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開始申請公眾號是因為一個朋友說想偶爾寫一下推文,做一個情感號,分享一下自己的日常喜怒哀樂(哪怕沒人看也沒關係)。
那時候的我對微信公眾號還一無所知,她說想試試,但是不知道從何下手。我就百度了一下公眾號的申請流程,然後自己申請了一個給她用。
這件事情大概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三分鐘熱度!註冊好之後我把一些基本信息完善,然後給她授權管理,僅僅就寫了兩篇文章,而且字數還非常少,然後就一直擱置在那裡了。因為我自己對做公眾號也沒有熱情,所以也沒想去做起來,就這樣,一擱置就是一年~這一年裡面我和她都沒登陸過。。。
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上大學之後在學校幫忙運營過兩個公眾號,也學到了一些運營技巧,再後來退出了學生會,那麼學校的公眾號也就與我再無緣了。這時候我已經對做公眾號產生了滿腔的熱情,而且不是三分鐘熱度的那種。
但第一個問題就困擾我了。做公眾號最首要的一點是明確自己的目的,也就是公眾號的定位,你想要把公眾號做成一個什麼類型的。當時我就陷入沉思了,我做公眾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做情感號?可惜我不是很擅長編輯唯美文案;做頭像壁紙分享帳號?可惜那時候我以為這類型不會受歡迎……
做什麼類型呢?後來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各種壓力,但迫於現實太殘酷,無法或者不願跟身邊的人傾訴,我是不是可以做一個傾聽者呢?而且公眾號提供了 一個很好的環境,因為後臺的運營者只能看到用戶的頭像、性別和籤名;而性別和微信號都是看不到的,這也就提供了很好的隱私保護,也是基於此,用戶才能完全敞開心扉跟我這個完全的陌生人暢快傾訴。
做了一段時間後,看到跟我聊天的人都解開了心結,心裡莫名的開心。雖然公眾號的用戶不多,但我卻有了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後來,在運營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一類公眾號:專門分享一些好用的軟體或者技巧。看到這個之後,我居然仿佛飄蕩了大半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這種感覺很奇妙。可能是因為我也是計算機專業,或者是個人愛好問題,我對這一類型的東西有種莫名的喜感。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將自己的帳號做成了一個雙元類型的公眾號:傾聽和分享,或者可以說是情感號+科技號。
雖然大部分人做公眾號都是單一的方向,但我卻不同,多了一個方向讓我多了一份動力。
到前一段時間,公眾號的流量主門檻降低到了500,我才知道做公眾號居然也是可以賺錢的!不知道具體有什麼用,看到那個功能開通的按鈕處於可開通狀態,我就打開了,心想:多一個功能總比沒有好。然後也就沒去在意了。
直到前幾天,銀行卡裡突然多了十多塊錢,我當時很納悶:),哪來的錢??
偶然的一次發完推文後點了一下流量主那塊,上線顯示收入18.42,跟我銀行卡多的錢一樣!我才恍然大悟!
錢雖然不多,卻讓我欣喜萬分,人生中的這第一桶金更是讓我多了一份前進的動力。
茫茫人海,相遇不易,相知更難;世界那麼大,人心卻很小,但我想讓你住進我的心裡。我的公眾號:拾光小黑屋(ID:shigxhw),期待與你的相遇、相知。
拾光小黑屋(ID:shigx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