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便被家長和老師們灌輸了無數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頓、愛因斯坦、高斯、達文西、莫扎特、居裡夫人……,他們天賦異稟,勤奮異常,讓我們又羨慕又慚愧。
我們總說自己沒天賦,而父母總認為你不夠刻苦,如果父母們知道一個非常時髦的「一萬個小時理論」的話,你也許就會永遠被拎出來跟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背上不刻苦、不努力的罪名。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的《刻意練習》,就是替你洗白的。
埃裡克森研究發現:
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練習,又並不等同於刻苦。
01天才的真相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教導要向天才學習,那麼他們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就是從娘胎裡帶來的嗎?
作者研究後發現,人們之所以對天才有「他們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訓練仍然可以變成傑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以及人們對傳奇故事的本能嚮往。
天才的宣傳者們基於種種動機,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諸多細節,以至於我們認為,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優秀,毫不費力就取得了成功。
同時,作者也發現,那些被視為天才的傑出人物,包括自閉症的傳奇,雖然不一定是天選之子,但他們的成功也確實遵循著一種黃金法則,那就是刻意練習。
02有目的的練習
既然天才的唯一秘訣在於練習,那很多人就會說,我們也一樣地努力學習、練習,為什麼我們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於練習的方法。
一般人學習或練習一種技能,採用的都是天真的練習法,即反覆地做某件事情,但這極其低效的。
作者和同事曾開展過一項關於鍛鍊記憶力的實驗,讓普通的大學生史蒂夫嘗試記憶數字。
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8個左右,經過練習,慢慢地突破9個、10個……,最終,他的成績達到了不可思議的82個數字。
在這個試驗中,史蒂夫採用的練習方式是不同於天真的練習,它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史蒂夫的短期目標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記住一個數字。就這樣把目標分解,並制定一個計劃,在達成每一個細緻的小目標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史蒂夫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著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
3.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不對,又錯在哪裡。在記憶實驗中,史蒂夫每次嘗試都會得到立即反饋,是對還是錯。他自己也會覺察到,哪些數字讓他犯錯,又是什麼原因。
一般來說,無論你想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判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
4.需要走出舒適區
在記憶實驗上,作者一開始就設計不會讓史蒂夫感覺到太舒服,當史蒂夫背出來時就增加數字,沒有背出來就減少數字。總是讓他在離自己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挑戰他,讓他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這都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當走出舒適區,幾乎每個人都會偶然碰到瓶頸,那些關卡看起來很難,好像你永遠也克服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越過障礙的最好方法是從不同方向去想辦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藉助於導師或教練,他們可能已經熟悉了你遇到的障礙,可以為你提供克服障礙的方法。
03大腦的適應力
每個人練習都可能遇到瓶頸,但「天才」從不放棄。事實上,所謂瓶頸,更多時候也只是心理層面的障礙,事實上你並沒有達到自己的極限,只是你的動機不足罷了。
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適應力,遠超一般人的認知。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一個倫敦計程車司機的真實案例。
倫敦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道路,足以使GPS系統陷入混亂。因此,這座城市對計程車司機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通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資格考試。
為了獲得許可證,計程車司機得記住所有的街道的構成,準確說出途徑的所有街道與重要地標,並且要在複雜的路網中,規劃出從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路徑。
曾經有一道考題是讓計程車司機把考官帶到一尊手拿奶酪的老鼠雕像前,那尊雕像只有一英尺高,而周圍全是高聳入雲的建築。
科學家對考取資格證的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大腦中涉及記憶的區域——海馬體,相比考取前顯著變大了。
生理學界曾經認為,成年人的大腦布線已經固定。但對計程車司機以及對盲人大腦視覺區的研究,推翻了科學界以往的認知,證實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04不斷打破的記錄
人類身體的適應能力同樣也難以置信。
1908年,美國運動員約翰尼·海耶斯創造的馬拉松世界紀錄是2小時55分18秒,當時的報紙稱其為20世紀最偉大的比賽。如今100年之後,馬拉松的紀錄已經刷新為2小時2分57秒,比海耶斯快了將近1小時。
而且,現在你想要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成績必須不低於3小時5分,才能獲得參賽資格。也就是說海耶斯當年創造的紀錄,放到現在只是一項賽事的參賽資格。
同年的跳水比賽,運動員嘗試空翻兩周時,差點身受重傷,為此,官方甚至認為跳水是項危險運動,建議奧運會取消該項目。現在空翻兩周已經成為跳水項目的入門級動作。
人類的身體與大腦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我們的身體有一種偏愛穩定性的傾向,當它被迫走出舒適區之後,身體系統感受到壓力,原來的平衡無法繼續下去,身體便會開始響應那些變化,重建體內平衡。
足夠努力地鍛鍊,並保持足夠長的時間,身體將以各種方式來改變。挑戰越大,變化越大。但切忌不要太過,過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和學習低效。
05 心理表徵
當大腦和身體不斷適應新的極限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我們進入了能力攀升期呢?
這就要提到心理表徵的概念了,它是一種與我們大腦中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觀點、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
比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看到」那幅畫。又比如提到「狗」,假如你從來沒見過狗,那麼狗的所有特點都只是無意義的數據與標籤。但是當你養過狗,那麼所有的信息都被整合到一個全面的概念之中,由狗這個詞來表徵。
俄羅斯西洋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阿廖欣。可以同時接受26人的盲棋挑戰。26個棋盤,832個棋子,1664個方格,不藉助任何記憶輔助工具,且每一位挑戰者水平都很高,然而阿廖欣卻遊刃有餘,創造出贏17盤、輸5盤、和4盤的驕人戰績。
是西洋棋大師都是記憶高手嗎?研究證實一旦隨便擺放棋子,他們的記憶與普通人差不多。而正是行棋的規律和秩序符合他們的心理表徵。
多年的訓練使得棋手只需看一眼,就能辨別出棋子的規律,不僅是棋子的位置,也包括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們處理棋子的方式,就是心理表徵的一個例子,他們既能著眼於全局觀察,也能在必要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招法上,既見森林,也見樹木。
刻意練習能夠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徵。將傑出人物和其他人區分開來的正是心理表徵的質量與數量。
通過多年的練習,傑出人物對本行業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局面創建了高度複雜和精密的心理表徵,它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的走勢,能夠預想到更多的不同結果,並迅速對其進行過濾,提出最有可能的行動。
同時,傑出人物可以使用心理表徵,進行無意識決策,自動分析對象,以做出明智的決策。
哥倫比亞大學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研究者韋曼和他同事,將水平相當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採用傳統教學方法教他們學習物理,另一組則由兩名助教採用刻意練習式教學方法。
兩名助教每節課都會向學生提出一些物理學問題,學生思考討論之後回答,然後助教立即反饋答案,之後繼續提出更難一點的問題。
學期結束,兩組學生接受同樣的測試,刻意練習組的成績是傳統組的2.5倍。這項研究令人振奮,它意味著只要採用恰當的刻意練習方法,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當然還有一個版本是其後還有一句,「如果沒有那1%的靈感,99%的汗水也是徒勞的。」
姑且不論這句是不是發明家本人所說,但那1%的靈感也是來自千錘百鍊的打磨之上,在這個時代中,很少能看到一個行業的小白能做出創造性的發明創造了。
生於一個懷抱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想成為行業的傑出人物,但夢想同時也是現實的,傑出人物無不來自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並不複雜,總結其關鍵詞:目標明確,專注投入,及時反饋,不斷挑戰舒適區,找到行業優秀導師,強化動機,堅持練習。
也許這些詞你都聽過,也許你會將其歸結為正確的廢話,可就是這些正確的廢話,成為了天才和普通人的分水嶺。
(本月談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