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小學是否應分層教學成新問題

2020-12-11 環球網

全國中小學在1月下旬陸續期末考試完畢,在「曬」出的成績單中不難看出孩子的成績是「上天入地」。尤其在一些知名學校,有的學生可以輕而易舉達到滿分,有的學生則徘徊在及格線上下。

小學階段成績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不僅「差生」家長焦頭爛額,一些「高分」家長竟然也莫名惴惴不安起來。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推進的當下,如何看待教育需求差異日益加大的現實?

令人緊張的「小學三年級」現象

在北京某小學讀三年級的毛毛今年第一次參加期末考試,他的媽媽詳細地了解了班級成績分布情況:絕大部分同學達到了90分以上,有幾個考了滿分,還有兩三個學生只有六七十分。老師向她感慨道,班上的學生「有的不教都會,有的卻怎麼教也不會。」

「全班一共30個孩子,數學有2個滿分,英語有十幾個滿分,但最低分是64分。」一位小學老師說,班級整體的優秀率在一半左右。對於一些學生來說,考題非常簡單,答卷只需要規定時間的一半,仍舊可以自信滿滿地拿到滿分,但同樣的試卷對於有的學生卻很難。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這樣明顯的成績差異化並不是個別現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許多班級中都出現了明顯的分層現象。「一個班從100分到60多分都有的情況很常見。」一位數學老師說,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時間、作業量、作業難度的加大和提高,差距將越來越大,分層明顯。

調查數據表明,學習成績離散程度的標準差可以體現成績分布情況。通常小學一二年級的標準差在2至5之間,在三年級達到7至9左右,俗稱的「成績分化」在三年級愈發明顯,這一現象已經持續並呈現出更加明顯的趨勢。

以一些地方的小學為例,因為減負的需要,一二年級沒有傳統的期末考試,平時也沒有家庭筆頭作業。有家長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二年級時,孩子一學期的語文課堂練習連一本田字格都寫不滿。」還有的家長說:「低年級時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學校平時的測驗基本沒有太大區分度。」因此,有標誌意義的三年級考試令很多家長十分緊張。

「成績分層」加大的原因

「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讓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少了,需要靈活理解應用的知識多了。」一位老師分析,更多知識需要一定的發散式思維才可以領悟,這對教學和學習都帶來了新的挑戰。

另外,在緩解「擇校熱」後,學校生源發生了明顯變化。一位知名小學校長對半月談記者說,過去一些熱門學校可以在招生環節「挑學生」,生源比較整齊劃一。而現在大力治理擇校,學生都是通過劃片的方式就近入學,生源的水平更接近正常的人群分布情況。

「在我們學校,殘障、智力有問題等特殊兒童曾經幾年才有一兩個,是極其個別的,而現在登記在冊的特殊兒童有50多個。」北京的一位小學校長說,這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確更加均衡發展。

課外補習的普及對課內成績也有較大影響。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目前學校的教學進度和難度都是按照中等程度學生設定的,因此不少家長一二年級時就已經給「吃不飽」的孩子要麼報課外輔導班,要麼自行購買課外學習資料自行複習、測驗和鞏固。

破解「需求焦慮」挑戰教學和管理水平

一位「高分」家長也向半月談記者「訴苦」:我覺得孩子都要抑鬱了,他覺得老師進度太慢,課堂內容太簡單,上課時度日如年。「該怎麼辦呢?孩子情緒非常差,出現了厭學情況。孩子在上4年級,但6年級的數學和英語都對他太簡單了。孩子現在的英語水平已經可以完成中考模擬考試了,但學校並不能提供免修、免考或者是走班的學習模式。」

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始終是存在的,但分化時間提前、分化距離加大,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有的同學覺得進度太慢,有的同學還跟不上。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真是眾口難調。」一位老師說,面臨更加多元和富有針對性的教學需求,並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從容應對。

為了應對學生差距的加大,一些學校通過開設走班制、分層布置作業等方式教學,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方案。在「走班制」課堂上,打破以班級為單位,同學們拿著書包選擇代表不同難度的教室上課。但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即便是在北京,能夠開展走班制、允許孩子跨級、免修、免考的中小學仍是寥寥無幾,不得已,「很多孩子一天的學習只能是從放學開始」。

正視需求分層現實,成就高質量教育

如何讓兒童享受到義務教育的機會公平和質量公平?曾經,「入學」是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一場博弈。2017年,全國19個熱點大城市公辦小學「幼升小」就近入學率達已經達到99%。

是否應該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研究因材施教的方法,應對「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情況,進一步提高教育的質量公平?

從2014年開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陸續在小學低年級禁止「統考」「統測」,考試形式變得多樣,一些學校採取遊戲等方式「樂考」,問答等「口語」方式考試,從形式上減輕學業負擔。

在一些家長看來,課內負擔的減輕並沒有帶來精神的放鬆,反而更加緊張了。諸如「課內放鬆課外拼」「放學後才是競爭的開始」的情形日益普遍。

一些家長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孩子白天『吃不飽』,只能在晚上和周末『加餐』。但一般工薪階層家庭既沒時間也沒那麼大財力進行全科目課外輔導。」

多位受訪人士提出,面對未來世界多元化競爭的挑戰,如何培養孩子自身的優勢與特色日益重要。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小學階段,是否應全面開展分層教學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需要面對的一個新問題。

(原題為《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教育均衡化是「低水平的公平」?》)

相關焦點

  • 問題討論:學生層次不一,如何解決好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到的問題?
  • 優秀生吃得飽,後進生也吃得好,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2017年「智通雲」移動雲教育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浙江省內多位有著豐富移動教育實踐經驗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互相交流教學實踐經驗,
  • 優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所以會產生補課需求
    根本原因是應該是:優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所以會產生補課需求。其他人看著別人補課,也忍不住跟風。解決的方法其實挺簡單——分層教育。按學生的接受能力給學生分班,因材施教。一旦分層,家長,尤其是學困生家長,首先會鬧翻天。而從學校層面來說,所有的老師都願意帶優生,因為更好管理,也更有成就感。而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要不就是智力不足,要不就是專注力不足,因為在學習上找不到樂趣,所以學校管理起來難度也非常大。老師往往帶的非常辛苦,卻看不到成效,而且容易引起師生衝突。所以基本上沒有老師願意帶這種學生。
  • 實拍在日本料理店生吃大生蠔,吃一隻就非常飽,就問你敢不敢吃
    實拍在日本料理店生吃大生蠔,吃一隻就非常飽,就問你敢不敢吃,中國美食特別多無所不有,而且美食真可以說是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吃的,當然人們口味都不一樣吃的美食肯定也有差別的喜歡的食物也是不一樣的,在國內還有不少來自國外的美食,像是韓國烤肉,日本壽司,泰國菜這些美食在國內也是特別受人喜歡
  • 為啥外國人敢生吃牛肉,卻不敢生吃雞肉
    相信大家都知道外國人有生吃牛肉的習慣,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衝出亞馬遜》中也有這樣的情節,教官要求士兵每人吃3公斤的生牛肉,中國士兵難以下咽,美國的士兵卻當成美味,吃的津津有味。其實符合飼養標準的牛肉生吃是完全沒問題的,大家去吃西餐完成可以瀟灑的點一份三成熟的牛扒嘗嘗鮮,因為健康的畜類,肉中是不會有病菌的,因為生牛肉沒有經過高溫的烹煮,其營養和蛋白質會被更好的保留下來。而且牛肉裡面的寄生蟲(牛肉絛蟲)對人體的危害不大,蟲卵也不會感染人體,所以牛肉可以生吃。
  • 段永娥 | 陌上雪花飄——記小巴拉蓋小學教師武雪花
    1993年至今一直在小巴拉蓋小學從事數學教學工作,所帶的班級曾被評為級區先進班集體,由於成績突出,被評為東河區「優秀教師」。    「瑞雪兆豐年」。雪是今冬的景,來年的希望,沒有誰不喜歡那漫天飛舞的雪花。武雪花,一個平凡的女子,一名默默奉獻在鄉村基礎教育一線的老師,她用自己的熱愛和執著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讚歌。她就是一片晶瑩的雪花,用自己的青春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 學困生的逆襲秘訣:分層教學,激勵成功
    他們始終認為自己「不優秀」、「不如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願意與人交往,對陌生人持敵視態度,不能與老師、同學們和諧共處;自尊心過強,不能接受不同意見,不接受老師的批評。另外,有的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對結交朋友興趣索然,喜歡獨來獨往。
  • 【薯知道】生吃土豆不可取
    我們都知道馬鈴薯發芽了是不能食用的,同時土豆也不可以生吃,原因如下:  1、富含澱粉的蔬菜(如土豆、芋艿、山藥等)必須熟吃,不然澱粉粒不破裂,人體無法消化;  2、含有某些有害物質的蔬菜,如一些豆類蔬菜的籽粒和土豆的薯塊中,含有一種叫做凝集素的有毒蛋白質,可使人體血液中紅血球凝集起來,人食入後,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致死。
  • 這個東西竟然還能生吃,生吃的功效驚人,可惜太多人不知道了!
    萵筍也是根莖類菜品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把新鮮的萵筍生吃,生吃時口感脆嫩,而且有種淡淡的甜味,但是對於生吃萵筍的營養價值你們了解嗎?如果不了解就快來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生吃萵筍的營養價值:1、生吃萵筍能吸收大量的鉀,萵筍中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人們生吃時能吸收大量的鉀,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以後能起到消腫利尿的功效,能減少體內水分對心房的壓力,經常食用能有效減少高血壓和心臟病的發病機率。
  • 美國生吃牛肉,日本生吃雞蛋,國內卻生吃它,網友:重口並健康著
    美國生吃牛肉,日本生吃雞蛋,國內卻生吃它,網友:重口並健康著。世界也是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會由於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所以說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飲食習慣,而對於食物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必須要做熟之後才能夠吃,但是也有一些人會喜歡生吃一些食物。
  • 生吃蘿蔔、大蔥不算啥,看看這3種生吃的肉食,網友:好恐怖
    導語:生吃蘿蔔、大蔥不算啥,看看這3種生吃的肉食,網友:好恐怖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習慣中,絕大多數人喜歡將菜炒熟了趁熱吃,這樣吃起來舒心暢快,不過也有一些地方的人生吃蔬菜,比如山東和東北這兩個地方的人喜歡吃大蔥蘸醬
  • 土豆可以生吃嗎 這三類蔬菜不宜生吃
    原標題:土豆可以生吃嗎 這三類蔬菜不宜生吃   受到西式飲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生吃蔬菜,涼拌蔬菜、蔬果沙拉都是備受大眾喜愛的美食,很多人都覺得,生吃的蔬菜口感清爽又能減少營養流失。土豆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煮,可以蒸,可以炒,可以炸。不過,這都是做熟了才吃。土豆可以生吃嗎?
  • 食物生吃與熟吃
    食物的生吃與熟吃 這幾年「生機飲食」很火,這種飲食的核心理念是食物儘量生吃尤其是蔬菜,維生素專家認為,蔬菜生吃的就生吃,因為生的蔬菜可以提供大量纖維素,有助於排毒,而且有些維生素,如維生素C會隨著對蔬菜的烹煮而流失。
  • 春來野菜鮮 生吃不可取
    春來野菜鮮 生吃不可取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趙春卉)初春時節,又到了一年中野菜最好吃的季節。記者在我市各大農貿市場以及社區便民市場了解到,目前香椿、薺菜、苦菜等野菜陸續上市,雖然價格依然「金貴」,但難擋市民嘗鮮的熱情。
  • 美國生吃牛肉,韓國生吃章魚,日本生吃魚片,中國生吃什麼?
    美國生吃牛肉,韓國生吃章魚,日本生吃魚片,中國生吃什麼?幾乎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吃上那麼幾種生食。那麼接下來就和大家分析一下各國的食材。
  • 教學應不應該分層進行?
    另一種分層教學思想在中學和小學建設中的表現就是,不再被「絕對公平教育」的思想束縛,各省市縣的中小學都分化出重點中小學和普通中小學。儘管行政部門進退維谷,但是還是得把這種分層辦學進行下去。因此,社會實際上接受了這種「不公平」的大面積分層教育的社會現實。 隨著中小學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存在,在一所學校內,也就不可逆轉地出現了班級分層教學的具體形式,「重點班」「實驗班」「提高班」「基礎班」之類的班級。 大中小學以學校特點招生的分層教學實施起來,難度小,好操作。但是在一個班集體內具體操作分層教學則十分困難。
  • 紫甘藍生吃好嗎 生吃紫甘藍竟有這功效
    紫甘藍相信是朋友們都不陌生的蔬菜,我們都知道吃紫甘藍的好處有很多,但有些朋友不喜愛吃熟的,不知道紫甘藍生吃好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紫甘藍生吃好不好,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紫甘藍生吃好嗎紫甘藍生吃也是很好的選擇。
  • 生吃蔬菜只好不壞?選對蔬菜是好事,選錯了很麻煩
    果蔬的沙拉日益流行,而肉類中也流行起了「生吃」的做法,但是看到餐桌上的沙拉為主食,生肉作菜,真的沒問題嗎?蔬果生吃是一種流行,蔬果生吃的好處來自哪裡?由於經研究調查,食材中的營養成分(如水溶性的維生素)會被烹調的方式,加入的配菜、調料等條件的影響,從而導致營養成分流失,這是推崇蔬果生吃的理論依據。
  • 經常生吃胡蘿蔔,吸收的營養會更全面?並非所有的蔬菜都適合生吃
    日常生活中,我們能食用的蔬菜水果種類很多,除了風味十足的應季蔬菜以外, 隨著科技的發達,我們還能食用到反季蔬菜、熱帶水果, 大大滿足了人們的口感。但現在國民還容易出現一種問題,食用蔬菜的種類過於單一,反而不利於機體攝入多種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