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農民很奇怪嗎?歧視農民已是約定俗成

2020-12-22 搜狐網

   □ 孫振軍

  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層面或一個行業,如果從骨子裡對某種事物形成一種定勢的概念,就很容易達到某種約定俗成的默契。正如一個人童年時深刻的經歷,能像釘子一般鍥入記憶的深處,要改變它是很難很難的。

  

  在媒體語言中,我們經常能發現這樣的表述:農民張三通過公開考試,被招錄為公務員;農民李四刻苦自學,取得律師資格證書;外國女青年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嫁給了某地農民王五;在某城市打工的趙六,被評為十大傑出青年……好像農民當公務員、做律師、娶外國洋女當老婆、被評為城裡的先進人物,違犯了憲法裡的某條規定或褻瀆了高人一等者所專屬專享的某種神聖似的。

  憑心而論,這些寫正面文章表揚稿的作者,用心應屬好的、並無惡意。他們筆下事涉農民時所流露出的某種驚訝,完全是在習慣、教化與生活經驗支配下的一不留神。然而,那些客觀報導負面事件的文字中,還常常不忘甚至是刻意強化、突出地捎帶著再把「農民」這個群體羞辱一番,就顯得很不厚道了。

  「河北人劉學文,為了發財過『好日子』,在北京搖身變成了『劉經理』,以找對象成家為名,盯上了離婚中年女人的錢包。不久,他就『釣』到一條大魚——37歲的離異女人劉芬。相識不到一個月,二人就住在了一起,幾個月內痴情的劉芬就為自己的『親密愛人』奉上6萬多元……劉採用同樣的手法,一個月內就輕鬆騙取了多個女人的芳心,騙走12萬多元。事情敗露後,劉學文的身份也真相大白:他竟是河北農村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農民。」

  「今年55歲的劉志和,他發現自己外貌有些像開國元帥劉伯承後,就以『劉伯承之子』自居。2004年,他通過一個朋友認識了香山某公寓經理孟先生,並很快從孟先生手裡騙到了20萬元人民幣。後來,他又通過朋友認識了一位身穿大校軍服的『蘭州軍區駐京辦事處主任』張萬春,當聽說『張主任』需要70萬元做一下資金融通後,劉志和覺得來了機會,又到孟先生那裡借來了70萬元。一心以為『張主任』有本事的劉志和為了拿到這70萬元,還向孟先生詐唬:『我以元帥之子的身份命令你借給我70萬,幾天後就還你。』對『張主任』充滿信心的劉志和還滿不在乎地給孟先生打了欠條。而這位『張主任』的真實身份只不過是一個小學畢業的北京農民……」

  ——這些都是我隨手挑出來的、「主流」媒體的公開報導。

  最新的案例是一起買官賣官的新聞:「黑龍江農民張臣以幫助他人晉升職務為名,先後組織策劃詐騙官員12次,騙取800餘萬元。張臣生於普通農民家庭,因為在上訪過程中認識到:要想辦成事必須有關係,於是決定利用他發現的這個『 規律』實現詐騙計劃。從2001年11月至2004年6月,張臣以幫助他人升官為名,共參與詐騙作案12次,其中單獨詐騙7次,向張臣『買官』的包括原黑龍江省地稅局局長張心願、佳木斯市市領導劉某等」。不少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都用了「大肆『賣官』者竟是個無權無勢的農民」這一標題。

  既然有這麼多的「竟是」,我就十分納悶且忍不住想再問問了:如此敘事與評論,究竟是想說這個農民笨呢還是想說這個農民聰明?究竟是說這個農民壞呢還是想說這個農民好?想說這個農民笨吧,可他偏偏騙住了那麼聰明的女人甚至高學歷的大學生;想說這個農民壞吧,可某些人比這個農民也好不到哪兒去。比如張臣吧,「壞」的「賣」方僅是他一人,但與他一起「壞」的「買」方還有眾多官員,且有幾位司局級高官——如果沒有他們怎能形成買賣官帽的鏈條與交易呢?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推論,會提出這樣的觀點:這沒什麼啊,完全是客觀表述嘛;那些做騙子的、賣官的的確都是農民嘛。那麼我反問一句,你們也可曾見過這樣的表述:「某某某竟是某省某市的一個普通市民」、「某某某竟是某市某區的一個一般市民」——說好人好事時沒有,說壞人壞事時也鮮見吧。

  

(責任編輯:李靜玉)

相關焦點

  • 農民在你的眼中是什麼?農民很樸實,卻有很大的貢獻
    農民這倆字,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思想? 是「社會職業分工」。王復重說的要消滅8億農民,我理解他說的不是要消滅8億農民的生命,而是要消滅8億農民這個職業!一個14億人口大國,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形成了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社會生活鏈。
  • 農民家裡養的母雞學公雞打鳴,為啥就得扔?竟是這個原因
    農民家裡養的母雞學公雞打鳴,為啥就得扔?竟是這個原因提到家禽,我們自然而那就會想到雞。而雞有很多種類,它們的營養價值更不相同。而我們能夠給出一個最準確的區分就是,公雞和母雞。大家都知道母雞能夠下蛋,而公雞打鳴很響亮。
  • 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往上數三代,誰還不是農民
    事實果真如此嗎?01世道變壞,不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而是從人們不敢自稱農民開始的。還記得六年前走紅的龐麥郎嗎?那個燙著泡麵頭,踩著滑板鞋的農村青年,原名龐明濤,35歲,陝西漢中人。對外卻有另一個身份:約瑟翰·龐麥郎,90後,臺灣藝人。
  • 2018今年農民豐收節放假不 農民豐收節是法定假日嗎
    國家今年新設立的農民豐收節吸引不少人的關注,豐收節是在每天的秋分,那麼,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法定假日嗎?中國農民豐收節放假嗎?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法定假日嗎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同意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具體由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
  • 新農合真是「窮了農民,富了醫院」嗎,聽聽農民怎麼說!
    近年來,農村惠農政策在不斷加強改善,其中衛生問題最被農民們關心,近段時間,農民們相聚在樹蔭下,談論的話題恐怕也就是新農合了,因為再過十來天就要開始新農合的繳費了,眾所周知,新農合作為一個民心工程,一直以來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為目的!
  • 媽媽教育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回家種地,當農民
    不好好學習就去當農民?意思不就是當農民的都是學習不好的,都是能力不行的,都是比較差的嗎?這不是典型的職業歧視嗎?我還記得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上學,路過一個環衛工人,然後媽媽就順勢教育:「不好好學習,你就跟他一樣,天天掃大街」。這跟父母用農民來教育孩子是一回事,都是在歧視這些職業。
  • 上萬農民用農民信箱拜年
    上萬農民用農民信箱拜年 發布日期:
  • 臺灣農民:年收入竟是大陸農民的25倍!
    近年來,網絡上很流行一個數據:臺灣農民年均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這個數據的真偽我們這裡不作考證,但臺灣農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此「三小」,為何又能創造出收入比大陸農民多25倍的「奇蹟」?很多人難以想到的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恰恰是因為「小」。 因小而精緻 臺灣的生態農莊,多以「小而精」取勝。
  • 農村一種長得奇怪的野草,人稱「七枝劍」,農民見了卻不敢碰!
    農村裡面別的不多,野草還是特別多,而且有很多野草在農村也是不怎麼受待見的,尤其是那些長在田地裡面的那些野花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農村見到過這樣一種長相很奇特的野草,它的葉子上會長很多的一粒粒的小疙瘩,農民朋友們見了這些東西都不敢碰它,很多人都以為這種野草是有毒的,就因為它的那些黃色的小疙瘩。它就是被農村人稱為「七枝劍」的一種很常見的野草,大家有聽說過嗎?
  • 感染豬瘟病毒的豬肉能吃嗎?聽聽農民怎麼說
    老一輩的農民卻處之泰然。想買豬肉就買豬肉,該吃豬肉就吃豬肉。為預防疫情傳染,發病的豬要撲殺,不發病但感染了豬瘟的豬也要撲殺,而且全部無害化處理,老一輩的農民一聽,連呼「可惜」!上世紀70、80年代,農村糧食缺乏,肉類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次,村落裡的豬感染了豬瘟,哪個捨得無公害深埋?
  • 萬能的「農民階級局限性」有多搞笑?
    說半天,到底什麼是農民階級局限性呢?無非就是幾點,一是文化層次低,各種不懂。歷史學不懂,社會學不懂、心理學不懂,啥都不懂起義不失敗才怪。二是目光短淺,起義只為吃飽穿暖,沒有高大上的目標,沒有雄心壯志,這樣的起義自然就不會做大做強。三是小農意識,自給自足,無組織無紀律,不講協作,散漫無序,小富即安,容易滿足,甚至腐化墮落。老婆孩子熱炕頭。說白了,就是對農民的各種歧視、瞧不起。
  • 90%的都是農民,但你知道農民的起源嗎?
    我們大中國乃是泱泱大國,有著豐富物產,同業我國也是農業大國,大部分國民都是農民,可你們知道農民最先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從各地搜集資料得出結果:農民,指務農的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靠從事農業勞動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所以說,農民對於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弱於其它人的。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比如說,一位名叫王福重的北大教授,他認為農民根本沒有啥貢獻,此言一出自然引發了激烈的討論。農民工做出了貢獻不應被歧視當然,在國內也不乏有批評農民工素質低的人,他們大多數都出生在城市,根本無法體會到農村人的辛苦,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比如說,城市中的人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十幾年前農村仍有大量無法得到教育的人口。他們沒有較高的學歷,自然會做出一些符合自身文化素養的舉動。
  • 一個農民是怎樣造飛機的(組圖)
    「傷好後還打算再玩飛機嗎?」本報記者問李賢峰。  「當然,我的飛機是成功的,飛行失敗是因為我沒經驗,傷好後我會修復它,繼續飛。只是對錢有些發愁。」他不好意思地攤了攤手,有些窘迫。  「你就沒後怕?」
  • 農民有退休金合理嗎?
    這兩天有幾位網友不斷地問:「你認為農民兄弟姐妹們,何時才能有退休金?」"民退休金,覺得這種資金要的合理嗎?""你覺得種田的農村老人該不該拿退休金?」歸結就是農民有退休金合理嗎?為農民建立養老金制度合理,非常合理。
  • 農村戶口取消後,農民能和城裡人享受同等待遇嗎?答案來了!
    以前我國的糧食產量其實並不高,許多農民在上交公糧以後,就沒有多少糧食了,所以過去我國的農村戶口的農民日子過得也是很艱苦的,而且有什麼好處都是城鎮戶口的優先保障,所以在9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大一股「農轉非」的熱潮,很多人都想進到城市裡。農村人拼了命也要往城裡跑,甚至大部分農民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過「農轉非」成為一名城裡人。
  • 合村並鎮後農民原來的房子怎麼處理,拆掉會給農民補錢嗎?
    現在不少農村開始合村並鎮了,就是將一些比較小的農村,或者經濟落後的農村遷出來合併到其它村莊或者鄉鎮,從而減少村級單位提高效率,還能夠讓農民脫貧致富。這是一件好事情,不過要是村鎮合併後,村民原來的房子要怎麼辦呢?
  • 農民進城:能用「土地換戶口」嗎?
    原標題:農民進城:能用「土地換戶口」嗎?   記者:為何要提出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農民進城,將釋放什麼紅利?
  • 農民種植「新品種」荔枝,荔枝苗很小就會結果,村民:能吃嗎?
    文章導讀:在這個季節,有一種水果已經大量上市,這種水果就是荔枝,想必很多人都喜歡吃,也見過荔枝樹,但是你們見過荔枝苗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結果嗎?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特殊「荔枝」。荔枝屬於常綠喬木,一般高度在3米至10米左右,也有的長到15米左右的,那麼為何農民種植的荔枝,幼苗在30釐米就會結果呢?農民栽培的這種荔枝樹,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雜交出來的「新品種」。這種新品種荔枝不是用於食用的,而是作為盆栽供人觀賞的。這也是這種品種在幼苗的時候就會結果的原因。
  • 農民用來掃地的掃帚被稱為萬能解毒劑,你知道這草嗎?
    不管農村有什麼蔬菜作物或野花和雜草,可能對我們沒用,但農民總是可以輕鬆利用它們。甚至農村的雜草也沒有被浪費。雖然農民非常討厭雜草,但對付它們也是一種樂趣。農民會在家裡飼養大量的家禽和動物,農民雜草餵給家禽,然後扔掉家禽不會吃的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