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如果用「酒」、「劍」、「詩」三個關鍵詞聯想一位詩人,我想應該所有人的答案都會是李白。
畢竟這三點對於這位大詩人來說,就如同他的影子一樣,密不可分。
以至於千年後的今天,當代一位著名詩人以這三個詞入詩寫出千年來對李白最美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喜歡喝酒,與酒相關的詩文俯首皆是: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同樣與「酒」有關,開篇30個字,就有6個「酒」字,而且可以說寫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古今無二。且讀:
《月下獨酌·其二》【唐】李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是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四首。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第一首。其實這第二首同樣經典。
詩歌以「愛酒」說起,卻不是說自己愛酒,而是天地愛酒: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酒星即酒旗星。《晉書·天文志》云:「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地如果不愛酒,地名就不應該有酒泉。漢孔融《與曹操論酒禁書》:「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進而得出結論: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也就理所應當了。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是酒的兩種類型,古人將清酒比作聖人,濁酒比作賢人。這裡引用的是徐邈的典故。《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記載:徐邈很喜歡喝酒,但是當時曹操下了禁酒令,不允許喝酒,徐邈就偷偷喝,不能被發現,不敢明目張胆說喝酒,於是就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宋代黃庭堅有詩句「可以忘憂惟有酒,清聖濁賢皆可口」亦是如此。
議論完天地,詩人進而論人。「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此處「聖賢」不再是清酒、濁酒,而是指聖賢人。此句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樂趣,不管是聖賢還是神仙,都喜歡飲酒。為什麼呢?或許詩人在《將進酒》裡的這句詩可以回答——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在詩歌的最後,詩人將飲酒提高到後人無法企及的境界: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怎麼沒有發現呢。詩人早已料到必有此問,於是在結尾,詩人故意賣了個關子: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詩人說: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但是這趣味是不能向醒者相傳的!
實際上這飲酒的趣味,詩人傳了嗎?傳了。沒傳,前面寫了那麼多是什麼內容呢。既然已經傳了,為什麼詩人還說:勿為醒者傳。
這裡詩人說的實際上不是飲酒的樂趣,而是詩人飲酒背後的苦悶。須知這組詩的名字是《月下獨酌》,一個「獨」字已可見詩人心境。故此詩人這裡說的是詩人飲酒背後的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詩人這首詩並不是要突出自己多愛酒,自己寫這首詩並不是要詭辯自己愛酒的緣由,而是一種懷才不遇、仕途不暢的自我排遣。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只不過畢竟是李白,不同於常人,在孤寂失意中依然難掩豪邁奔放、狂蕩不羈的個性。
每每讀到此詩,十二總是不禁感慨:此詩只應太白有,人間難得他處聞。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