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婭·蒙臺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其教學法的精髓在於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裡,有豐富多彩的教具,它們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發展敏感期所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玩具」。孩子通過自我重複操作蒙氏教具創新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
蒙臺梭利教育五大領域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科學文化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培養幼兒基本生活技能
日常生活教育:照顧自己、照顧環境、生活禮儀、動作協調
幼兒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今後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感官教育---幼兒心智的重整
讓幼兒經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訓練,促進兒童感覺機能的發展,幫助兒童獲取各個方面的正確認識,養成兒童集中注意的習慣,形成健全人格。
>>>>數學教育---培養健全的人格,成為獨立的人。
使用直觀教具玩數學,讓孩子在教具操作中懂得數與量的關係,感受四則運算的快樂。
由少至多量的比較,最後引入加、減、乘、除等具體操作,而進入四則的運算,建立教學基礎。
>>>>語言教育---培養聽、說、寫、讀的能力與習慣
全語言課程,讓孩子通過對實物的描述,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讓孩子更主動、更專注、更獨立、更自信的與同伴交流,同時滲透文字活動,培養閱讀能力,為書寫做準備。
>>>>科學文化教育---開發科學潛能,培養人格品質。
在蒙臺梭利的教室裡配備了動物、植物、歷史、地理、天文、地質等教具,讓孩子學習如何照顧動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環境,了解宇宙萬物的奧秘,認識各種礦物等。
為兒童開啟科學大門,奠定科學基礎,激發刺激孩子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蒙臺梭利教學法是一種全面提升幼兒素質,發展兒童潛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兒童自身的成長要求,在不損害兒童自由與快樂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目的。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積極的、不斷發展的、具有無窮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的發展;兒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蠟,教師和父母必須認真研究、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在兒童自由與自發的活動中,幫助兒童獲得身心發展。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只要準備一個自由的環境來配合兒童生命的發展階段,孩子們的精神與秘密便會自發的顯現出來了。
以前,人們認為教育的要素是教師與兒童。教師教,兒童學。蒙臺梭利認為孩子會自己學,因此環境的提供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要素。孩子要從環境中學習,因此,蒙臺梭利對環境的創設有基本的原則,成人要根據孩子發展的敏感期,為兒童創設適應其發展的環境。
兒童在環境引導下自動自發的學習。孩子可以自動的去利用環境,自主選擇。充分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是學習變得輕鬆愉快。
>>>>使人成為人
人類的高貴來自於你就是你,你不是別人的複製品。
蒙臺梭利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第一個人是剛剛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個人是為人,為人就是受過教育,具備了教養、具備了人格的人。這就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意義,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對人類而言,創造是自然而生的。蒙臺梭利認為手的活動及語言在不斷的保持調和,最後才能培養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長過程中發揮各種創造力。
>>>>協助孩子自我發展
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兒童形成自己,因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須要懂得細心的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提供兒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無法取得的材料。
傳統的教育是成人在那裡不斷的教導兒童怎樣去做,兒童遵命式的去服從。蒙臺梭利教育是讓兒童發揮他自身的生命潛能,通過自身的實際的這種活動來發展自己各個方面,這是教育的真諦。
成人不再是教導者,從教導者變成了一個協助者。成人給予孩子引導、幫助和建議。而這些協助都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成人通過觀察,了解孩子的發展、進步及遇到的問題,然後決定給孩子提供協助的方法、時機,避免幹擾孩子。
>>>>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吸收性心智
吸收性心智是幼兒獨有的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即幼兒會像海綿一樣,從環境中吸取信息,而這一學習和貯存大量知識的過程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是在潛意識層面進行的,這種學習方式會持續到7歲。兒童是主動學習的,在操作中自覺得到發展。
孩子從完全黑暗的母體,滑進這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沒有帶來任何經驗,智力也還沒有成熟。「吸收的心智」這項內在的助力,將外界的印象全部攝入,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從無到有的快速積累、儲蓄底基。
>>>>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工作」
蒙臺梭利把幼兒學習活動稱為「工作」,他認為工作使兒童肌肉和肢體動作協調,手腦並用,促進身心協調發展。通過兒童自由選擇工作,獨立操作,專心致志,從而磨練了幼兒的意志,增強了自制力、勇氣和自信心,培養了獨立自主精神,並且受到了嚴格的紀律訓練,同時也滿足了兒童的心理需要。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根本的教育,是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及潛能開發的優秀教育模式,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主要特色有:
>>>>以兒童為中心
蒙臺梭利教學法,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構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開放的教學態度,尊重兒童的個性,鼓勵幫助兒童建立自我學習的橋梁,讓兒童在生活中、動手操作中學習,從而促進兒童的智力、情感、身體與個性的自然發展。
>>>>不教的教育
蒙臺梭利反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主張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讓兒童自發的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蒙臺梭利博士有句名言「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記得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經過親自動手操作過的事情,所留下的記憶才是最深刻的,教育亦是如此。
>>>>兒童具有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兒童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它使兒童內部產生一種活潑的衝動,並產生強烈的欲望,並以驚人的行為以完成該時期發展的使命。
蒙臺梭利教學抓住0-6歲幼兒在特定時期表現出的特定喜好,順著幼兒敏感期學習特性進行教學,挖掘幼兒天生具有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教師扮演的角色
蒙臺梭利教師,是一位素質過硬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開動腦筋、挖掘潛力。
蒙臺梭利教師,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時、始性地協助與指導。
>>>>混齡教育
蒙臺梭利教學的一個顯著特色是混齡教學,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採用混齡編班教學,可以營造多元互動的人際交往氛圍,使孩子在兄友弟恭的環境中,社會性互動更為多元豐富,在人格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豐富的教材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提供給孩子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其內在潛能。
蒙臺梭利教室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教材教具,孩子通過教具的操作,從自我重複操作練習中,培養精細、秩序、專注等品質,建構完善人格。
>>>>摒棄單一懲罰制度
蒙臺梭利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