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生觀臺灣 記錄臺灣佛教慈濟大學交換生活

2021-02-15 兩岸青年


2012秋—慈濟大學(蘭州大學)—教育學院—李猛

記憶回到最原點,對於臺灣、對於交換生、對於慈濟大學:我對臺灣的印象是「小清新」,交換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嚮往並且一直想嘗試的,慈濟大學只因招生簡章上的「教育」兩個字。
大二下學期,幾乎整整一個學期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交換生這件事情上。從一開始的了解交換生,然後看到通知,接下來申請面試,最後成功入選。我是在敦煌的火車上得知自己入選的,興奮之餘把消息告訴給了家人和朋友們。也使得敦煌之行我異常的刻骨銘心。

在去臺灣交換之前,剛好認識從臺灣來蘭大交換的幾位臺灣交換學生。和她們了解到了臺灣,使得更加的嚮往,千儀剛好又是和我在同一個城市的學校上學,她說:「花蓮的海是最美的海,花蓮的山水是臺灣最美的。到花蓮我就是你的免費小導遊,到臺灣我就是你最方便的資訊臺。」

因為五位小組成員是來自不同的四個省份,因此我們決定到廈門集合,再一起到臺灣。早上11點多從高崎機場出發,13點到達桃園機場。慈濟派來的同學已經早早的等待在機場了,我們速速把各類事務解決之後,就集體乘坐「太魯閣號」開往花蓮。到達花蓮已經是晚上19點了,老師早早的在校門口迎接我們,其他國際學生也在宿舍樓幫助我們。

臺灣的禮貌讓我如痴如醉,無論是誰,嘴邊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就是「謝謝」。而當別人和你說「謝謝」的時候你應該回答的不是「不客氣」而是「不會」。慢慢的自己也習慣這種交流對話方式。還有是大家在接過別人給錢或是補錢的時候附上一句「謝謝」也是最窩心的對話。因為大家都如此禮貌,因此我行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愛意,大家都生活得如此自在不會有過多的你爭我搶。

慈濟大學國際學生會所有的成員都不是臺灣的學生,有大陸的、馬來西亞的、印尼的、泰國的、加拿大的、緬甸的……

大家都特別歡迎我們交換學生的加入,所以我們自然而來的加入到他們當中。短短一個學期我們就共同舉辦了好多場難忘的主題活動。對我個人最感動最值得珍藏的是冬季假面舞會,從初期大家排練舞蹈,到最後完美呈現。我們從初識到成為今生好友,時常我們還是會在WeChat和微博上互動,了解對方的狀況,並期待再一次的見面。

國學學生會的大家長是慈濟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的各位老師們,一個學期的如梭,他們給予我們的幫助無以言表,匆匆忙忙的最後一天和他們一一擁抱,表示最誠摯的祝福與感謝。他們教會我的是如何去全心的去服務需要幫助的人們

佛教慈濟大學,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大愛於心,幫助你我他。慈濟這個體系遠比我想像中的要龐大的多。他們在全世界進行公益活動,幫助無數的人,即使自身過得清貧也要把剩下的幫助他人。在慈濟大學的歲末祝福中,我流下了眼淚。眼淚摻雜的是感動,是佩服,是對美的信任、是多大愛的肯定與褒獎。

我在臺灣的家人是「慈濟大學兒家系直屬家庭」「羅老師一家人」「丸子一家人」。

臺灣的高校都有一個傳承就是「直屬」。也就是說學長姐會和指定的學弟妹組成一個「家」這樣不僅可以在學業上互相幫助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成為最知心的人。當然指定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抽籤,有的是學號相同一起……

交換學生實際上是不會被加入直屬的,但是我在一次的聚會中成功的加入了他們的一家,我們平時一起聚餐,解決困難,聊理想談故事。總之自己很幸運的成為他們的一員,並且永久的記入他們的「家族史」。

在臺灣我的第二個家就是「羅老師一家」。羅老師是我的「人格心理學」老師,在一次到宜蘭進行參訪是時候結識了他們,在羅老師家住了三個晚上,期間我們大家舉辦了家庭桌球賽(臺灣稱桌球為桌球),半夜開始上山去觀流星雨,品嘗宜蘭在地美食,參訪各處觀光工廠。一路上我也兩位弟弟也產生了最深厚的情誼,在離開臺灣之時,兩位弟弟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羅老師還告訴我:「在你離開宜蘭的時候,兩兄弟就留下眼淚了。」想必在我離開臺灣的時候他們也哭了吧!我確實不舍的哭了。

第三個家就是「丸子一家人」。丸子是我在慈濟大學的同班同學,她家在苗慄(臺灣的西部)。我到丸子家做客兩次,她的家人都特別的熱情,即使是在他們出國的前一天都還要熱情的接待我,我就想我何德何能,丸子媽媽說:「你是我們的家人啊!」於是我就明了了,我想說在中國大陸你們也有我這個家人。

來臺灣的目標之一就是環島旅行,當然我也順利實現了。品嘗了臺灣的美食,觀賞了臺灣的美景,留給我的是美好的回憶。

2012年10月10日,我拿著TR-PASS開始了我的環島旅行。TR-PASS是臺灣鐵路局為非本地籍貫的學生發售的一種鐵路套票,在指定的期限內可以無限次的搭乘火車。

早上6點30分從花蓮坐上開往臺東的莒光號,車廂上稀稀拉拉的幾位乘客,眯著眼小憩、淡然的眺望沿途的風景、口嚼著麵包看報紙……而我迫不及待的欣賞路過的一山一水,細細觀望著他們悠哉的生活。

環島旅行我熱愛的三個地方是高雄、彰化、臺中:

高雄的愛河、真愛碼頭、西子灣……晚上在夜市品嘗最正宗的臺灣南部美食之後,在愛河沿岸漫步,在真愛碼頭上期待愛情的降臨,似乎這個時候我又異常的思念我的家人,撥通電話與家人暢聊,海風徐徐,說一聲我愛你我的父親母親。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我一直憧憬的精誠中學,那些年我默默喜歡的彰化。在打計程車的時候偶遇了一位身為慈濟人的司機師傅,我說我是慈濟大學的學生,於是我們的共同話題如泉湧,談到花蓮的慈濟精舍的時候,師傅異常的崇拜與嚮往。不免也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多多幫助他人。於是我也得到了這位師傅的幫助,在把我送到精誠中學的時候竟然不收我們的車費,留下的一句話就是:「發揚慈濟精神」。感恩所有幫助我的人。

來到臺中,來到東海大學,我第一次被一所大學而喜歡上一座城。東海大學充滿的濃濃的藝術氣息,精緻的日式建築,綠樹如茵的步道,活力的學生。臺中這座城市聚集了許多的臺灣高等學府,在這座不大的城池裡散發的是文化是藝術是精神文明。

這一次去臺灣佛教慈濟大學交流的蘭大學生一共是5位。我特別幸運與這些朋友成為隊友。我們在臺灣共同譜寫了屬於我們的「臺灣傳奇」。共同遊走在花蓮的好山好水,共同攀登玩樂美麗的阿里山,共同暢遊波瀾的日月潭。在火車上我們談論我們記錄我們說這就是我們的青春,這就是我們飛馳的年代。我還想記載的是我們會是一輩子隊友,我願意!寧兒、女神、鼻祖、小宇……

我把最重要的東西遺忘在臺灣了:

半年的交換生活,我想很自豪的說,我看到了、我學到了、我領悟了……臺灣的人們,臺灣的生活,臺灣的節奏。我慢慢的陷進去了。回到大陸時不時的「謝謝」「不會」。偶爾的欣賞淡淡的小文藝。不自主的關注那邊的動態。我想我把最重要的東西遺忘在臺灣了,那就是我的心……

 註:以上為作者投稿,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andylaw2443@foxmail.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相關焦點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慈濟》月刊跨越四十年(圖)
    資深志工與讀者分享閱讀經驗以及他們在生活中踐行慈善理念的一則則小故事 《慈濟》月刊對臺灣無數平凡善良小人物貢獻所能、奉獻社會作了真實記錄,被列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中文雜誌由佛教慈濟功德會出版的《慈濟》月刊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北投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一場茶會與數百名讀者共同慶祝刊物創辦四十年
  • 王振耀:大陸佛教慈善處在轉型期 需與慈濟多交流
    「佛教與慈善」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在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專家學者、慈濟志工分別在四場報告會上作主題發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發表了題為《大陸佛教慈善的現代轉型》的演講,摘要如下:2012年2月,中國政府發布檔,對宗教慈善進行充分肯定並積極鼓勵宗教界系統參與慈善事業,標誌著大陸宗教政策與慈善政策的根本轉變,特別給佛教慈善帶來重大機遇。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慈濟基金會方金香向大陸青年介紹慈濟(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26日臺灣花蓮消息  25日下午,大陸青年大學生志願者交流參訪團參訪了位於臺灣花蓮縣的慈濟基金會,基金會靜思堂師姑方金香向大陸青年介紹了慈濟的創立歷史以及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希望兩岸能在慈善、教育等各個領域加強合作,共同造福兩岸同胞。
  • 臺灣佛教及其慈善事業
    臺灣佛教是隨著大陸閩南佛教徒移居臺灣而傳入的。縱觀其發展脈絡,大致可分為三階段。   一、初傳時期。   據考,早在南宋時期,臺灣境內就有寺院建築。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閩粵僧人東渡臺灣日漸增多,陸續修建了著名的竹溪寺、彌陀寺、龍湖巖等佛寺。
  • 臺灣慈濟大學開學 新生享受全方位服務倍感溫馨
    9月2日,慈濟大學開始進行新生報到,全球各地新生陸續抵達臺灣。(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指引資源回收分類(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2019年9月2日,慈濟大學開始進行新生報到,全球各地新生陸續抵達臺灣,多數外籍生是第一次到臺灣,有些聽不懂也看不懂中文,慈濟大學國際處安排國際學生到桃園機場接機
  • 李海峰:臺灣佛教團體是詮釋佛教現代化的典範
    其中以佛教的五百多萬信徒最多。」佛教在臺灣的宗教信仰者中佔有比例最高,佛教在臺灣的發展秉承了太虛大師開創的人間佛教的傳統,在臺灣的社會生活、教育、慈善、文化等很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樹立了積極有為的佛教社會形象。佛光山目前可以算是臺灣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在海外不少地區和國家設置了自己的分支道場。
  • 寶島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花蓮慈濟
    1963年,在臺灣東部的花蓮郊區山上有一座破舊的木板房,裡面住著一位掛單修行的比丘尼,她當時看到一位難產的山區孕婦,因為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趕出大門,於是她發大願,要建造一座醫院,專門給窮苦的人看病。當時她所需要的資金約為八億臺幣,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後來她不僅完成了這個願望,並且在後來的三十多年裡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而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所倡導慈善事業的志願者;她就是人稱「東方德蕾莎」的證嚴法師,她所創辦的花蓮慈濟功德會也被稱為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
  • 臺灣慈濟:大陸醫學生參與慈濟大學模擬手術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許榮輝)來自臺灣、新加坡、大陸醫學系共二十五位醫學生,3月7日齊聚在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透過八位無語良師進行模擬手術教學;尖端的醫學科技研究領域裡,如何養成醫學生們「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唯有透過解剖課程,才能揭開人體的結構組織與奧秘並有深刻、透徹的了解。
  •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專業與人文的教育殿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春寒料峭的仲春,不畏低溫的雨天,臺灣慈濟科技大學與大愛電視臺團隊在國際級景點太魯閣國家公園、七星潭為學校拍攝影片,現場震撼的鼓聲讓觀光客駐足
  •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推動國際留學生宗教交流
    馬來西亞籍留學英國的華裔留學生葉貽證,代表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贈送一本英、法、義、德文版本的「靜思語」及一個中英文「愛LOVE」吊飾給教宗方濟各。(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靜思語》(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我們是來自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此以《靜思語》和您結緣,這是來自我們證嚴法師的一份祝福」!
  • 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參訪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
    佛教在線臺灣訊 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高教司黃雯玲司長、技職司李彥儀司長等人,於2014年2月28日參訪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並與學生座談,同學為其奉茶、量血壓,展現慈濟人文與所學。蔣偉寧讚許「慈濟辦學就是優質的保證」,學生落落大方、展現自信,更鼓勵學子通過「教育部」各項計劃留學,增加學習求知的強度。
  • 臺灣慈濟綜合醫院:現代化的佛教醫院
    現代化的慈濟醫院創建人證嚴法師說:「佛陀說過,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為最。我之所以建蓋醫院,為的就是發揚佛陀的悲心,結合醫術與愛心,來拔除眾生的痛苦。」「好醫師是病患心目中的活佛,好護理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大士。」
  • 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走進臺灣慈濟醫院
    2018年12月27日,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一行走進臺灣慈濟醫院。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 「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 臺灣慈濟基金會:宗教慈善的成功案例
    慈濟醫院也成為了臺灣地區第一家免繳住院保證金的醫院。慈濟的這種理念和中國傳統的「先思後行」文化互為矛盾,但也是佛家講求的心之力量,被慈濟轉化為了及時有效、精準可靠的現實行動,使得在俗世人眼中被誤讀成虛幻假空高高在上的佛教形象變得親切真誠。志工的力量在慈濟,志工是最重要的力量。
  • 馬英九:過去五十年臺灣沒有慈濟會怎麼樣?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以「淑世濟度」匾額贈與證嚴上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慈濟五十周年慶祝大典「慈濟五十無量義」並發表致詞(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 講座—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作臺灣佛教主題講座
    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4年10月16日晚,應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邀請,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國際交流學院一樓會議室為西北大學宗教學及相關專業的部分師生圍繞臺灣佛教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講座開始,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海波教授向聽眾介紹了謝大寧教授。
  • 旅遊X生活X進修:一個臺灣的復旦大學交換學生這樣玩中國(大陸)
    X進修:一個臺灣的復旦大學交換學生這樣玩中國》一個熱血且充滿夢想的臺灣學生,到中國大陸復旦大學當交換學生,念書+旅遊的生活日記,在旅遊生活中全方位體驗中國大陸特色,發現了不一樣的中國大陸視角。★交換學生的歡樂與辛酸大陸與臺灣交換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申請小撇步,出門在外的各種緊急應對方法,讓爸媽放心的終極絕招。
  •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2007年01月31日 10:38:35 點擊:0次     臺灣慈濟功德會副董事長林碧玉居士一行
  • 走進慈濟大愛臺:臺灣最專業的佛教電視媒體
    走進慈濟大愛臺:臺灣最專業的佛教電視媒體
  • 10-01~02 臺灣第四屆慈濟論壇將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辦
    2016年慈濟創立屆滿五十周年,全球慈濟人在證嚴上人的帶領下,秉持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力行人間菩薩道。值此歷史時刻,臺灣慈濟大學、臺灣慈濟科技大學與臺灣慈濟基金會聯合舉辦「第四屆慈濟論壇」,希望藉由「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探討,呈顯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舍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