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我的外祖父

2020-12-14 愚伯的自留地

文:陳言良

圖:來自網絡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蔣(蔣介石)馮(馮玉祥)閻(閻錫山)李(李宗仁)發生了中原大戰,外祖父被當成壯丁抓走。

有一天的黎明時分,家裡闖進來了幾個士兵,他們把外祖父的眼睛用黑布一蒙,耳朵裡又灌滿了臘,抓兵車又故意瞎繞了幾天,下車時竟不知道到了哪裡,外祖父想方設法才打聽到,原來自己已身在中原大地——河南。

外祖父心細,官長便安排他擦槍,幹了沒幾天,一向健康從沒有過小毛小病的外祖父竟突然間生起腳氣來,那時外祖父兩腳腫得放亮,別說拿槍上戰場了,就是讓他拄著槍,他都站不起來!官長嫌他拖後腿,就安排他去夥房燒火。

後來槍一響,大戰爆發,夜裡到處都是槍響,部隊也被打散了。幾個文盲火頭軍便開啟了尋找部隊的模式。戰前說好的三個集聚轉移地點,一個一個被撲空,於是這幾個火頭軍的長期飯碗便算是被砸了!大夥計議了一下,決定賣掉傢伙什,一人分幾塊大洋,留幾十斤糧面,好各去逃命。誰知在這時,外祖父的腳氣病竟奇蹟般的好了,而且以後竟從來也沒有復發過!

外祖父回到家時,外祖母認了半天竟沒有認出來他。那時外祖父鬍子頭髮都長到了一塊,外面穿了一身叫花子衣服,內衣卻很乾淨,外祖母問他,他說怕人認出來不敢剃。

查點行裝,才發現大洋多了不少,外祖母問他,才知道他在逃難的過程中,無師自通,竟然自動成才——有了一身不錯的木匠手藝,因為怕部隊到家裡找他,他又到外面闖了兩年,等到風聲歇了,這才安心住家。如果人一生便非得有點傳奇的話,這也可能是外祖父的一個傳奇。

在大家的印象中,外祖父是個老實人。外祖父不善言辭,從來都是不問不說,即便他是主動說時,也是乾淨利索,從不拖泥帶水。外祖母曾半瞋半喜的抱怨:你外爺爺叫邵德印,俺莊上有個邵德寬,他們是本家兄弟,一個在鎮上工作,一個在縣裡上班;一個門庭若市,一個門可羅雀;人家有事都去找邵德寬,就沒見誰去找過您外爺爺。

我安慰她說:人家那是能者多勞,咱們這——不惹官事,不沾民非,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過日子,我看就不錯嘛。說那話時我還小,外祖母又問我:人家都說您外爺爺沒優點,你看他有不?

我笑了笑回她:世上不缺美,只是缺少發現發現美的眼睛。俺外爺爺無論做什麼,怎麼做,子女都對他敬愛有加,也從沒人說他偏心,這還不叫個本事?試問恁莊上又有誰能做得到呢?外祖母想了想說:也確實是啊,我怎麼沒從你那角度看出這點呢。

後來同孩子們提到我外祖父,我女兒說:我老外爺爺對誰都好,對誰都疼,做事都憑良心,也都做到位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明事理。

的確如此,為人正直正是外祖父的一大特點。一九九幾年,我在泰州刁捕創辦冶煉廠。創建之初,冗務繁雜,我自然就沒時間親自去做模具。考慮到外祖父那時年事已高,就沒讓他參與。

舅舅倒是參與了,一味地擺譜:預付了工資及路費,卻遲遲不動身。外祖父知道後,誰勸都勸不住,非得去訓斥舅舅。訓斥之後,外祖父立馬一個人風塵僕僕千裡迢迢的到了泰州。

他水都沒喝一口,就與一起討論起工藝及模具製作。圖紙來自美國,美國人沒有公差概念,尺寸精度完全來自於具體數據,涉及到公制,英制轉換,手頭又湊巧沒有計算器。外祖父說:不妨事,我帶來了算盤。只見他拿出算盤噼裡啪啦的一陣忙活,沒多大功夫就把數據整理好了,我看的眼都有點直了,那時我都有些敬仰他了。

外祖父技術很好,我到他工作過的廠裡去過,一提到他,別人就對他的技術讚不絕口。外祖父一生痴迷於技術,看到別人不大關心技術卻總是憂心忡忡,有次他對我表姐夫說:辦廠就該辦成百年老店,應該把廠和自己都提高一個層次,只有重視技術,廠子才能生機勃勃,這話可謂是語重而心長。

說真的,從外祖父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能有點科學精神那就真值得可圈可點,他一生都堅持以科學素養來指導個人生,就十分的難得。有次孩子竟說:俺老外爺爺是否從後面那個時代穿越過來的?

外祖父看養生書,不迷信司馬南司馬北的,他說:人的壽命主要還是由基因決定的,養生屬於外部環境因素,重要性要次之,外祖父腦血栓病重住院,他就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他的懷疑。

他問我說,你拿的那些東西我想吃,可書上不讓吃怎麼辦?!我說:別理睬書上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看來:營養學就是偽科學!不能多吃就少吃些;不能少吃就嘗嘗,總之就是不能給人生留遺憾。他嘗了嘗,感嘆道:真的很好啊!

外祖父初患腦血栓,發現和救治都很及時,我去探望他老人家時,舅舅都已替他辦好了出院手續。臨別時我交代舅舅:腦血栓最怕復發,一旦復發就是神仙也救不回來了。安心靜養,謝絕探望,切忌大喜大悲,興奮異常。

舅舅滿口答應,內心卻不大在乎,認為人都治好快出院,哪能那麼嬌貴啊。所以當本村幾個老太太順便過來探望外祖父,也並沒有多大在意。幾個人有說有笑,講了一大堆的笑話,外祖父先是微笑,繼而笑出聲來,再繼而就呵呵大笑起來,腦血栓再次復發,竟致於亡故了。哀哉!痛哉!

相關焦點

  • 清明祭——給外祖父
    總想寫寫我的外祖父,可是,總又在一次次地提筆後又擱置,外祖父已去世多年了,但我卻總時時想起,因為他於我而言,是慈祥的、溫暖的依傍,因為他,我的童年生活多了許多的暖色,可在母親與大姨的眼中,卻是討厭的、森冷的壁壘。
  • 外祖父與東古「恆德堂」
    我外祖父家是滕州濱湖鎮東古回民村。三舅家裡,珍藏有一方「恆德堂」木製印模 。童年的時候,我常住姥娘家,這個印模就是我的玩具,經常拿著印字玩,因此,印模邊框還留有我當年刀削的痕跡。「恆德堂」是我外祖父張榮治先生民國時期中醫診所的堂號,「恆德堂」印模,印證著外祖父從上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夕,在東古一帶的行醫經歷,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恆德堂」印模大致呈正方形,寬12.7公分,高12.3公分,厚3.5公分,上方為抹角,黃梨木材質。類似的印模,經過「文革」時期的「破舊立新」,相信已存留不多,應該是研究舊中國鄉村醫療衛生歷史的重要遺存。
  • 我自殺辭世的曾外祖父
    我的母親,41年生人,高中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自己的媽媽相依為命。我的姥姥,也就是我媽媽的媽媽,是做麵食糕點賣維持生計的人。據媽媽說,我的姥姥是我曾外祖父的第9個女兒。過去都是重男輕女的,曾外祖父也一樣不太喜歡這女兒,給我姥姥起的乳名是醜丫。但是畢竟真外祖父是個文化人,乳名叫這個也就罷了,但是大名還是要有一個的。所以,我姥姥的大名是崔信德。估計這個名字的意思也是我曾外祖父一輩子的信仰。
  • 觸摸鄉村精神現場的紋理——讀《百裡洲紀事:一線脫貧攻堅實錄》
    作者:李雪梅(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百年來,鄉村一直是文學書寫的重要對象。面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文學當然不能失語。但是,如何精準把握時代的精神光譜,如何理解處在嶄新歷史關口的鄉村和農民形象,是對每一個寫作者的嚴峻挑戰。
  • 德國人:要努力傳承好外祖父與中國的情誼
    「我要加倍努力,傳承好外祖父與中國的情誼。」「外祖父生前曾對我說:『你要到中國種葡萄。』我答應了,至今我已去過中國4次。第一次就是在2010年,代表已故的外祖父去北京領取中國政府友誼獎。」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巴特諾因阿爾的太陽山酒莊,43歲的酒莊主人馬克·林頓對本報記者娓娓道來。
  • 專家研討《百裡洲紀事》:「解剖麻雀式」書寫一線脫貧攻堅現場
    2020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這部紀實作品來自精準扶貧的現場,作者朱朝敏記錄了當下鄉村物質和精神的深刻變化,既是脫貧攻堅決勝歷程的如實報告,也充滿了文學的美學追求。百裡洲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長江中遊荊江段首段,是長江的第一大江心島,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經濟多年來發展緩慢,貧困人口有6076人。
  • 鄉村紀事:我的繼父
    母親的相親持續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先後見了八九個男人,經過多方面的比較和權衡,母親選擇了我現在的繼父。繼父是一個鄉村小學老師,比母親大12歲。由於兩個人都是二婚,母親和繼父沒有辦婚禮,只是在小姨夫的帶領下,全家在鎮上的犇羴鱻飯店吃了一餐飯。
  • 從《夾邊溝記事》到《甘南紀事》:我不願再描述苦難
    本報記者 溫文錦憑藉《甘南紀事》,楊顯惠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獎小說大獎。《甘南紀事》共16萬字,比之前的《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薄了不少。「我寫的是那個地方的事情,我的根在那兒。」寫完《甘南紀事》上半部,楊顯惠回到蘭州休息,決定今年冬天將下半部完成。此前的作品《夾邊溝記事》直指上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通過近20個故事,揭開一段塵封50年的歷史。近3000名「右派分子」在夾邊溝勞改農場,經歷三年饑荒,最後活下來的只有600人。命運三部曲的另一部《定西孤兒院紀事》亦重述三年饑荒的故事。
  • 鄉村紀事:在農村吃大席
    文:遠方的遊子圖:愚伯的自留地我不知道,「吃大席」是不是我們老家那一帶特有的稱謂。在一些朋友那邊,他們把「吃大席」稱為「吃桌」、「吃老酒」、「吃喜宴」……我在鄉村度過的日子,大多已被二十多年水流般的時光,衝刷的了無痕跡,那時的點點滴滴,猶如老屋的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但當年吃大席的畫面,卻是歷久彌新,卻像安插在心底的時鐘,稍微給發條上點勁,就可以發出清亮的脆響。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年9月14日至15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和廣東金融學院鄉村文化研究及非虛構寫作中心主辦了「當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與趨勢」學術研討會暨「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
  • 外祖父是行政院副院長,父親是高官,她卻留下來迎接解放軍!
    於是,汪純真的外祖父和父親所在的行政院和財政部就決定要撤退。父親對女兒說:「跟著走吧,南京是要被圍攻的!到那時有金條,也買不到麵包。」汪純真卻說:「不會的。我看越到後來越不可能堅持,可能兵臨城下,問題就解決了。」父親搖頭,很不滿意、也不相信女兒的回答。
  • 鄉村紀事:我的姥爺
    文:一瀾圖:來自網絡在這裡,我不想介紹我姥爺是做什麼的,我只想純粹的表達在我姥爺身上所得到的親情與溫暖。我小的時候,姥爺家在農村,每年寒暑假媽媽都會帶我去姥爺家住上一段時間。姥爺來我家裡住,到商店買雪糕的時候剩了五塊錢,姥爺給了我。從前姥爺給我錢我都是不要的,但是那次我要了,因為我太喜歡那個粘貼畫了,有了錢我就可以去買了。那天我拿著五塊錢,高高興興地跑去書店,買了那個四塊錢的粘貼畫,又高高興興地跑回來。
  • 「記事」與「紀事」「紀實」的用法
    原標題:「記事」與「紀事」「紀實」的用法  ▲ 2014年10月12日2版《開往大山軍營的「健康快車」》文中,副標題「總參總醫院專家醫療隊為偏遠艱苦地區部隊官兵服務記事」。   ▲ 2014年11月9日5版《徜徉鐵紀旅 清風拂面來》文中,副標題「蘭州軍區某摩步旅抓好廉政文化建設記事」。
  •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外祖父、外祖母與「魔幻現實」
    「香蕉大屠殺」事件後,當蓋坦去進行調查,他遇到的一位重要調查對象,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外祖父。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外祖父的關係,遠比我們一般能想像的親密得多。在自傳《活著為了講述》中,加西亞·馬爾克斯開頭就講了,他第一次見到媽媽,是三歲時,三歲才認識自己的媽媽。那他又在什麼時候認識他爸爸呢?那是七歲零九個月,他生命中第一次見到爸爸。
  • 王紅亮 | 從記注到紀事本末 ——論先秦紀事本末體史書的起源及其意義
    近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陸續公布,學者發現紀事本末體不僅源自先秦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成型的紀事本末體史書。譬如2011年公布的戰國竹簡——清華簡《系年》4,有學者認為即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成型的史學作品」,於是「我國紀事本末體的形成當可上溯至戰國中晚期,提前一千餘年之久」5。
  • 何謂紀事本末體?有何代表作?
    紀事本末體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鑑紀事本末》就採用這種體例。當時袁樞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但是覺得雖然寫得不錯,可內容太雜。於是,他就把同一事件的相關內容從不同的時期裡提煉出來,專以事為主,不受人物拘束,不受時間限制,把每一件事完整地敘述成一個整體,之後把各個事件的敘述合成一本書。由於書的內容是來自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所以取名為《通鑑紀事本末》。
  • 知否:顧廷燁假死,一些覬覦他外祖父財產的小人原形畢露?
    其實這搞刺殺的人,不是別人,正是顧廷燁外祖父的侄子。外祖父一生只有顧廷燁母親一人,死後將自己一人所創立的財產悉數繼承給顧廷燁。而一直覬覦著自己大伯父財產及生意的他的侄子,卻一心認為自己大伯父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外孫,還是個小孩子,太好欺負。所以那刺殺之人,各位看官不用想,也知道是這奸人派出去的,想殺掉唯一阻礙他繼承家產的人,自己好從中坐收所有利益。不得不說,這如意算盤打得真好。
  • 傳說中的外祖父悖論,該怎麼破解?其實這種方法可以試一下
    傳說中的外祖父悖論,該怎麼破解?其實這種方法可以試一下以前小編對於外祖父悖論這個理論特別感興趣,因為它涉及到了大家心目中最喜歡的實踐領域,對於這一領域的存在,很多理論確實顛覆了小編的認知,尤其是這個理論,他把時間的不可複製性和不可穿越性演繹得淋漓盡致,甚至讓人看了有些絕望。
  •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漫畫與紀事畫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漫畫與紀事畫 發表時間:2011-10-30   來源:光明日報圖中還題詩警示國人:「酣酣沉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這是我國第一幅具有近代意義的時事政治漫畫,在當時和之後的許多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此後,漫畫在我國逐漸獨立成為新畫種,諷刺與幽默是其最突出的藝術特徵。不過,清末民初時期還沒有正式使用「漫畫」這一名稱,這類畫被稱為「諷刺畫」、「寓意畫」、「時畫」、「諧畫」、「笑畫」或「滑稽畫」等等,主要刊載於報紙和畫刊。
  • 日本知名作家爆料:孫中山是我外祖父,我30歲時母親親口告訴我的
    宮川東一在書中指出,自己的外祖父就是孫中山。消息傳開後,很多人認為宮川東一是在造假,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名氣。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人們發現宮川東一果然是孫中山的外孫,這一切要從孫中山的日本妻子大月薰說起。1898年,孫中山第一次來到日本橫濱,他租住了一戶屋主叫大月素堂的日本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