們還可以用這樣一段話來總結怎麼建設學校文化:
讓每所學校至少有一個師生可以照相留念的地方。這個典型景觀建設不僅是環境建設,所有的景觀一定要賦予故事,這個故事一定是學校自己的故事,而且,一定要有教育意義。
看了我發在微信圈的這篇文章,署名墨的微友有感說了這樣一句話:何謂校園文化?是花錢請專家設計貼在牆上的一個個標語嗎?我想,不是。校園文化應該是植根於每一位師生心中的一種精神,一種習慣,一種內涵,一種底蘊,一種個性。它需要積澱,它能夠傳承,它是學校的辦學魂魄,孩子成長的指引。
精闢。
作者簡介:孟傑,正高級教師,現任德州經濟開發區德開小學校長。曾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獎、山東省十大教育科研名校長、德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是第三期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2018年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其創建的「名師成長俱樂部」在產生了一定影響,應邀在全國分享上百場。(校長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