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驗配了不少聽損兒童的助聽器,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很多家長在孩子驗配助聽器的初期,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值,只要孩子戴上助聽器沒有對聲音產生反應,就認為助聽器沒有效果。
這種想法是不太科學的,因為兒童的發育程度、心理狀態、反應能力都與成年人不一樣,想要達到理想效果必須依靠驗配師與家長的配合,再加上語言訓練等外部力量。
由此,我整理出幾個家長在陪孩子驗配助聽器時的典型誤區,供大家參考。
誤區一:越貴的助聽器效果越好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誤區。
很多父母都會帶著一種「虧欠孩子」的心態,想給孩子配最貴最好的助聽器。其實,我在很多往期的文章中提到過多次,助聽器效果的好壞與價格沒有直接的聯繫。
助聽器的價格大致是由兩個原因決定的:
1.技術含量。
比如一些具有方向性降噪、自動程序切換的助聽器,它們需要專門的研發技術支持,所以相較普通的助聽器價格更貴。但這種高技術的助聽器,已經超出兒童聽聲需求,是否選配有待商榷。
2.市場定位。
助聽器廠家通常給產品做市場定位,就像很多電子產品廠家一樣,把助聽器分為經濟款、商務款、高檔款等等,這種定位可能只和研發技術的含量有點關係,與適配年齡的關係不大。所以,如果單從價格選擇助聽器,很可能最後選擇了一款「黑科技」,但卻不適合兒童佩戴的產品,既浪費又達不到效果。
建議家長朋友們,還是站在孩子聽力狀況、聽聲需求、期望達到的聽力康復效果等角度去驗配助聽器,只有聽得好才是真的好。
誤區二:只做客觀檢測,忽略了主觀檢測
一般醫院檢查都是通過客觀檢測來獲得孩子的聽力情況,例如耳聲發射、聽覺腦幹誘發電位、多頻穩態測試,這是因為孩子與大人不同,往往不能很好的表述自己的感受,也缺少配合能力。它並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真實的聽力情況,與主觀行為測聽得到的結果可能存在差異,只有主客觀檢測相結合才能最貼近孩子真實的聽力情況,所以,主觀檢測是必不可少的。
主觀檢測一般採用行為測聽,括行為觀察、視覺強化測聽和遊戲測聽等。
誤區三:戴上助聽器馬上就能交談
許多家長在孩子剛戴上助聽器的瞬間,就問孩子「聽見沒有」、「聲音大不大」、「有沒有雜音」,尤其是原本就會說點簡單詞句的孩子,家長急迫的心情就更加明顯。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戴上助聽器就馬上能聽懂、能說話的,他們可能連「聲音大小」「雜音」這些詞句的都不理解,這時需要大量的聲音刺激和語言輸入,一步一步完成聽聲、語言積累的過程,家長不用著急。
誤區四:單側聽損不重視
我在驗配工作中,就遇到過這樣的案例。
張先生在得知孩子單側聽損時沒有重視,認為他還有一隻耳朵能正常聽聲,並且擔心戴助聽器會讓孩子在學校受到歧視,就一直沒有驗配。直到幾年後,孩子的聽力下降到很嚴重的地步,對學習生活都造成了影響,才不得不重視起來。
但當時驗配的效果已經不好了,大腦的聽敏度下降,導致小朋友聽損的那隻耳朵對聲音的反應很遲鈍,怎麼調都調不好。
所以,當得知孩子患有聽力損失的時候,一定要儘早幹預。因為我們的耳朵都有個「用進廢退」的道理,如果聽損長時間得不到幹預,就很有可能發生以上情況。
誤區五:沿襲成人驗配的方法為兒童驗配
先簡單介紹一下兒童助聽器驗配所需的軟硬體。
硬體:
1、真耳分析儀,包括Aurical、Hit箱。
2、聲場其中包括5.1聲場、視覺強化設備。
3、調試設備包括無線編程器、HIL-Pro。
軟體:
1、各廠家調試軟體。
2、聲場測試軟體。
3、助聽效果評估軟體。
嚴格來說,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是無法有效開展兒童驗配工作的。
然而,目前很多機構對兒童助聽器驗配基本都是沿用成人的方法。但是兒童驗配的難度遠遠高於成年人,聽力康復也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取得好效果,因此家長需要擦亮眼睛,挑選合格的驗配中心和優秀靠譜的驗配師。
本期關於兒童驗配的誤區就盤點到這裡,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