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機應該是很多人入門烘焙「敗」的第一款機器。
我相信,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帶著對香軟麵包的滿心期待,在說明書的指導下,使用麵包機的全自動烘烤模式,但結果卻烤出了「磚」一樣的麵包。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落差,使得麵包機又迅速成為了閒置率較高的機器之一。
其實,好好利用麵包機的「自動和面」和「自助烘烤」檔,同樣可以做出非常好吃的麵包。
現在,就來記錄一下波蘭種蜜紅豆麵包的做法:
工具有這些:
- 麵包機
- 活面墊
- 擀麵杖、刮刀等
- 麵粉篩(可選)
- 麵包刀(可選)
波蘭種材料有這些:
- 王后T55 50g (可換成其他品牌的高粉)
- 冰 水 50g
- 乾酵母 1g
主麵團材料有這些:
- 王后T55 150g (可換成其他品牌的高粉)
- 白砂糖 30g
- 乾酵母 2g
- 淡奶油 20g
- 清 水 40-50g
- 細 鹽 3g
- 黃 油 10g
- 蜜紅豆 適量
參考分量:約360g左右的麵包一個
完成時長:4小時左右
波蘭種製作:
Step1:將波蘭種的所有材料混合均勻後,蓋上保鮮膜,放進冰箱冷藏發酵17小時。或室溫發酵成蜂窩狀即可。
(主要看發酵的狀態,發酵成有很多氣泡的蜂窩狀即可;我一般提前一晚放入冰箱冷藏發酵,第二天使用)
主麵團製作:
Step2:將主麵團材料中的乾粉過篩後,倒入麵包桶。
Step3:將白砂糖、乾酵母分別倒在麵包桶對角線相對的2個角落。
Step4:倒入發酵好的全部波蘭種麵團。
Step5:倒入淡奶油、約2/3清水。
Step6:麵包機開「自動和面」檔,定時30分鐘。
待麵包機開始攪拌後,緊密觀察麵團狀態。如麵團過幹,再一點點加入剩下的適量清水。(以免麵團過溼或過幹)
Step7:在和面至20分鐘左右時,加入黃油、鹽,繼續和面。
Step8:在和面至28分鐘左右時,加入蜜紅豆。
30分鐘和面時間結束後,麵團即成。
第一次發酵:
Step9:麵團繼續放在麵包桶中,室溫環境自行發酵至2倍大。(用時約40分鐘左右)
Step10:檢查麵團狀態。手指上蘸取少量麵粉,戳入發酵後的麵團,
如果洞洞不回縮或有輕微回縮,麵團也沒有塌陷,說明已經發酵完成。如果洞口馬上回縮,說明發酵不夠,要繼續發酵。如果麵團塌陷說明發酵過度了。
排氣、整形:
Step11:取出發酵完畢的麵團,平均分割成180g左右小劑子2個。
Step12:2個小劑子滾圓後,蓋上保鮮膜,鬆弛15分鐘。
Step13:將小劑子輕輕擀成長舌狀,再輕輕捲起,即整形完畢。整理完第一個小劑子,再接著整理第二個小劑子。
第二次發酵:
Step14:2個小劑子都整形完畢後,將小劑子挪到麵包桶中。
Step15:在室溫環境下,發酵40分鐘左右。
烘烤:
Step16:當小劑子發酵至約2倍大,打開「自助烘烤」檔,定時30分鐘。
Step17:烘烤完成後,提出麵包桶;冷卻後,倒扣即可取出麵包。
先來檢查一下成品如何:
捏著2個「山峰」將麵包對半掰開,可以發現麵包孔洞組織均勻綿密。
再用麵包刀切開看看橫截面,可以發現內部組織層次分明。略有幾個大氣泡,不影響整體效果。
補充說一說麵包機和面的程度。
一般製作吐司會將麵團活到「完全階段」(即手套膜)會更好。而使用麵包機很難達到此標準。因為麵包機工作時間過久,底部會發熱,熱量聚集就會讓麵團提前發酵。特別是天氣熱的前提下,麵包機底部發熱會更快。
所以,室溫環境下,麵包機和面30分鐘左右,就已經是極限了;此時麵團已經達到「擴展階段」(即可以拉出膜,但膜比較厚、有鋸齒感)。上圖和題圖就是「擴展階段」做出的麵包,內部組織也很細膩。
如果一定要追求「完全階段的手套膜狀態」,整體和面時間可調整為40分鐘左右;約第25-30分鐘加入黃油和鹽;約第35-38分鐘加入蜜紅豆。
再來說一說「室溫」。
上文中提到的室溫,約26度左右。前幾天的天氣,室溫就非常合適,非常適合製作麵包。所以第一次發酵和第二次發酵均在室溫環境發酵即可。
如果實際室溫偏高,建議在空調房製作麵包。
如果實際室溫偏低,則建議延長發酵時間或增加酵母使用量或使用麵包機「米酒製作」檔發酵。
最後說一下的是,麵包機製作的麵包外表非常「不中看」、看起來也比較硬,而實際上麵包表皮非常柔軟、內部組織也非常綿軟。另外,第二次發酵完畢後,在麵包表皮上刷上全雞蛋液,最後烘烤出來的表皮會更加具有色澤、更充滿食慾感。
這就是《不中看的食物》NO.67篇記錄了,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