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一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著者李弘祺,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負笈耶魯大學,從芮沃壽(Arthur F. Wright)治宋代教育,1974年得博士銜,先後執教於香港、美國、臺灣等地。李氏治學所長為中國教育歷史與文化,先自宋代入手,推及整個傳統中國。其學亦受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許倬雲、餘英時等導啟較多,並與當代美國、中國及日本學界交通,關注教育制度與思想變遷中的社會因素,教育活動開展中的地方傳統與多元樣貌,儒釋道乃至民間信仰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合力形塑,以及傳統教育對中國人的人格特質及政治運作的影響,兼擅以比較文明視野、後現代和後殖民視角省思歷史研究。
李弘祺
此書原以英文撰述,名曰《傳統中國教育史》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荷蘭博睿(Brill)出版社於2000年印行,為該社「東方研究手冊」之一種。後經翻譯和增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2012年刊印繁體本,題作《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並將《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一文附入(原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2期)。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簡體本,該版除調整極少數字句,新增自序,重新排版並編校參考文獻及索引外,實質內容與繁體版無異,惟分上、下兩冊印行。中國教育史通論的書寫,慣用體例主要有二:一為「編年式」,一為「主題式」。若以此略分,該書可歸入主題式,而其中又多展現著者對中國傳統教育主題與線索的獨特理解、選擇與論析,遂使其風格特出,允稱專著型通論。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
該書之核心問題意識,乃是探究傳統中國追求內在樂趣、修己成德的「學以為己」這一教育理想與實踐之間的互動,並藉此剖析此種教育在其歷史發展中,如何形塑了中國人複雜的「權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中文版正文凡七章,附錄一篇,全書結構及內容略述如次。
第一章為引言,點明「學以為己」這一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以及其中諸如教育的理想人格、社會目的,儒家正統及其保守主義,以及權威人格、庶民教育等命題,並將全書關鍵論點和盤託出。第二章為制度史,先分述教育機構的變遷,側重歷代中央及地方官學體系、私人教育機構,對書院教育著墨亦多;並基於「任賢」理念與「養士」傳統,詳察歷代考試制度的變化,並反思科舉制度存續的理由,探及由此塑造的為維護競爭機制公正的「精密筆試文明」,以及該制度長期運作所帶來的保守主義問題和對「學以為己」理想的挑戰。第三章為思想史,不僅關注「歷史的思想」——歷代重要教育家的理論與作品,更重在解析「思想的歷史」——教育實踐背後的思想基礎,以及不同時代教育思想系譜的形成、展開及影響;在儒家正統之外,亦著力解析帝制後期「三教合一」的成因,及其對平民教育與道德規範的影響,揭櫫因外在政治專制和內在過度自律交互作用而造成的「權威性格」。第四章討論教育內容,核心為歷代官學課程及道學課程,兼及讀書樂趣、勤學、公私藏書等議題。第五章擴展討論形塑中國人性格的「大眾教育」,次第論及歷代蒙學教本與識字教育、家族教育與家訓,以及技術教育、家族傳統與專門技藝承傳。第六章討論歷代學生及其學習生活、師生關係、學規學則,指出追求道德、知識完善與入仕為官兩種理想的衝突;並以漢、宋兩代為例,論及中國古代的學生運動。第七章為原書「結論」,實際並非簡單總括全篇,而是以中西比較視野,引申討論文獻及書寫傳統的重要影響,以及近世中、西(尤其是新教背景)文化中有關自我、宗教性、工作倫理、道德計量、善書及權威性格的異同。
附錄題為《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回溯傳統教育「學以為己」的理想與現實,養士教育與科舉考試對此種理想的背離,以及書院教育對該理想的堅守與變異。除了儒家正統、制度化教育之外,作者亦重視通過格言、戲劇、家訓、善書、祀典等展開的庶民教育,以及與之相隨的「三教合一」的影響。此外,引申論及傳統中國教育中個別施教、不分年齡班次、以對話或會話為主要方式、強調筆試等特色與影響。而後回歸核心議題,即中國讀書人本來講求「學以為己」,但在帝制後期皇權擴張、禪宗影響、心學內向、三教合流、勸善積德的共同作用下,原本崇高的道德期許逐漸變為沉重的道德負擔,內外交徵使得追求「精神自得」的瀟灑教育觀,最終轉化為籠罩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的權威主義生活形態。此種權威性格,除了表現為對政治權威和文字權威的服從,也體現在對個體道德的高度自期、自負乃至自我控訴,普遍而深遠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和人格特質。最後,對教育史研究的特徵與目的,以及教育史的書寫作簡要省視。該文既可視作全書的擴展版「大結」,實亦作者多年探索中國傳統教育的提煉與總結。
三
該書探究傳統中國的教育,其述論下限實際止於晚明。作者依循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亦是作者之師)的理路,認為包括西洋教士陸續到來等晚明出現的諸種發展變化,意味著傳統中國的結束。從教育史的視角看,中國傳統教育賴以展開的關鍵要素——經典體系、學校體制與考試制度,實際直到晚清才有根本鼎革。清代教育對明代既有總體的承續,亦有新的元素和樣貌(一如傳統教育在此之前的不斷變遷),如思想意義上對理學的反省、「實學」的倡導、樸學的興盛、子學的復興,制度層面因八旗制度「套嵌」進入政教體系,因而產生八旗系統的師生群體、學習內容、學校建制及考選方案,然仍宜放在「舊中之新」的視域內進行審視。而對清代教育的切實研究,不僅有助重新檢討「衝突-回應」視野之外傳統教育在其最後階段的內部變化,還可因著對人才培育和選任的研究,深化對「清帝國」性質及其運作的認識,或可與「新清史」的研究對話。其實,作者新近發表的《中國教育思想的近代轉折——兼論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取向》一文(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年第4期),除了方法論的探討,也在教育思想史層面延伸了《學以為己》中的未盡之意。文中作者仍以晚明為界,指出晚明以降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礎或特色是「事事關心」。若將其書與文稍作貫串和引申,作者所揭示的「學以為己」(傳統)與「事事關心」(近代)兩個關鍵命題,或應合而視作中國傳統教育對其內在價值及外在責任的期許,並非晚明才出現的全新理念。而若不接續探討清代教育,則思想文化史或社會經濟史意義上由晚明所肇啟的「近代」,與教育史意義上一般採納的晚清「近代」之間,似會缺少關鍵的一環。
通觀全書,制度史及思想史兩章幾佔正文篇幅之半,份量甚重。相較之下,部分章節則稍覺意猶未盡,如第四章中有關學習樂趣、藏書、愛書、自得、自由和自任等議題,此前教育史研究相對關注較少,若詳加發覆,讀者受益更多;由於研究範式的限定,除了首章第二節的概述,第七章對晚明以降的具體情況著墨甚少。此外,或因突出「學以為己」這一主題的考量,歷代學習內容及學習樂趣專列一章,而學習內容若與學校及考試制度融合述論,或既便於行文,更利讀者理解。另外,一如多數教育史通論著作,該書論及早期「文武合一」階段的理想教育,但對「文武分途」後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則僅側重儒學、儒經、文科、文廟一系,對作為「平行系統」的武學、武經、武科、武廟等,則未有實質論述。
此外,由於該書篇幅恢宏(英762頁,繁724頁,簡685頁),加之迭經翻譯、增補和轉換,各版在少數細節表述、文獻徵引,以及排印校對等方面,尚有微瑕,宜再精校。囿於篇幅,此處不遑備舉。對國內多數讀者而言,新出簡體版無疑最為易得易讀,該版對繁體本的部分錯漏既有糾正,亦有因襲;而在繁簡體字對應及日語漢字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疏漏。除了閱讀中文本,有條件的專業讀者還可參讀英文原版,既有助準確把握作者本意,還可探析中國傳統教育與文化中特殊的文獻典籍、制度術語及思想觀念等,如何在英文語境中得到較為恰當的迻譯和詮解。
四
關於教育史的學科危機及研究困境,近年討論較多,涉及教育史的學科定位,研究主題與思路的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轉換、國際交流與接軌等。除了上述具體論見,該書在宏觀立場、視野及方法上,對中國教育史研究亦頗有啟發。誠然,教育史研究應當自覺明晰其學科自身的特有主題、方法與關懷,同時更應在人文社科的整體架構和學術標準中進行定位和檢視,方能見其學科位置及可能貢獻。《學以為己》展現出如何在歷史學的學術規範和標準之下,通過參擷多語種的研究成果,嘗試將教育史與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及社會史互通互解。該書最突出的撰述特色,在於其不離教育史但又不囿於教育史,不離中國傳統但又不囿於中國傳統。作者探究「教育」這一維繫人類社會的關鍵活動與建制,其宏闊關懷乃是此種活動與建制對形塑一種文化傳統及其人格特質的深遠影響;並將中國傳統教育的變遷,置諸前近代東亞及中西比較的視域內進行觀照。
在研究立場上,該書對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教育傳統,始終保持「欣賞」與「批判」兼存的態度。對於傳統教育中對教育的內在價值、學習樂趣及修己成德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多報以尊重和讚賞;而對教育實現其社會目的過程中,與官學、考試、功令及政治的結合與共謀,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理想異化與思想控制,則保持警覺和批判。作者問學正值現代化理論大行其道的年代,但並未隨流歸責撻伐儒家傳統,而是嘗試揭示其真面與價值;而在傳統回歸、儒家漸受「器重」之時,又自覺與潮流保持距離,因為作者深悉政治化儒學的弱點及缺陷。書中雖然多呈現「無我之境」,鮮見「現實啟發式」的推衍,但若細讀其中著力論析的主題,如「學以為己」理想與實踐的弔詭互動,以及與之關聯的思想鉗制、學生運動及「權威人格」,不禁令人扼腕、擊節。作者在結論中,對教育史研究的價值和目標的論述頗發人深省,此處亦引以為結:
人類以教育的方式來把他們所相信的、最好的、最寶貴的信念和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它的保守性固然由此而生,但是一個影響深遠而歷史悠久的文明,它的教育內容和制度顯然會包含了許多寶貴的遺產。研究教育史可以讓我們知道,文化的「再生」也一定含有排斥不理性、極端或不合時宜的思想或價值的許多經驗。一般教育史家(特別是中國的教育史家)重視的是這樣的研究,而常常變成自己文化的化妝師。但是不管如何,影響深遠而歷史悠久的文化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們深究的經驗。我們研究的不外是從這些經驗去描繪人類與自然、社會以及歷史的、互為因果的互動過程。這些東西都能在學校的課程及制度的發展中看到,所以我們當然要研究教育史。
(書評作者簡介:李林,歷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主要教學和研究興趣為中國教育史及近世中國政治、文化史。)
(說明:本文曾刊登於公眾號「Paideia」,本公眾號轉發文章僅供用於學習和研究,版權歸原號或原作者所有。)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1
第一節個人、 社會與受教育者 2
1 「 為己之學」 2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8
3 通才、 經學者與君子 14
4 理學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節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義 27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29
3 儒家正統 32
4 權威的生活態度、 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34
第三節關鍵論點 42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 45
第一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 46學 以 為 己
1 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學宮 47
3 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 50
4 漢代的地方學校 54
5 漢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59
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70
第二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79
4 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83
5 遼、 金、 元的官學教育制度 87
6 元代書院 92
7 明代的國子監 94
8 明代地方官學 96
9 明代的書院 97
10 結論 101
第三節考試制度: 從察舉到科舉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103
3 養士 106
4 漢代察舉制度 108
5 東漢考試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118
7 科舉制度的興起 124
8 唐代的科舉制度 125
9 科舉制度的完備 130
10 科舉文化的興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舉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舉制度 146
13 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159
第一節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 160
1 六藝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與荀子 169
4 孝道與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節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 181
1 董仲舒與漢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經學、 政治與教育 184
3 禮儀與儀式主義 188
4 才能的類別及知識人的分類 191
5 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 193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 194
1 本體思維與形上學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評價 196
3 佛教徵服中國 198
4 家族教育的貴族理想 206
5 師承與道教之影響 208
6 經學的新方向 211
7 經學、 史學與文學 218
1 「 正」 的觀念: 儒家經典的確立與編纂 223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 229
3 韓愈、 李翱與道統 234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 240
5 隋唐教育思維裡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節道學教育和博學 252
1 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與童科考試 259
4 教學作為職業與志業 262
5 經學與「 四書」 266
6 博學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節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 280
1 遼、 金社會裡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與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節明代的道學思想 295
1 陳白沙與湛若水 296
2 王陽明 300
3 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303
4 庶民主義、 威權主義與儒學正統 308
第八節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 320
1 善書與功過格 321
2 學術研究的儀式化: 以經學為例 324
第四章 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329
第一節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 330
1 《論語》 、 《孝經》 和漢朝的官學課程 332
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 334
3 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變化 343
5 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 348
6 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 354
7 明朝的道學課程 356
8 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 361
第二節勤奮讀書的樂趣 364
1 勤奮學生的故事 365
2 藏書 367
3 私人藏書和愛書 376
第三節結論: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395
第一節識字教育 396
1 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399
3 唐代蒙書 405
4 宋代蒙書與朱熹 413
5 元、 明兩代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420
6 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啟蒙教材及基礎教科書 425
第二節家庭教育和家訓 432
1 古代理論與理想 433
2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家庭教育和家訓 435
3 傳統中國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訓 443
4 透過家庭教育複製的儒家正統 453
第三節技術教育 461
1 漢代至唐代官學裡的技術學校 462
2 宋、 遼、 金、 元的技術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術教育 470
4 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學生與學生運動 487
第一節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 488
1 孔子及其門徒觀 488
2 戰國時期的弟子 492
3 秦、 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 從禮儀中學習 495
4 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 貴族理想與行為表現 501
5 唐代的學生: 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 525
7 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係: 宋代的學生 529
8 道學思想家對學規的批評 532
9 學習成為漢人: 遼金元學校的學生 549
10 明代的學校生活: 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 551
11 明代學規 555
第二節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 568
1 漢代的學生運動 568
2 宋代的學生運動 571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 583
第一節 書寫傳統的重要性 585
1 書面考試的重要性 586
2 文獻與學術 589
3 不屈的自我與威權的性格 592
第二節 自我、 宗教性與道德感 596
1 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與勤奮的工作倫理 600
3 計量道德表現的統計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國善書 606
6 權威、 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 609
7 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 610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 613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 613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 619
三、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 623
四、個別施教; 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 632
六、權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結論 637
參考書目 639
索引 697
本書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體系 74
表2:漢代的考試 111
表3:魏晉南北朝個人門第等級與任命官等的關係* 122
表4: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 187
表5: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中的經學課程 213
表6:唐代《五經正義》 226
表7:明代《四書大全》與《五經大全》 325
表8:宋朝科舉考試所採用的標準參考注釋本 346
表9:兩晉南北朝太學的學生人數 505
表 10:唐代官學入學資格及學生人數 513
表11:唐代國子監學校的入學人數 517
表12:宋代官學的入學條件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