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農中建交郵等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同步發布的公告,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叫停「靠檔計息」產品,並自當天起調整計息方式。如果在調整日之前提取的,仍按「靠檔計息」的方式計息,調整日之後再提取的,按照活期存款掛牌利息利息,如果未提前支取,則按照規定的利息計息。
看了之後,可能還有一些小夥伴不太明白,到底自己手裡的「靠檔計息」產品該怎麼辦!下面老書用數字舉例分析來幫小夥伴們做選擇:假設A現在手裡有一款3年期金額為10萬的「靠檔計息」產品,期限利率分別為1年期2%、2年期3%、3年期4%、1年期以內為1.5%。目前A已經持有2年6個月,那麼對照新規,此時A有兩個選擇:提前支取或者持有到期。首先看持有到期,11個月後,A可以獲得10*4%*3=12000元利息。然後再看提前支取,提前支取又分為調整日之前支取和調整日之後提前支取,這兩個算法是不一樣的。調整日之前支取的利息為10*3%*2.5=7500元;調整日之後支取的利息為10*0.35%(活期存款利率)*2.5=875元,調整日之後提前支取的最大利息為10*0.35*3=1050元。
看完這些數據,小夥伴們應該知道怎麼辦了吧!老書的建議是:如果到期日較短,那麼選擇持有到期。如果到期起較長,則要分析自己會不會提前動用這筆資金,或者自己有沒有更好的投資工具,如果沒有其它的投資工具或者到期之前都不用動這筆資金,那麼老書建議還是持有到期;如果到期日之前會動用這筆資金那麼就選擇調整日之前提前支取,然後再重新買進活期,這樣就能確保吃到前面的靠檔計息。
老書看了一下銀行的靠檔計息利率表,比活期存款利率高出不少。所以千萬別怕麻煩,該提前支取就提前支取,畢竟提前支取比不提前的利息多了將近5-10倍。
說完怎麼辦之後,小夥伴可能又有疑問了:這麼好的產品,為啥銀行就停止了呢?直接的答案就是不合規,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中的有關內容,所以被責令整改。今年3月份,央行曾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作出整改要求。
可能小夥伴會有疑問,既然產品不合規,那為啥之前還能面世呢?關於這一點老書之前寫過一遍《為啥金融監管總是落後於金融創新》的文章,可以解答這一點。另外一點就是這種產品任由發展會產生風險:
首先是惡意競爭的風險。中小銀行在攬儲的時候與大銀行不具備優勢,因此這種靠檔計息的產品就成為了他們吸引儲戶的好工具,有的中小銀行給出的利率高於市場基準利率的30%以上。如果再不加以規範就出現銀行為吸引儲蓄資金而惡意競爭的情況。
然後是跟大政策不相符。這種不規範的產品如果放任下去,那麼就會進一步推升市場的存款利率,而目前的政策方向是減稅降費,在存款利率高企的情況下,想進一步降低市場貸款利率實在是太困難。銀行靠的是低息高貸,如果存款利率不斷提高,那麼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會不斷提高。
再就是流動性風險。定期存款拆成活期並靠檔計息是指投資者贖回的時候將手裡的存款採用抵質押方式把收益權轉讓給其他購買者,轉讓的價格由市場確定。這和之前部分P2P平臺轉讓未到期投資者產品收益的做法有點類似。正常情況下,銀行間的這種行為並不會產生風險,但是如果遇到集中性贖回的時候就會產生流動性風險,這也是所有銀行面臨的共同風險:集中兌付。另外老書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小銀行給這麼高的存款利息,必定要有更高的貸款回報或者投資方式,那麼就會導致銀行做法比較激進,可能會出現放貸或者投資出去的資金面臨壞帳或者損失的風險,近兩年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先後被接管就敲響了警鐘。由於銀行的存款保本金只有50萬額度,所以老書建議除了六大行以外,超過50萬的儲蓄可以分散到多個銀行存取。
最後就是把儲蓄資金趕出來。不管是政策取消定存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產品,還是要規範銀行現金類理財產品,以及打破剛兌、自負盈虧,目的都是把儲蓄資金從銀行體系趕出來。而剛出來的資金只有兩個去向,或者說只有兩個地方能夠承接:一個是樓市,另一個就是股市。而它們的政策分別是:房住不炒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所以老書認為大概率是要把這些吸引引導進入資本市場,方式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二級市場帳戶。結尾之前老書還得提醒下小夥伴一定要注意理財風險,買之前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現在除了儲蓄類理財產品外其它的都有淨值波動的風險,另外打破剛兌是趨勢,所以在買高收益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