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東渡傳法,天竺高僧拘那羅陀

2020-12-25 張勇說星座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古代中國有三個文化開放時期,首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外來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接受西域文明;再次是明清時期基督教東傳帶來的歐洲文明。古代的文化交流多在宗教領域,中國人學習佛教,由三國、魏、西晉時興起,魏都洛陽和吳國的都城建業(今南京)是佛教傳播中心。這一階段的譯經和對教義的宣傳、研究,為佛教後來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階層人普遍信仰佛教,到處建有佛塔、寺院。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等古代的雕塑、壁畫,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工程。西域的高僧大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向著中國緩緩走來……許多人都以為,在馬可·波羅的時代,泉州才是一個國際化的港口。

其實,泉州作為國際港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南朝,而最早進入歷史文獻的夷邦訪客,就是傳經送佛的印度僧侶。可以說,泉州港從向海洋開門之時,海上文化交流就是重要內容之一。歷史學者通常會用佛家文獻來表述那個悠久的中西海上文化交流的故事:據唐代《續高僧傳·拘那羅陀傳》載:拘那羅陀(491—569)應梁武帝之請,從扶南(中南半島南部的古代國家)泛海出發,「以大同十二年(546年)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沿途所經,乃停兩載。以太清二年(548年)潤八月,始屆京邑……陳永定二年(558年)七月,還返豫章,又上臨安、晉安諸郡。真諦雖傳經綸,道缺情離,本意不申,更觀機壤,遂欲泛舶往梭迦修國(今馬來半島北部北大年)。道俗虔請,結誓留之……(陳天嘉二年,561年)又泛小舶,至梁安郡,再裝大船,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相續留連。太守王方奢述眾元情,更申邀請。諦又因循人事,權止海隅……至(天嘉)三年(562年)九月,發自梁安(今廣東惠陽一帶),泛舶西引。業風賦命,飄還廣州……」以後在廣州譯經講法,歷時八載,陳太建元年(569年)入寂。拘那羅陀是古天竺西北優禪尼國人,姓頗多墮,波羅門種姓,漢譯名真諦。在中國佛教歷史上,與晉朝鳩摩羅什和唐朝玄奘,並稱三大譯經家。由於拘那羅陀所傳經、律、論三藏聖教,所以也稱他為「三藏真諦」。由於印度國內總是動蕩不安,拘那羅陀來到中南半島的扶南傳法,應梁武帝之請,年近垂50歲,毅然從扶南渡海來華。南朝梁武帝對佛教特別痴迷。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紀念寶志和尚,在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東側建靈谷寺。

傳說寶志和尚有神通,預言事往往得中,梁武帝崇敬備至。據說,上千年沿襲下來的寺廟撞鐘習俗,也始於寶志和尚。有一次,梁武帝詢問寶志如何解救地獄中的痛苦,寶志回答:「惟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梁武帝下詔要天下寺院擊鐘。大同十二年(546年),梁武帝又從扶南請來了天竺高僧拘那羅陀。三藏真諦在華期間,翻譯佛經49部,共142卷。拘那羅陀致力於弘揚印度瑜伽行派學說,對佛學中的唯識論、「三性」等闡精發微,多有創建。值得一提的是篤信佛教的梁武帝,不僅支持寶志和尚、拘那羅陀,他在位14年中,還4次捨身入寺院為寺奴,最後都由朝廷出錢把他從廟裡又贖回來。梁武帝親自講經說法,撰寫經文。據統計,梁朝建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餘人。算得上弘揚佛法引進經典的重要一朝。

拘那羅陀不僅在建業譯經,還先後到多地譯經傳法。據宋晉江人曾會所撰《重修延福寺碑銘》云:「古《金剛經》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羅陀,梁普通中(520—526年),泛海來中國,途經茲寺,因取梵文,譯證了義,傳授至今,後學賴焉。」這裡所說的寺,據文獻記載,乃是晉太康九年(288年),在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安豐州九日山附近建造的延福寺。這是文獻記載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建築。九日山西峰至今猶有「翻經石」遺蹟。雖然,《續高僧傳》說是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年)八月十五日,拘那羅陀達於南海(今廣州)。而北宋《重修延福寺碑銘》和《名山記》說是梁普通中(520—526年),達於南海。上述文獻,時間、地點有所出入。

據考證,六朝時雖晉安郡治在今福州,但學者普遍認為,南朝時今泉州地即屬梁安郡。所以,這件事情被史學家當作泉州海外交通見諸文獻的最早記載,泉州人多依此說為泉州海外交往之始。2003年,泉州豐澤區北峰鎮招豐村發現一座長方形券頂磚式墓。經過清洗刻有漢字的墓磚,發現個別墓磚側面反體陽刻有「使馬」、「小使」等字,以及幾何圖形、錢幣圖案。而其中一塊完整的墓磚側面刻有「承聖四年」。「承聖四年」是南朝梁元帝蕭繹年號,為公元555年,因此推斷該墓為南朝時期墓葬。人們在墓室壁上還發現了身披袈裟、雙手合攏的僧侶圖案,數量不小,樣式統一。這種僧侶圖案還是泉州首次在古代墓室內發現。從出土的文物及墓室內的圖案,可以推測該墓主人生前可能信奉佛教。

此墓亦可證明南朝時這裡是興佛的地方,拘那羅陀在此譯經傳法,也順理成章。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真諦從晉安至梁安郡(今廣東惠陽一帶)一邊等候季風南航馬來半島。第二年,他搭船西行,但被大風吹到了廣州。廣州刺史歐陽穆頒得知高僧大德漂到了家門口的好事,即刻將他迎到制旨寺(即今廣州光孝寺),請他在此繼續譯經。光大二年(567年),他因境遇不順,曾一度產生輕身思想,不願再留人世。此事被他的弟子們發現,及時勸阻,並將他迎至王園寺居住。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入寂,終年71歲。老實講那時的泉州,還不是什麼大港,或港口都不是,也許是個小商貿碼頭。今之刺桐與泉州之名,皆是唐代才有的名字。

在這裡,外國船借秋冬之際吹北風,滿載著中國陶瓷、絲綢和茶葉,從晉江駛出;第二年,借春夏之際吹南風,外國商船又載著香料和藥物來到中國東南沿海。每年兩次的迎來送往,晉江人都要去九日山的延福寺舉行祈風典禮,祈求神靈保佑一路順風、平安。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已是官員的職責之一。至今在九日山的摩崖石刻群中,有13方記載了宋代官員祈求保佑商船順風的儀典。如「知州事方谷正叔,提舉市舶章炳文叔虎,新下邱令林深之原叔同遊,崇寧三年八月初澣」,「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太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等。

有趣的是一千多年後,1991年2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在考察了泉州之後,在這裡立了一方新石刻,記錄這次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這一刻,時間與空間的在古今相印的意義上交匯在一起,不久將開啟21世紀的新海上絲綢之路。佛教東傳,並不只是一個宗教事件。乘著佛教大船而來的,是同樣優秀的印度、希臘、波斯和中亞文化。古代中國的雕塑、繪畫、音樂、美術、工藝、眼界、知性、胸襟與風氣,大融合中為之一變。不僅如此,通過中國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精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高僧失明,6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
    高僧失明,六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咻咻前幾天看到一則舊聞,1985年,日本僧人供奉鑑真大師的佛像到達揚州「省親」,引得二十多萬人參觀。說到中日的交流,由來已久,最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導語:唐朝時期,國家繁榮強大,思想的開放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
  • 時隔千年 密宗傳法儀式再現西安大興善寺、青龍寺
    此次傳法因緣甚是殊勝。因從歷史記載來看,密宗祖庭青龍寺在北宋哲宗1086年被毀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傳法活動,直至五十年代寺院才被發現,90年代寺院恢復,雖然時間短暫,但在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的歷史與地位上都尤為的重要,可以說這次傳法時近千年以來的第一次傳法。
  • 尋訪智者大師故裡——略談監利天竺山北洲寺與兩聖僧
    南北朝隋代之際,監利縣出了一位傑出高僧,世稱之為「東方釋迦」,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智顗,被皇帝敕封為「智者大師」。「天竺」是古代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亞國家的統稱。《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山北洲寺之「天竺」是否與歷史上西域佛教傳入監利有關呢?多方尋訪當地耆老都不得而知。
  • 和尚身邊美女如雲,圓寂後發現一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被贊為高僧
    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的歷史事件困擾著現代人類,比如本文要說的這位高僧,這位高僧身邊美女如雲,如果從這點衡量,這位高僧似乎難以被叫做高僧,但是,這位高僧在圓寂後被火化的時候,人們發現這高僧的舌根居然完好無損,那麼,這其中有何隱情?
  • 高僧故事:六十老翁學佛苦行 百歲來華翻譯佛經
    編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煙海,這些漢譯佛典是古代無數高僧的心血結晶。參與佛典翻譯的高僧中,有些來自印度,有些來自西域,他們或者獨立翻譯,或與中土高僧攜手,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傳奇動人的故事。
  • 中國禪宗祖庭達摩,一生傳奇無數,可究竟活了多少歲你知道嗎
    當然,也有禪宗書與網絡上的說法相近,比如《續高僧傳》、《歷代法寶記》、《傳法正宗記》、《景德傳燈錄》等,書裡都認為達摩為南天竺人。《歷代法寶記》還有詳細的記錄:「南天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不只是國籍不清,達摩的種姓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他歷經磨難、6次東渡,於公元753年隨日本遣唐使到達日本,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飲食品、食物原料、器具和懂醫學、藝術的隨行弟子及各種工匠共38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文化之父」的美譽。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公元753年的冬天,幾個弟子淚流滿面,攙扶著高僧鑑真,從海船上走下,雙腳踏在了日本的國土上。這時離鑑真下決心東渡,過去了11年,陪同的遣唐使已亡、多位弟子已故,他自己也雙目失明,九死一生,感慨萬千。東海的那一邊,日本天皇早就企盼高人多年,親自安排他入駐最尊貴的東大寺。
  • 史傳部——海東高僧傳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京北五冠山靈通寺住持教學賜紫沙門(臣)覺訓奉 宣撰  流通一之一
  • 中國園林·紀念陳植先生 | 《中國造園史》——中國古代造園之精髓...
    為了讓陳植先生的遺著《中國造園史》儘快問世,2004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下,得到陳植先生的女兒陳祖慶女士的同意,邀請有關專家重新對67萬多字的《中國造園史》書稿進行整理、校核,並於2006年8月出版。
  • 《金剛經》是他翻譯的,史上唯一一個死後舌頭燒不成灰的高僧
    文/曉夢閣主他與真諦、玄奘、不空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譯經家,他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稱為「什門四聖」,我們熟知的《金剛經》竟然也是他翻譯的,更離奇的事,這位高僧死後火葬,舌頭竟然燒不成灰。他就是後秦高僧——鳩摩羅什。
  • 謎一般的日本高僧空海:陳凱歌將要拍的人
    謎一般的日本高僧空海:陳凱歌將要拍的人 康昊 2015-01-03 09:00 來源:澎湃新聞
  • 【優先發表】譯源論 ——文化交融視野下中國古代翻譯源流略論
    題目 | 譯源論——文化交融視野下中國古代翻譯源流略論作者 | 彭學雲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73摘要 | 文章從翻譯的緣起、翻譯的管理、翻譯的延伸
  • 任何時候都不要障礙上師傳法的緣起
    以《次第花開》為例,很多眾生都是在未見到上師本人之前,在書店看到併購買了此書,從而對佛法生起信心,最後皈依佛門並開始修學的,這就是傳法的方法之一。而我們在此過程中,就要儘量提供、結緣、流通上師的著作,不能跟別人說「這書都多得泛濫了,現在沒人想看」,或當別人說「我看看這本書」時,你卻說「看書太慢了,你一定要去做某事」。
  • 閻步克《中國古代史》課件(PPT)
    彩陶騎馬俑附:閻步克簡歷學歷:1.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2.1988年7月畢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3.1988年7月起,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從事科研與教學至今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擔任本科教學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國古代的政治與文化。擔任研究生教學課程: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度研究。主要著作:1.
  • 中國佛學四大翻譯家排行榜 唐僧僅第三 大都竟是印度人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經和翻譯,但是其實更多的還是印度人主動過來傳播和翻譯,不信請看中國國內公認的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4 不空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梵語: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