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被廣州人稱為過冬、冬節、小年。
俗話說,「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意思是過冬比過年還要豐盛。
每年這一天,網上經常會開啟餃子VS湯圓的battle,爭奪誰是冬至美食霸主。↓↓↓
但其實,冬至並不只是吃湯圓餃子!
特別是在廣州,冬至的習俗和美食,你都完全了解嗎?
舊時的冬至習俗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古人認為冬至陽生,過了冬至,白晝就會一天比一天長,所以自古以來,冬至都是最受重視的節氣之一。
古代的廣府人過冬十分隆重,有祭拜祖先、舉行開學禮、吃魚生、餵耕牛吃「大餐」以及「飼耗」等習俗。
祭拜祖先
每逢冬至,各家各戶都在家殺雞劏鴨,以及準備湯圓、果品等祭拜祖先。有的地方還會殺豬祭祖,舉行祭祀典禮。村民們祭祀完畢會在祠堂按人丁分豬肉。
有些鄉村或宗祠,還有分柑橘的習俗。在粵語裡,「柑」與「金」同音,「分柑」也就是「分金」,寓意祖先派利是給子孫後代。
舉行開學禮
現代的開筆禮。
冬至是陽氣之始,此時讀書也寓意「迎陽而上」。所以過去的私塾多在冬至前後舉行開學禮,叫做「開冬」。
吃魚生
「冬至魚生,夏至狗肉。」
對於從前的廣州街坊而言,冬至吃魚生是十分常見的一件事。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曾在《廣東新語》提及:「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鯁、以鰽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以鯇為上。」
來源:廣州文史網
1907年出版的《時事畫報》也描繪了廣州魚生食肆的情形,圖中人來人往十分熱鬧,裡面還寫道:「魚生一物,不減蓴鱸滋味,吾粵人多嗜之……」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家也逐漸意識到吃生魚的寄生蟲風險極高,所以改成了打邊爐吃熟食了。
餵耕牛吃「大餐」
舊時在農村,冬至要給耕牛吃上一頓「大餐」:糯米糕、米汁、酒糟、蘿蔔等,用來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飼耗」
在廣州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將糯米搓成的丸子粘上門扉、窗戶、農具等地方。地方舊志稱這個習俗為「飼耗」,以驅除禍害。
現代廣州人的冬至美食
如今,過冬沒有從前那么正式,大家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已經是最好的慶祝。不過,在許多廣州人看來,湯圓、腊味糯米飯還是必不可少!
湯圓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小時候將一碗甜香軟糯的湯圓吃完,母親常常會再盛一碗,說這叫「添歲」,表示雖然新年還沒過,但已經長大一歲了!
而有些地方冬至還要吃鹹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作餡,配上雞湯,鮮美無比。
腊味糯米飯
腊味糯米飯的配料十分豐富,有冬菇、蝦米、瑤柱、臘腸、臘肉、鮮魷等多種食材。
很多廣州人小時候,都是家中長輩做腊味糯米飯過節,所以它也帶有家庭的印記。每當遊子在外吃到糯米飯時,便常常會想起一家人和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吃上一碗溫暖的腊味糯米飯驅除寒氣,談天說地的時光……
今年過冬還能做什麼?
溫補養生
冬至前後是人們開始進補的最好時間,按照民間一貫的說法,此時人體內陽氣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可以適當多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比如,此時適宜吃一些溫補類食品,如胡椒牛肚湯、乳鴿湯,但要注意適量,避免過多食用導致上火。
一起來看流星雨
作為全年精彩天象的收官之作,小熊座流星雨即將上演!
本次小熊座流星雨極大將發生在北京時間12月22日17點。當天為農曆冬月初八,月相為上弦月,下半夜幾乎無月,因此,有興趣觀賞的市民不妨在下半夜進行觀測,直至天亮之前。在廣州,當天月落時間為翌日1時,天亮時間為翌日6時40分,因此,廣州的市民不妨在翌日1時到6時40分這段時間投入觀測。
賞「流溪香雪」
流溪梅園是東南亞最大的一片賞梅基地,也是全國最早開花的梅林,被譽為「中華梅花第一弄,南國報春第一枝」。12月18日,第十九屆廣東從化流溪梅花節暨2020流溪紅葉節在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南山梅園開幕,將持續至2021年1月17日。今年,「流溪香雪」這一冬季別具特色的景色繼續呈現,除種植的白梅品種外,還有比較罕見的新品種——灑金梅。
北京路廣府嘉年華買買買
12月18日至12月23日,2020第十二屆廣府文化旅遊嘉年華在北京路舉行。
本屆廣府嘉年華匯聚了眾多廣式老字號,如皇上皇、致美齋、穗糧、利口福、雙魚牌等。臘腸臘肉、湯圓水餃、餅酥包點、廣式糖酒、休閒零食等廣州人冬至、過年必備貨品也十分優惠,在年末尤其應時、應市、應景。
最後,
祝大家冬至快樂!
你做了什麼應節?
一起來評論區說說吧!
出品:大洋網
監製:朱文婷
編輯:莫穎秀
視頻/剪輯:莫穎秀 袁世傑
素材來源:廣州日報、中國廣州發布、詩意花城生活圈、羊城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