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四):精心教書 誠心育人

2020-07-26 方志四川

大地之子

——記侯光炯院士

蔣德均

四、精心教書 誠心育人

1 執教川大與西農

早在1942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的侯光炯就曾兼任四川大學和原中央大學的土壤學教授。1946年,侯光炯離開了地質調查所。在摯友陳朝玉引薦下,侯光炯應聘到四川省農業改進所任技正兼土壤肥料系主任,同時兼任四川大學農學院土壤肥料系和銘賢學院土壤學教授。侯光炯在四川大學講授《土壤學》《土壤肥科學》和《農業地理》等課程。從此,侯光炯走上了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土壤學與農業生產直接聯繫的道路。

1948年,侯光炯辭去了農改所的工作,到四川大學作專任教授並繼續兼授銘賢學院的《土壤學》。他一心撲在農業教育和自己選定的土壤科學研究道路上。為了提高學生對土壤科學的興趣,同時造成一定的學術空氣,侯光炯在四川大學成立了土壤學會,侯光炯自任學會秘書。

1950年,西南地區第一所獨立的、多科性高等農業院校—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在重慶北碚誕生。1952年,為貫徹中央人民政府有關院系調整的決定,侯光炯毅然帶頭帶領四川大學農學院農化系大部分老師和全部同學於1952年10月31日離開成都,來到重慶北碚新組建的西南農學院。

西南大學(原西南農學院)侯光炯院士雕像(圖片來自網絡)

1.甘為人梯,精心指導青年教師

侯光炯院士治學嚴謹,求真務實,並以此要求每一位中青年教師。在科研上,對中青年教師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部專著,他都要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給予細心指導;在教學上,對每一份講稿,每一次試講,他都一絲不苟,嚴格要求。他還常把青年教師帶出校門,培養他們專業工作的本領。

從教學規劃、實習安排到青年教師的培養,他都積極參與,出謀劃策。他不僅講授土壤農化專業的《土壤學》《土壤地理》《土壤調查》及農學系的《農業地理》等課程,還負責指導張先婉、陶啟珍、何仲材、馬俊英等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侯光炯組織青年教師編寫各門課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及教材,很多時候都是他先擬出初稿,由相關教師集體討論後再進行修改,然後交教研室討論通過後實施。通過這種方式,青年教師不僅熟悉了教學大綱,了解了教學計劃,而且對教學目的、任務、內容、要求、重難點等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數。侯光炯還親自召集各系的教學秘書和學生課代表開會,徵求他們對自己和本系青年教師的意見,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他還經常同當時的農學系主任管相桓、園藝系主任李駒、植保系主任李隆術、蠶桑系主任王道容、農業經濟系主任蔣傑等討論土壤與農作物種植、土壤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等問題。

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四):精心教書 誠心育人

1984年,侯光炯與農技人員一起在相嶺新橋田間測試土壤 (攝影:高石漢,圖片來源:人民網)

2.服務「三農」,堅持教學與科研互動

侯光炯院士經常應西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西南農林科學研究所、北碚農場試驗場、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四川省水利廳、四川省水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邀請,或作土壤、肥料、水土保持等專題報告,或進行座談,或接待土壤、肥料、水利、水土保持等科學研究單位的有關人員來訪,一起研究討論農業生產、土壤肥料、水土保持試驗研究等。

從1952年12月直至1996年11月4日侯光炯院士逝世,他一直在西南農業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即便1973年到農村蹲點後,侯光炯還一直帶著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堅持「土壤、農業化學為農業增產,為農民服務」的方針,以科研帶教學,以教學促科研,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動向融入教學內容。在長寧的18年間,他先後帶領過數百名本科生進行畢業實習,指導過幾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完成學術論文。在相嶺、長寧和整個宜賓地區,辦起了一所又一所農民技術學校,舉辦了一期又一期農業技術短期培訓班、學習班,入學的基層幹部和農民達數千人,聽他講過大課,作過田間示範的幹部、農民更是難以計數。

3.嚴謹治學,誠心教學為國育才

雖然侯光炯早年就揚名中外,但不管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上課前,侯光炯都要查閱文獻資料及參考書,對每一章節的核心內容、重點、難點甚至例證都要一一列提綱,並帶領青年教師一起備課。每一次授課,他都要根據授課對象的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他總是深入淺出,不斷地以農業生產的問題和國外的最新資料,激發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學生,既有理論,又有實際。他常以敏銳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啟發學生從現象中看本質,並找出原因和解決辦法。

侯光炯根據自己的求學經驗,再三告誡學生們,決不能只滿足於在課堂上學到的那一點東西,說那只是拋磚引玉的「磚」而已,切不可把「磚」當成了「玉」。他要求學生們課後一定要廣泛涉獵各種書籍,並以自己當年苦讀《雙城記》學習英語為例子,指出好的書籍,讀十遍八遍都不為多,同時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他經常告誡學生,學習、研究必須下苦功夫,來不得半點懶惰。他以身作則,夏天不戴草帽,寒冬敢於下田,經常白天頂著烈日或風雨在田間調查研究,晚上講課寫材料到深夜,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在野外考察時,他要求學生人人動手,把每天看到的現象,想到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等都記下來並整理,做到邊行、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從而不斷積累資料,豐富自己。每天野外工作結束後,他還組織學生對當天的學習心得進行交流評講,並做好日記。

在科研基點,經常有農民、教師、中小學生來請他作報告。最多時,一天竟有幾批。助手們見他太勞累了,要求代他接待,或者給來訪者放他的錄音報告。侯光炯堅決不同意,他說:「不能使來訪的人失望著回去。」他寧願不吃飯不睡覺,也要親自接待客人,接受諮詢。

侯光炯不允許他的學生關在實驗室閉門造車。他要求他們撰寫報告和畢業論文,必須聯繫實際選題,必須到基地開展試驗並經常向他匯報試驗情況。從制訂調查計劃、編寫調查綱要、編寫技術規範、設計調查表格、布置田間試驗,到樣品分析化驗、數據整理、報告編寫、圖件編繪等,每一個環節他都認真對待,親自動手,及時指導。為了指導學生把論文寫好,侯光炯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討論觀點,研究措辭,即使是一個字也不馬虎。他自己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部專著,在寫作過程中,都是字斟句酌,反覆推敲。儘管他英語很好,他的英文論著常常都要請專業英語教師審查。

2 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

土壤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土壤科學工作者,侯光炯深知,必須到自然中去與土壤共呼吸,才能掌握土壤的變化規律,了解土壤的習性,也才能真正使土壤科學的研究為農業生產服務。因此,他堅持將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特別是國家下達的有關任務結合起來,以任務帶教學,以任務帶科研,帶領師生深入農村,進行土壤調查,推廣新技術。

1947年,侯光炯和助教羅日東帶領學生到四川樂山大佛寺一帶,對白堊系嘉定層(現屬白堊系夾關組地層)磚紅紫色砂泥巖上發育的殘積土進行專題研究,開創了帶領學生直接下鄉進行土壤調查的先例。

1951年,為了上好生產實習課,侯光炯率領學生自帶生活用品和野外調查用具,徒步成樂公路,行程1000多公裡,歷時50餘天,開展「川康土壤調查」。

1952年至1953年,他兩次帶領西南農學院的學生,長途跋涉至雲南西雙版納森林,尋找橡膠宜林地,為祖國找到了繼海南島之後開發橡膠的第二個故鄉。

1956年,黨和政府為了給侯光炯研究農業土壤學創造有利條件,在西南農學院設立了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研究室。此後,侯光炯在工作中完全把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結合了起來。

1956年至1958年,侯光炯帶領學生和青年教師,先後參與了長江上遊的峨江流域、沱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的土壤調查,承擔了長江上遊農業土壤利用規劃的國家任務,並從調查中提出許多科研課題。此後,侯光炯在搞教學和科研的同時,又投入到了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中國西南區農業土壤區劃等國家級的重大基礎科研規划行動。

1988年6月,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在宜賓市長寧縣實驗室潛心研究(圖片來源:視覺四川)

3 誠心育人,桃李滿天下

1996年9月教師節前夕,侯光炯院士揮筆寫下了八個大字:「精心教書,誠心育人」。這既是他對學校教師的殷切期望,也是他為人師表的半個世紀的座佑銘。

侯光炯院士作為我國土壤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後系統講授過土壤學、土壤調查及製圖、土壤化學、土壤地理等課程。他幾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地履行著一個人民教師崇高的職責,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辛勤耕耘,嘔心瀝血,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輕有為的土壤學人才,成為了我國農業科技戰線和土壤學領域的主力骨幹和中堅力量,可以說侯老的學生遍天下。他的學生既有博士生、碩士生,也有本科生和專科生,還有許許多多掌握了文化科學知識,又回到那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農民。尤其是在宜賓的18年,侯光炯院士辦起了一所又一所農村農業技校,培訓了數以萬計的農村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他們繼承侯光炯老師的學術思想,為我國農業土壤科學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未完待續)

主要參考文獻

1.大地之子——侯光炯學術思想研究【M】.謝德體 申麗娟 丁恩俊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2.世紀情緣——侯光炯的人生道路【M】.餘德莊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3.農業土壤學——侯光炯在宜賓應用研究17年論文選集【C】.侯光炯著.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2000年版

4.侯光炯畫傳【M】.張曉華、郭蘭、劉潤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院士長寧情——侯光炯院士在長寧17年工作事跡梗概【A】.胡懷洲著.四川:宜賓自然免耕研究所

作者簡介

蔣德均,1966年生,筆名文生,研究員、教授(三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詩百年100位最具實力詩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天府人才計劃」文化領軍人才候選人,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宜賓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型文化叢書《李莊文叢》主編,書劍創意寫作坊主人。侯光炯院士紀念館文字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寫作學、地方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

主持或主研市廳級、省部級、國家級課題12個,負責多個大型文化文學寫作項目。已出版《詩歌語言藝術論》《文學再思錄》等學術著作5部,文化隨筆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詩選》《與名人為伴》《一江春水》《另一種天問》等詩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選作985、211和「雙一流」工程大學通識博雅教材。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冊。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人物】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七...
    【方志四川•人物】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七):風範長存 高山仰止 2020-07-29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人物】蔣德均 ‖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三...
    大地之子——記侯光炯院士蔣德均三、嚴謹治學 成果豐碩1主要科研論文1 侯光炯.土壤之鹽基代換作用.科學,1927,12(9)2 侯光炯.中國農業界施用肥料之實況與磷肥荒之補救.自然界,張緒林.論覆蓋和等高壟作相結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產效益.水土保持學報,1988,2(4)31 侯光炯,劉夜鶯,劉陳等.改進土壤滲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學報,1989,3(4)……2主要學術專(編)著《土壤學附地質學基礎》(上、下)北京 農業出版社
  • 能想到侯光炯院士這樣教育孩子嗎?兒子犯錯,他打自己
    9月8日,由重慶歷史名人館主辦的「大地之子——侯光炯院士圖片展」在重慶歷史名人館文化藝術展示中心開展。△展出的侯光炯塑像圖片。侯光炯出生於1905年,祖籍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著名土壤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原西南農業大學(今西南大學前身之一)名譽校長、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侯光炯誕辰百年 首屆「侯光炯科技先河獎」頒發
    據悉,今天正值中國著名土壤學家、教育家侯光炯院士誕辰一百周年。為完成侯光炯老先生「設立獎金,鼓勵和獎勵那些堅持自然免耕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人員」的遺願,其生前執教的西南農業大學專門設立了「侯光炯獎勵基金」,並在今天舉行的「紀念侯光炯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活動上頒發了首屆「侯光炯科技先河獎」。  著名的土壤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光炯生前曾任西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西南農大隆重集會紀念侯光炯院士誕辰百年(圖)
    100周年  人民網重慶5月10日訊 記者張加林報導:昨日,西南農業大學與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政府一道在此間隆重集會,紀念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奠基人——侯光炯院士誕辰100周年。來自中科院、四川、貴州、雲南、武漢、南京、北京等地的專家、代表及西農師生400多人參加了今天的集會,共同緬懷侯光炯院士對祖國農業、土壤科學的貢獻和偉績。  侯光炯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土壤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05年,侯老出生於上海金山縣。1928年大學畢業後,他就開始了土壤學科的教學與科研生涯。
  • 侯光炯生命融入紫色土 - 四川日報
    ———侯光炯《紫色土肥力研究五十年》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分布面積達7000萬畝之多,在農學家眼中卻一直是個謎,因為從土壤發生學角度看,人們很難從它的發育層次,看出它的地帶性特徵,也不知該把它歸進哪類。  這個問題始終吸引著廣大土壤學者。紫色土區域裡土壤種類多且複雜的宜賓長寧縣,因而迎來了侯光炯院士。  侯光炯院士的最後17年,是在長寧縣這片紫色土上度過的。
  • 侯光炯
    侯光炯    侯光炯(1905年—1996年),字翼如,男,上海市金山縣人,漢族,中共黨員,一級教授,土壤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導師,西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1928年畢業於北平農業大學化學系本科,曾任中央地質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技師,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四川大學農學院、銘賢學院(山西農學院前身)、重慶大學、川北大學教授。
  • 土壤學泰鬥侯光炯誕辰百年——百萬「侯光炯基金」首次發放(組圖)
    本報訊與袁隆平齊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學界泰鬥侯光炯,昨日誕辰100周年。在百年誕辰慶典大會上,按照侯老生前意願,百萬「侯光炯基金」,首次發放給科研拔尖人員及優秀學生。  侯光炯曾在西農任教,從事土壤學教學與科研工作達60年,1988年研究的自然免耕技術在南方13省推廣2200多萬畝,增產率在15%以上。
  • 改變的是「教書」,而對「育人」問題無能為力
    ,不太容易製作出像遊戲一樣吸引孩子的視頻等),可以減少老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與投入,可以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 但需要提醒的是,現代科技對教學的改變僅僅是從「教學工作」、從「教書」層面、從「知識技能傳授」方面而言,而幾乎不涉及「育人」問題――教育的另一個核心問題。 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網絡直播課堂,如果不是懷著一顆實實在在的「功利主義」之心,有幾個人能夠從頭到尾老老實實真真正正地聽下去、記下來?
  • 只管教書不思育人是捨本逐末,只想育人不會教書是天方夜譚
    兩層包括知識的傳承(基層)與知識的創新(高層);四階和八級分別是:認知(I:認識、熟悉)、通曉(II:理解、掌握)、踐行(III:運用、製造)和創造(IV:創新、原創)。以介紹、說明、闡述和踐行知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徵為特色,回答「3W」問題,即,什麼(what)、怎樣(what about/how)、為何(why),是大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功能。
  • 蔣德均 ‖ 園圃賦——獻給宜賓市級機關幼兒園
    山青水秀,澆文明之圃園;人傑地靈,育棟梁之搖籃。園處深巷,名聲遠播四面八方;切磋交流,客來五湖四海同行。教育之道,順於自然。開園理念,兒童為本。厚植基礎,廣啟慧根。營造環境,提供支撐。自主自理,存異求真。大哉,市幼,戎州兒童之樂園!專家良方治園,教師因材施教,兒童茁壯成長。夫幼兒之教,在於愛心。兒童天性,本乎純真。因勢利導,自然天成。
  • 文革後的侯光炯 - 四川日報
    文革後的侯光炯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父親迫不及待地率西農部分老師來到簡陽鎮金鎮,建立了日思夜想的第一個土壤科學研究基點。
  • 智慧農夫——侯光炯
    他就是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華土壤之光」的侯光炯。1905年,侯光炯出生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化系。畢業後,他投身土壤科學的研究,為研究工作嘔心瀝血,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研究土壤科學的幾十年裡,侯光炯始終堅持深入一線,他常年以農村為家,以土壤為友,將廣闊的試驗田作為學術研究的場所。
  • 無止境的科學追求——記著名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院士
    1981年從奧地利回國後,陳俊勇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待遇和科研條件,回到了闊別三年之久的原工作單位——國家測繪局測繪研究所(現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工作。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他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理論和知識,使他在大地測量的學科研究方面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臺階上。不久,陳俊勇又被選拔擔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這也奠定了他後來30多年在我國大地測量學科領域「總設計師」的地位。
  • 會澤縣東陸高級中學名師付連剛,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付連剛,男,中共黨員,一級教師,1986年2月生,會澤東陸高中17級數學教研組長,17級(2)班班主任,17級(2)班、(19)班數學教師,曾榮獲「會澤縣優秀教師」,「曲靖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2018年獲評會澤縣高中優秀骨幹教師政府特殊津貼。
  • 作為一名老師,是「教書」重要,還是「育人」更重要?
    說到老師的職責,大家都可以想到四個字「教書育人」,很多人就在想,教書和育人哪個更為重要呢?一、缺一不可既然教書育人連著說,這兩個都非常重要,二者相輔相成,老師都要各位注意,如果缺失了其中一個方面,都是危害無窮的。
  • 重教書輕育人問題如何解決 文化引領晉升激勵結合
    教書與育人本來是有機聯繫的整體,不可分割。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在高校非常普遍,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記者近日對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指委委員朱健教授進行了專訪,請他解析「如何解決高校重教書輕育人問題」。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
    20世紀80年代後期,應出版社要求,馮端主持修訂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屬物理學》。到世紀之交,在師昌緒的倡議下,馮端承擔了《材料科學導論》主編一職。在他的帶領下,這部四篇二十九章86萬字的大書,不到一年就編寫成功,出版後獲得了2005年國家級教材二等獎。  馮端對教學的嚴謹與熱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為表彰他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1997年,馮端被授予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踏實教書 平凡育人——記乜村小學優秀教師沙元哲
    踏實教書  愛崗敬業作為一名人民的教師,沙老師一心撲在工作上,始終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沙老師認真備課,細心講課,做好反思小結、階段總結,經常與同教研組的老師探討教法學法、交流體會、研討經驗,認真備好教案,力求上好每一節課。
  • 《大地之子》中日本孤兒對想帶他回國的生父說:我是大地的兒子
    中國中央電視臺與日本著名的NHK電視臺曾共同製作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名叫《大地之子》。這部電視劇是根據日本女作家山崎豐子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上川隆也、蔣雯麗、朱旭、仲代達矢、李明啟等中日演員共同出演。電視劇主要講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遺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戰爭孤兒陸一心在中國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