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六個銀行開始叫停『靠檔計息』了,購買的提前取款的利息算法不一樣了,現在提前取款要虧錢。」近日,在一中附近居住的張女士因為銀行叫停『靠檔計息』這件事顯得有些焦慮。
近日,國有大行開始集體對存量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啟動調整。六大國有銀行在各自官網相繼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六大行從發布公告到規則生效的2021年1月1日,滿打滿算提前告知天數僅有18天。此次調整對持有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將有怎樣的影響?投資者又該如何進行應對?
元旦起調整「靠檔計息」產品
1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六大行陸續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可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這將對部分短期內有資金需求的儲戶,產生較大影響。
什麼是「靠檔計息」?據嘉興市某股份制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解釋,就是「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按照實際存入時間最近的一檔存款利率計息,剩餘部分則按活期計息。」
其實,想準確理解靠檔計息,需在前面加上「提前支取」四個字,靠檔計息只發生在提前支取的情況下,即當定期存款期限未到時,客戶提前支取定期存款,銀行按照靠近已存天數相對應檔位的定期存款利率來支付利息。
舉個例子,某款3年期20萬元起的「靠檔計息」存款,在過去,如果儲戶急用錢,想在存期滿2年的時候取出,那麼當這筆錢取出時,可按照2年期2.1%計息,最後儲戶能拿到4200元。
因為這類產品低風險、收益高,還有相對較好的流動性,所以一直備受眾多儲戶的青睞,尤其是穩健型客戶。
不過,新規出來後,這類產品的規則將發生重大變化。按照六大行發布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靠檔計息」的銀行存款產品將不復存在。這意味著從明年元旦起,你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如果中途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計息。
像上述產品,靠檔計息產品叫停後,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0.35%計算,儲戶能拿到1400元,前後相差2800元。
或可選擇可轉讓型產品
為何六大行在據新年只有18天(自發布日算起)這個節點同步調整計息方式呢?沒有了「靠檔計息」產品,這之後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調整的最直接原因在於,「靠檔計息」產品的計息方式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中「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的相關規定。
同時,「靠檔計息」產品也曾因定價激進惹來社會爭議,有些銀行的靠檔計息在央行同檔次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明顯超出市場同期限存款利率。
實際上,在此之前,民營銀行發行的「智能存款」產品,也被監管部門一度叫停。早在一年前,監管部門以窗口指導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叫停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並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關存款產品壓縮至零;大額存單提前支取規則亦將適用該規定。目前,清理大限將至,多家銀行發布調整公告,就不足為奇了。
今年3月,央行又下發《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存款類金融機構嚴格執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對此,一知名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是監管部門對高息攬儲的存款競爭行為的規範,一方面有助於提高銀行負債端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有助於進一步降低銀行負債端的成本,對銀行業的穩健運行以及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靠檔計息產品下架後,投資者又該何去何從?
嘉興市某國有銀行業務經理表示:「如果投資者想要搜尋一些比較靈活、相對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同時又儘可能減少提前支取的損失,那麼可轉讓的大額存單是個不錯的選擇。」
該業務經理還提到:「目前,大額存單轉讓主要是在行內轉讓,客戶自行設定轉讓利率,比如設定比活期利息高,甚至比提前支取靠檔計息規則之下更高的利率,還有可能享受到手續費減免,一般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操作。定期存單也可以質押貸款,在儲戶急用錢時,可憑存單向銀行貸款,獲得一定的流動性。」
另一方面,「靠檔計息」本質上就是一種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只是銀行為了吸引更多儲戶參與,而多給了儲戶「應急」後的保障。如果儲戶並不著急用錢,那麼這筆存款按照原有合同規定,在期滿之後才取出來,依舊能夠拿到原有收益而不受任何損失。
來源: 讀嘉新聞客戶端
作者:廖宏龍 編輯:曹雅嚴 責編: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