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範體系。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從文字字形上看,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的「法」字,古體寫作「灋」。比今天的「法」字,多了一個「廌」(zhì),廌是「豸」的本字。古「」由「氵」、「廌」、「去」三部分組成。「法」字為什麼是從「氵」呢?
漢代許慎解釋說:「法平如水」,借「氵」來強調法律的持平、公正。現在司法人員肩章上有「天平」國案,也是取「持平」、「公平」不偏不倚的意思。
除此之外,「法」字中的「廌」,傳說是一種獸,似牛一角,它善辨曲直。
許慎說,有人訴訟,令「廌」觸不直者去。《神異經》也說:「北荒山中有人鬥,(廌)則獨不直者。」,「廌」就是懲罰不直者。去,就是要除去不平。
由此可見,「法」原從「氵」、從「廌」、從「去」。跟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
「廌」又稱「獬豸」,清代司御史及按察使補服前後,都繡有「獬豸」圖案,也就是「廌」的圖案。由於它一隻角,所以也稱「獨角獸」。現在還有法制報用「獨角魯」作為專欄的名稱呢。這大概就是取「廌」能曲直、公道、平正的意思吧!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國家權力約束人的行為的各種規範的總和,包括法律、法令等。從語言文字學來說,前人對「法」也有不少說明,也可提高我們對法的認識,增強我們的法制觀念。
《說文》解釋「法,刑也」。刑是動詞,懲罰有罪之人,說明法律是嚴苛的。刑加於奸惡之徒,不能單靠苦口婆心,要依法從事。《鹽鐵論》:「法,刑罰也,所以禁強暴也。」這說法跟《說文》的解釋也是一致的。
《管子》解釋「法」:「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鬥斛也,角量也。」其中「繩」是一種標準、法令。衡石是衡器的通稱,衡就是秤,石表示重量。管子是從一種規矩、行為規範來解釋法律的。
法有許多近義詞《爾雅釋詁》:「柯、憲、刑、範、闢、律、矩、則,法也。」「柯」,是指斧頭柄,斧柄是有規格的,用來表示一種規則,「闢」有法度的意思,「憲」是法令,憲法是根本大法,以上「爾雅」所舉的「字」都具有法的概念,都有法的意義。
當然,我們首先要從法的本質來看問題,認識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反映了階級意志,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則,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現。宣傳法制,進行民主與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觀念,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