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望用中國茶道改變德國冷漠社交方式

2020-12-22 環球網

原標題:德國老人的中國茶道

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也在海外不斷增強。有一批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功不可沒。從一壺香氣氤氳的中國茶,到傳承千年的中國思想,他們都為之著迷。不僅如此,他們因為熱愛而努力,主動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海外使者,用自身行動將中國文化由淺入深地介紹給身邊人。

今天起,本報推出「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系列報導,分享他們的故事,並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視角看中國文化。

67歲退休老人,成立目前德國最大且原汁原味的中國茶道館

治器、納茶、候湯、衝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身著黑色棉布對襟短衫的茶藝師雙手遊走於各種茶具之間,優雅舞動。高衝低斟間,大紅袍的香氣徐徐散逸。接過茶藝師手中的紫砂杯,來客品後不禁讚嘆:「好一個巖骨花香韻!」這一幕發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市中心一處鬧中取靜的茶道館之內,令人有幾分驚喜。

茶道館的主人叫蓋哈德·塔姆,是一名67歲的德國退休老人,也是技藝精湛的茶藝師。他2010年開始籌備,2013年在法蘭克福近郊伊森堡成立茶道館。2016年底正式遷往法蘭克福市中心的這個「茶道——中國茶與藝術中心」,佔地約350平方米,是德國目前最大的茶道館。環顧四周,除了一個個四方桌外,牆上掛著大師製作的古琴一把、友人饋贈的國畫若干,牆角擺著一架古箏、一壇薰香。宜興的紫砂香薰爐、景德鎮的瓷器等一套套琳琅滿目的茶具,甚至包括大廳中央的實木長桌,都是蓋哈德親自從中國尋回的。原汁原味的中國茶風背後,顯示出主人不凡的文化品位。

重點不在商業,而是真正將中國茶文化可持續地傳播出去

為了節省運營成本,蓋哈德親力親為,自7年前籌備茶館以來,一周工作7天,一天16個小時,從不間斷,甚至承包了茶道館的日常清掃工作。兼任德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會會長的蓋哈德風輕雲淡地表示:「我把一生的積蓄和每個月的養老金,幾乎都投進了這裡。」去拜訪之前,法蘭克福市經濟促進局的亞洲事務部主管餘寶蓮一直囑咐記者,千萬不要問茶道館如何宣傳和盈利的問題,「他很不喜歡」。因為蓋哈德有兩個原則:一是從不主動尋找媒體採訪或做廣告宣傳,二是從不追求客流量、但求常來常往的回頭客。這與蓋哈德之前的商場生涯很不一樣。

蓋哈德退休前一直活躍在航空物流業,「公司法人」「執行長」是長伴他的稱號。「我一輩子都在想著怎麼掙錢,如何掙更多的錢,但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中,甚至耗損了健康。」因為工作原因,蓋哈德與中國打了30多年交道,去中國不下四五百次,出於對藝術和哲學的喜愛,他結交了很多中國文藝界人士。一次機會,蓋哈德應邀參加了文藝界朋友的茶會。席間,人們一邊烹茶、品茶,一邊就文學、藝術侃侃而談,縈繞在清幽茶香間的中式「沙龍」,讓蓋哈德身心愉悅。同好之間以茶會友,惺惺相惜的情誼,讓蓋哈德頗為動容:「德國的社會文化中與人交流的成分太少了,我希望用中國茶道改變德國過於獨立、冷漠的社交方式,在尋求內心平靜的同時,人與人之間還有更多有機的交往。」

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出世態度,是中國茶道的內在氣質。比起販售中國茶葉、吸引好奇的德國茶客,蓋哈德更希望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尋覓真正的茶道知音,通過定期舉辦與漢語、茶道有關的活動,培養真正能夠將中國茶道發揚光大的人,「不求多,但求精」。「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陸羽的《茶經》就有1200多年歷史。這不是誰來隨便看一眼、參觀一下就能理解的。必須深入進去,與茶藝大師溝通、閱讀相關書籍,慢慢領悟。我們的重點不在商業,而是真正將這個文化可持續地傳播出去。」

要將中國茶文化做成德國的一種流行文化,強調其生態和健康價值

15%的德國人都有喝茶的習慣,但大部分是西式茶,例如薄荷茶、果茶、英式紅茶等。提到中國茶,人們的印象更多是中餐館裡廉價的茶包和苦澀的口感。為了讓德國人喝到真正的好茶,蓋哈德每年多次前往雲南、四川、浙江、福建等中國省市的茶園,直接從當地茶農手中採購茶葉。「在那些出產優質茶葉的美麗茶園,自然環境依舊是原生態的樣子,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殺蟲劑。而且即使受到蟲害影響,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茶農也會謹慎地選擇設置捕蟲網等其他辦法。」面對擔心有殺蟲劑汙染的茶客,蓋哈德都會以自己的所見所聞耐心解釋。

對推廣中國茶道,蓋哈德有完整而豐富的設想。除了茶道館,他還成立出版社,計劃出版中國茶道的德語書籍、期刊;成立了茶文化公司,推出一系列與茶有關的設計產品。總之,他要將中國茶文化做成德國的一種流行文化,強調它的生態和健康價值。

「茶」香不怕巷子深。巴西聖保羅的茶商、澳大利亞的歌劇女演員,都慕名前來拜訪。有一名英國倫敦的茶客,每周末都會飛來與蓋哈德聊上半天,還有一所法國中學邀請他下學期為學生們開設一堂茶文化課。很多不了解中國茶道的中國留學生也特地來「補課」。「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的傳承始終是個挑戰,中德都一樣。」因此,蓋哈德還有一個更深遠的目標,「在兩三年內,我希望能以中國茶道為主題,促成德中兩國中小學生間的交換生項目。」(馮雪珺)

相關焦點

  • 從德國體育教育改變後的德國足球隊強勢回歸談談中國足球教育
    從2000年的德國足球隊的慘敗,到2010年的德國足球由二十出頭的厄齊爾、穆勒、赫迪拉等小將組成的世界盃參賽隊的強勢回歸的背後離不開德國體育教育的改變。而且非主科的學習在很多家長的觀念就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才會去學這些,現下的教育方式也變相的拉大了因經濟水平的不同而導致的學生可受到的教育範圍大小不一的潛在不平等性。
  • 徐賁:納粹如何用語言改變了德國人的常識
    這主要是因為原書是用德語寫的,並且是為德語讀者寫的,無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對於今天的德國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能起到歷史記錄的作用,讓年輕一代德國人不要忘記,德國人的日常語言曾經遭受過納粹政權何等全面的控制和嚴重的敗壞。對於其他國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作用不止於此,所以不能拿它當一本與自己無關,只是歷史知識的書來讀。
  • 創意設計改變德國 也改變世界
    原標題:創意設計改變德國 也改變世界 路易奇·科拉尼於1971年設計的茶具《水滴》  原標題:設計改變德國 也改變世界  說起德國設計,你會想到什麼?寶馬,阿迪達斯,還是萬寶龍?  希望為深圳設計帶來啟示  「作為現代設計發軔的德國設計,一戰後也曾面臨過粗製濫造的窘境。戰後,德國特別重視改進產品的質量和設計。設計改變了德國產品形象,甚至影響了世界。」
  • 德國漢莎航空航班延誤 中國乘客在德遭冷漠對待
    新華網上海頻道8月26日消息:原定在慕尼黑時間8月22日21時05分搭漢莎LH726航班由慕尼黑飛回上海的45名前往歐洲公務、旅遊的中國公民,因航班機械故障,被迫滯留德國慕尼黑機場。因為所持一次籤證,包括上海著名節目主持人林棟甫在內的乘客,被迫在候機大廳內度過「饑寒交迫」的一夜。
  • 德國一則廣告歧視亞洲女性,中日韓社交網絡炸鍋了
    亞洲人在德國受到歧視?社交網絡上,有一些人甚至開始質疑德國社會是否對亞洲人存在普遍歧視,而不僅僅是針對亞洲女性。據歐洲時報,德國普通民眾中,確實還有人經常使用「Schlitzauge」(眯縫眼)這個歧視性的詞彙,針對的是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亞族群。
  • 中國女工人在德國被嘲諷,回國間接讓德國損失10億,名字聽著很熟
    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女工人前往德國學習技術,卻遭到了德國工作人員的瘋狂諷刺,回國後她勵精圖治完成了研究,讓德國經濟損失10個億,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如果將目光望向國外,能看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雖然在戰敗之後受到了很多約束,但是憑藉著多年的積累,她們的科技依然處於世界前列,曾經在我國還處於閉關鎖國的時候,德國人就率先發明了汽車和飛機
  • BMW卓越城市|喬亮:中國建築師在德國
    作為中國建築師,喬亮已在德國工作多年。他參與創辦了一份民間建築學雜誌《Der Zug》,該雜誌由正在和曾經求學德國(德語區)的年輕人自發籌辦,面向建築學專業人士又面向建築愛好者,專注於對德語區建築文化的觀察、理解、轉譯、引介、釋義、闡發,使其轉化為中文語境的建築學資源。近日,澎湃新聞對喬亮進行了採訪,請他講述青年建築師群體在德國的生活狀態。
  • 新冠疫情強逼德國支付方式的數據化,現金還能用多久?
    的確,現金經過多次轉手,必定帶有很多細菌,83%的歐洲人相信,紙幣是日常用品中最髒的物品。根據德國媒體報導,在歐元貨幣上總共有1.1萬個細菌。2.6萬個細菌已足夠使人類傳染疾病,例如腸道感染等。如今在新冠疫情下,則是少用現金,勤洗手。德國民眾一向更喜歡用現金,一是他們認為,用現金支付是一種自由的支付手段,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
  • 在德國人眼中,中國是「發達」國家嗎?聽聽德國人怎麼說
    如今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了世界強國,不管是綜合國力,還是科技力量,在國際上都佔有一席之地。隨著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一些外國人也來到中國學習、生活、定居,其中就包括一些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外國人。
  • 感受中國風,龍遊中學來了一群德國小夥伴~
    龍遊中學最近迎來了一批來自德國特奧多斯託姆文理中學的客人。該校師生熱情當起「東道主」,帶領德國師生走進中國校園、領略中國文化。9月13日,小編有幸參與到他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下午,豔陽高照,15名龍中師生陪著14名德國客人來到衢州博物館和孔廟。
  • 德國高等教育一瞥 大學的傳統與改變
    本文記錄了作者在參訪德國的9所大學和6個相關機構後對大學的傳統與改變的一些收穫與感受,解析了德國綜合性大學在十分看重和強調威廉·洪堡1810年代建立的研究型大學的三個傳統——為學生提供綜合的教育,研究與教育合一,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同時,如何做出改變,從而在適應時代的同時加深傳統,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用Du還是用Sie? 德國人也糾結……
    這個Dilemma(糾結)不僅對於小白來說非常複雜,德語大神也沒法給出確切答案,甚至德國人自己也會覺得無解。因為除了年齡、層級、稱謂的區別之外,Sie和du和很多情況下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duzen(用du進行稱呼)。
  • ...德國官員:「群體免疫」不適合德國 韓國宣布部分放寬「社交距離...
    韓國宣布部分放寬「社交距離」限制措施新華社首爾4月19日電(記者陸睿 耿學鵬)韓國政府19日宣布延長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至5月5日,但部分放寬實施中的高強度「社交距離」限制,並計劃在5月6日後轉入日常生活和防疫工作並行的生活防疫階段。
  • 德國ISANA玻尿酸安瓶精華原液如何玩轉中國社交媒體圈?
    最近一周,德國ISANA玻尿酸安瓶精華原液#我的年輕肌密#的關鍵詞持續霸佔各大平臺熱搜,並且在各大社交媒體稱霸屏幕,甚至摘下了當日微博話題榜單的亞軍。 在網友們的熱議中不難看出,引發這些爆炸性關注的正是來自德國的網紅藥妝ISANA玻尿酸安瓶精華原液的8月8日天貓大促活動。
  • 中國留學生畢業為何大多離開德國?德媒:中國就業不比德國差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德媒稱,大多數留學生在畢業後會離開德國。56%的外國留學生畢業後離開德國。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比例高達80%左右。而德國給他們提供的居留條件很優惠:畢業後在18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人就會獲得居留許可。
  • 都市中的梅雨潭:德國高儀,衛浴改變世界
    依託於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近年來德國高儀在中國取得了非凡業績,過去五六年間,平均年複合增長率在20%以上,對於中國衛浴市場前景,我們信心十足,」驪住水科技集團香港地區、高儀中國區總經理,驪住亞太國際大客戶副總裁陶江女士如是說。
  • 德國MGG馬提亞斯文理中學,德國人都望之莫及的精英中學
    學校共有570名左右在校生,平均每班22人左右。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學院從1953年起獲得「德國高級文理中學」的資質,它沒有開設第三門外語,而是開設了音樂、藝術和德語等科目的高等教育。1948年至1966年12月3日,城市劇院(現維爾茨堡弗蘭科尼亞劇院)經過改造後為體育館。
  • 德國的特色美食,你以為只有德國香腸!其實還有3種
    德國的美食介紹:與"民以食為天"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有人說德國的飯菜無非清煮、白燉加烤制,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不過現在如果你去德國,則大可不必為此苦惱了。
  • 德國的成功,從幼兒園開始,這3種教育方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德國幼兒教育的主要觀念是:對於幼兒,可以教給他們一些正確的習慣、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 一、讓孩子擁有創造力 德國人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在教育的路上吃過不少苦頭——在過去,他們也和我們中國家長一樣,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應該聽大人的話……」
  • 德國人眼裡的中國文化!
    德國人和中國人在跨文化互動中有什麼區別?在商業、政治或文化交流中,哪裡容易產生誤解?避免跨文化衝突的最佳方法是什麼?近日德國某媒體發起了一個中國人和德國人在彼此眼裡的文化的調查。在這個系列中,54名德國人和54名中國人接受了採訪,他們每人都獲得了中德交流的經驗。從德中兩種視角的文化差異當被問及五大德中文化差異時,請給出一個例子或自己的經歷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