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慈濟:老師視學生如佛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二百三十名新加坡老師及大愛媽媽們出席教師研習營,參與臺灣教聯會講師們分享「靜思語教學」。(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李光城)

「老師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帶去班上。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管理好學生的情緒。情緒失控,整個班上氛圍不好,所以要自己調整好情緒,把今天要教的,教給學生,這是我今天最大的體悟。」後港小學錢寶來老師自我期許。 

來自臺灣慈濟教師聯誼會的三名講師──黃鳳月老師、黃雅蘋老師、李文義主任前往文殊中學,為二百三十名新加坡老師和大愛媽媽分享「靜思語教學」,課程內容包括:親師生良性互動專題分享、班級經營策略分享、靜思語生命教育分享、生命教育教案分享和最後的雙向交流。

「在落實靜思語教學之前,自己必須體會和落實靜思語,才能和孩子以『分享』的心態,去落實靜思語教學,而不是一味想著如何去『教導』。」課程一開始,臺灣慈濟教聯會的黃鳳月老師輕輕提醒在場的老師們。

經師人師互相尊重感恩

「如果您覺得您當老師不開心的,請把手舉起來。」黃鳳月老師在開營時,請大家閉眼做普查,發現現場超過一半老師並不開心。的確,新加坡的老師,除了教學還有繁瑣的行政事務、教學評估等,時間久了,容易讓人失去初衷。

「真的要讚嘆新加坡的老師!」李文義老師也能體恤老師,並鼓勵他們參加慈濟教聯會,希望老師們能把內心的苦衷說出來,互相勉勵,散播善的能量。

「『如沐春風』本來是用來形容與品德高尚的師長相處,從而得益的喜悅。」黃雅蘋老師問:「大家有沒有給孩子『如沐春風』的感覺呢?」

透過種種與孩子生命交會的感人故事,三位分享者均點出了老師任道重遠的使命,不只是當經師、更是人師,要當孩子在學校的『父母』。慈濟的教育重視品格的養成,而靜思語教學就是很好的管道,讓老師、家長和學生形成互相尊重與感恩的文化。

「許一個希望的未來」課程,來自臺灣教聯會黃雅蘋老師,以自身的班級經營經驗,分享許多與孩子生命交會的感人故事。(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李光城)

感恩考驗做好情緒管理

來自後港小學的錢寶來老師聽了大家的分享後,回想起自己曾在1998年從國際書展中接觸到慈濟教聯會,並隨同教聯會一同到花蓮。

「回來後非常感動,就開始在教學中運用靜思語。剛開始教學比較沒有系統,斷斷續續地,也曾經因為人事的問題而迷失自己。」2008年,錢寶來決定深造充電,重尋初發心,並運用五分鐘處理公務的時間,讓孩子能夠抄寫靜思語三遍,讓他們自我沉澱,再花五分鐘講解涵義,或以小故事來帶動。

「小孩子有爭執時,我會說:『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大到爆炸!他們就不會再吵架。很感動的是,一個曾有自虐傾向的孩子,畢業時寫了一封信:從老師的靜思語,我學到了很多,我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錢寶來舉例道。

從黃雅蘋老師的班級經營經驗中,錢寶來感受到:「感恩考驗自己的人,讓我們有成長的機會。若讓她和黃雅蘋老師一樣,選擇最難帶動的班級,她也會把孩子當成『佛菩薩』。」

不僅如此,錢寶來本身還從靜思語教學中受惠,遇到不快樂的事情,她就會告訴自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從中放下,煩惱不再。

「就像黃鳳月老師說的,老師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帶去班上。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管理好學生的情緒。情緒失控,整個班上氛圍不好,所以要自己調整好情緒,把今天要教的,教給學生。這是我今天最大的體悟。」錢寶來自我期許。

彌陀學校何麗玲老師(右一)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教導學生」,轉化成「教導自己的孩子」的心態時,就不會再抱怨。(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李光城)

推己及人用愛奉獻人生

課程中,黃雅蘋老師問了在場老師一個問題:「大家覺得五、六年級,還是一、二年級的學生難教?」

來自彌陀學校的何麗琳老師舉手表示:「不管是哪一個階段,只要是行為比較偏差的孩子都難教。」可是,經過半天的課程後,她坦承:在面對學生時,自己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把「教導學生」的心態,轉化成「教導自己的孩子」時就不會抱怨,因為自己無法選擇自己的孩子;而她相信,因為心態上的轉變,別的老師也會把她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導。

何麗琳當場抽了一句靜思語:「有愛心與奉獻,就是美麗的人生。」讓她更有體悟。她最近轉校後心情仍不適應,尤其是面對家長的時候,於是決定要把這句靜思語落實在生活中,因為老師這個職業,正需要有愛心和奉獻的精神。

「剛才分享者有好幾位都講到愛心,尤其是黃雅蘋老師,她的班都好皮啊!可是,愛心就感化了學生。本來一個女生是不喜歡她的,在部落格數落她,雅蘋老師很有智慧,她給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用心寫了一封很長的回覆,這個老師奉獻了一切,我看要向她好好學習。」何麗琳補充說。

何麗琳坦誠自己遇到的並非教學難題,而是管理上的挑戰,她相信臺灣講師行,她自己也行。最後她還感謝大愛媽媽們,在彌陀學校的公民課中教學,付出了很多,也讓她領悟很多。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名老師留給孩子的記憶,不是數學、科學考幾分,而是一句話或一個舉動的引導。這次研習營見證了許多用生命感染生命的例子,也為在場的老師找回教學的初心,增加信心。

相關焦點

  • 臺灣慈濟:大陸醫學生參與慈濟大學模擬手術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許榮輝)來自臺灣、新加坡、大陸醫學系共二十五位醫學生,3月7日齊聚在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透過八位無語良師進行模擬手術教學;尖端的醫學科技研究領域裡,如何養成醫學生們「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唯有透過解剖課程,才能揭開人體的結構組織與奧秘並有深刻、透徹的了解。
  • 認識慈濟:白巖松看慈濟 是愛是佛
    (攝影者:陳基雄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4/09/08) 「真正成功的醫師,跨越時間治療了當時的家庭、治療了我,讓我記得那個溫暖的夜晚,也會治療一代又一代……」大陸知名記者及電視製作人、主持人白巖松9月8日上午在靜思堂與全球人醫年會學員分享他與慈濟的因緣,以及他對醫療獨特的見解。
  • 臺灣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老師紀麗梅到鞍山訪問
    臺灣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老師紀麗梅到鞍山訪問 2014年07月29日 11:08:5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鞍山消息 日前,應鞍山師範學院的邀請
  • 大陸學生觀臺灣 記錄臺灣佛教慈濟大學交換生活
    慈濟派來的同學已經早早的等待在機場了,我們速速把各類事務解決之後,就集體乘坐「太魯閣號」開往花蓮。到達花蓮已經是晚上19點了,老師早早的在校門口迎接我們,其他國際學生也在宿舍樓幫助我們。臺灣的禮貌讓我如痴如醉,無論是誰,嘴邊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就是「謝謝」。而當別人和你說「謝謝」的時候你應該回答的不是「不客氣」而是「不會」。慢慢的自己也習慣這種交流對話方式。
  • 大陸慈濟:來自雅安的感謝信 名山中學致臺灣慈濟
    雅安名山縣第一中學慈濟援建校舍(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致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4月20日上午8點2分,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名山(第一)中學震感強烈,災情嚴重!地震發生時,全校教職工按照平時防震演練的方案和路線,第一時間組織正在上課的所有學生有序疏散,並且成功將學生疏散到體育場避險,沒有一人傷亡。 在這次地震當中,令人欣喜的是,慈濟在5·12汶川大地震後援建我校的五幢校舍,由於設計科學合理、管理到位、質量過硬,經受住了這次大地震的考驗,幾乎沒有受損。
  • 河南固始慈濟高中學生用佳績回報臺灣慈濟人
    中國臺灣網7月17日固始縣消息 日前,從河南固始慈濟高中傳來喜訊,在該校畢業生中有兩位不願意報考清華的情況下,依然有5位理科畢業被清華大學錄取,1位文科畢業生被北京大學錄取。  2001年4月,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向固始高中無償捐贈110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設固始慈濟高中。學校建成後,與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交流交往不斷,並引進了臺灣慈濟大學附屬中學的靜思語教學法,培養廣大學生學會感恩做人,培育學生健全的公民人格。2004年底,與臺灣慈濟大學附中結成姊妹學校,成為祖國大陸第一所與臺灣慈濟大學附中結對的中學。
  • 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參訪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
    佛教在線臺灣訊 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高教司黃雯玲司長、技職司李彥儀司長等人,於2014年2月28日參訪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並與學生座談,同學為其奉茶、量血壓,展現慈濟人文與所學。蔣偉寧讚許「慈濟辦學就是優質的保證」,學生落落大方、展現自信,更鼓勵學子通過「教育部」各項計劃留學,增加學習求知的強度。
  • 臺灣慈濟:慈濟大學副校長日本開講座 講解遺體捐獻
    9月15日,日本分會一樓的靜思書軒,舉辦了由年初即重新裝潢後的第一場「心靈講座」,邀請前來日本醫科大學進行參訪交流的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特地在行程中撥空蒞臨,今晚他要從一位解剖學者的角度,分享慈濟的:「大舍之愛」。沒有尊重的年代「在慈濟大學每一年約有六十位的大體老師從我的面前走過。
  • 臺灣慈濟慈善醫院:救死扶傷 扶助弱者
    而臺灣慈濟慈善醫院30年的發展,另闢蹊徑,以慈善與愛的方式,真正成就了醫院「救死扶傷」扶助弱者的專業本質。2011年8月17日,花蓮慈院同仁與慈濟志工以感恩心虔誠歡慶慈濟醫療志業25 周年。為師的理念與實踐醫治疾病同時視病如親。證嚴上人期許醫師不只是醫師,而是人醫、人師;不只是關心疾病,更關心病人。
  •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 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
    臺灣慈濟迎周年慶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慈濟迎周年慶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慈濟迎周年慶全球信眾聚集花蓮靜思精舍朝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慈濟即將迎接51周年慶典,自農曆3月開始,來自全球各地慈濟人及民眾,陸續來到慈濟發祥地靜思精舍尋根。
  • 臺灣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在劉川慈濟小學開展進校園活動
    7月28日,由臺灣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在劉川鎮慈濟小學開展的「川躍黃土情」主題活動繼續進行,學生精心編排了精彩的文藝節目,通過現場積極互動,增加了與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 馬英九率臺灣半個政要圈參加慈濟浴佛大典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6年5月8日下午5時,2016慈濟浴佛大典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臺北市政府廣場同步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率領大批政要,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代表,臺灣民眾及慈濟志工數萬人,共同浴佛,感念佛恩、父母恩及眾生恩。 慈濟功德會是證嚴法師創辦的著名公益組織,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創立於1966年。
  • 臺灣慈濟捲入爭議風暴 輿論籲慈善透明化
    被指「臺灣地主」  柯文哲上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感嘆慈濟花一大筆錢買保護區的土地,「要改成開發,奇怪耶」!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隨即反擊柯「口吐狂言,羞辱慈濟」,結果引來輿論對慈濟「群起而攻」。  包括學者、環保人士、媒體人在內的意見領袖很快挖出了慈濟諸多運作機密。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2012年10月26日 00: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慈濟視頻:下鄉訪視送助學金 家長如獲甘霖
    慈濟志工前往江蘇泗陽發放助學金,今年已是第七年,得到助學金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家庭,在貧困中長大,格外珍惜這分資助,尤其慈濟給的不單是經濟上的援助,也安排靜思語教學,讓他們的心靈成長,更有自信面對未來。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慈濟》月刊跨越四十年(圖)
    資深志工與讀者分享閱讀經驗以及他們在生活中踐行慈善理念的一則則小故事 《慈濟》月刊對臺灣無數平凡善良小人物貢獻所能、奉獻社會作了真實記錄,被列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中文雜誌由佛教慈濟功德會出版的《慈濟》月刊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北投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一場茶會與數百名讀者共同慶祝刊物創辦四十年
  • 慈濟全球浴佛大典臺灣政要悉數到場禮佛
    128位臺灣佛教界長老法師敲鐘,600位年輕人擊鼓,全場逾25000人虔誠一念心,為全球祈福天下無災難。(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128位臺灣佛教界長老法師敲鐘,600位年輕人擊鼓,全場逾25000人虔誠一念心,為全球祈福天下無災難。(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春寒料峭的仲春,不畏低溫的雨天,臺灣慈濟科技大學與大愛電視臺團隊在國際級景點太魯閣國家公園、七星潭為學校拍攝影片,現場震撼的鼓聲讓觀光客駐足
  • 美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瑞祥法師一行訪問臺灣慈濟總部
    瑞祥法師一行訪問臺灣慈濟總部2016年7月30日上午,美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瑞祥法師、美國佛教信眾何念丹等人一行來到臺灣慈濟總部靜思精舍參訪交流,受到德懷法師及執行長林俊龍等人熱烈歡迎在參觀過程中,德懷法師、黃海洋志工等人細心為瑞祥法師講解慈濟的初衷和慈善關愛活動的情況,同時,執行長林俊龍還與瑞祥法師就有關慈濟醫療進行了座談會,交流了慈善醫療事業經驗。中午在慈濟志工黃海洋的陪同下參觀了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及靜思堂,了解慈濟醫院與社會醫院有所不同的是,慈濟醫療多了些人文的慈善、濟世的情懷。
  • 慈濟志工的「善因緣」:慈濟是可以實踐佛法的平臺
    慈濟是可以實踐佛法的平臺(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曾經是收入優渥的計算機信息老師,因為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斯裡蘭卡,看到家鄉漢班託塔受災,放棄在繁華城市優渥的工作,想要回到家鄉為鄉親盡心力來自斯裡蘭卡美麗的海邊小鎮漢班託塔的蒂露旭(Kottage Shamali Dilrukshi),曾任職繁榮城市的計算機信息老師,2004年底印度洋發生大海嘯,重創斯裡蘭卡,蒂露旭看到家鄉漢班託塔受災而決定辭掉優渥的工作,回到家鄉為鄉親盡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