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配著傲嬌的表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個叫Molly的盲盒小玩偶,不知道「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以至於這個玩偶背後的公司——泡泡瑪特也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扭虧為盈,奔向資本市場。
12月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發布IPO正式公告,擬於12月11日掛牌上市。
時光倒回到2010年,泡泡瑪特公司成立。早年間,該公司主要從事百貨零售業務,不過,受產品定位影響,公司的業績並不理想。
轉折發生在2016年,公司決定轉型潮流玩具零售商,開啟「IP+盲盒」的運營模式。
自那以後,泡泡瑪特相繼推出了Molly Zodiac星座系列、Molly開心火車大派對系列等產品,每個系列均由12個常規款娃娃構成。
由於盒子外形包裝都一模一樣,因此消費者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偶,只能拼運氣。
在盲盒的消費人群中,年輕人佔據半壁江山。25歲的北京白領張曉告訴記者,她集齊了2個系列的Molly,以每個盲盒59元計算,已為Molly投入上千元。
談起鍾情盲盒的原因,張曉表示,是盲盒帶來的新奇、酷以及驚喜感擊中了她的消費需求,「工作壓力太大了,開盲盒能將我『治癒』。」
「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這句流傳在坊間的玩笑話,映射出了盲盒的「吸金」程度。
泡泡瑪特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Molly相關系列盲盒銷量由88.35萬個增至723.45萬個,銷售額分別為4101.9萬元、2.14億元、4.56億元。
事實上,如今的盲盒市場可謂「百家爭鳴」,不僅有泡泡瑪特這樣的老選手,還有星巴克、百威啤酒、旺仔牛奶、匡威球鞋等一系列原本與潮玩市場毫無交集的新玩家。
需要指出的是,當「萬物皆可盲盒」成為一種潮流,行業亂象也開始滋生。
前幾天,抖音上一段消費者拆星巴克盲袋的視頻走紅。在視頻中,三個價值358元的盲袋內,放著一模一樣的「過氣」商品,這就讓不少網友質疑,星巴克是否涉嫌變相銷售、欺騙消費者?
此外,據消費者透露,一些「黃牛」也和盲盒運營商聯合,買走稀缺品和隱藏品,再高價向市場銷售。
「目前我國的盲盒經濟還處於粗放發展階段,雖然發展迅速,但發展比較無序,存在產品質量不好、以次充好等問題。」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浙江現代商貿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浩興直言道。
業內人士表示,盲盒經濟的受眾,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能力相對更低。若一味地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或者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花高價購買盲盒玩偶,本想著保值升值,但最終卻可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被套路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