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尋找石獸的故事。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中心內容,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作者介紹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背景資料
紀曉嵐作為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為後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涵的著作。作為為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為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文字獄」「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為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於是,他最終採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後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文體知識
古代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豔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
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截至清末,大約不下於3000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
課文及詳細批註
重難點分析
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寺僧: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顯得考慮不周,不經思索便草率沿河而下尋找石獸,代表的 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是「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作者是怎樣結構全文的?本文所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本文圍繞尋找河中石獸這一線索,展開戲劇性的情節。前面通過對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不同見解的敘述,寓理於事,文末以議論的方式點明自己的觀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辛辣嘲諷,又闡述了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的道理。
告誡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
三、【難點探究】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麼是正確的?
【答案】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主張到上遊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寫作特色分析
1、層層鋪墊,平而不板。
作者先寫寺僧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確論」,這樣鋪墊後,豈止眾人,連讀者也以為這是定論了,但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曉謎底,極具戲劇性。
2、寓意於事,立意深遠。
文章的主旨不在於渲染尋找石獸的神奇過程,而在於引出最後的深層思考: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3、語言平易,風格簡單。
文章敘述精煉明快,沒有贅筆。如寫打撈石獸,連用「棹」「曳」「尋」三個動詞領起的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過,以「無跡」交代結果,語言簡潔。
字詞句式
主題歸納
這篇文言筆記小說,以簡潔的語言,通過寫尋找沉落在河裡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七年級語文該怎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