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議論文的知識,理解文章的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重點)
2.學習本文流暢而凝練的語言,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難點)
3.感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素養)
作者介紹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他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他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他的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文體知識
定義——議論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論證類型——立論、駁論
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常見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等。
本文標題揭示了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課文及詳細批註
重難點分析
讀課文,找出三個分論點:1、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3、人生當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為什麼「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正面)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
(反面)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作者為什麼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因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所以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苦樂與責任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有人認為,講責任太沉重,擔責任太勞累,不輕鬆,不瀟灑,對此你怎樣看?作為社會中的人,不可能脫離責任而生存。講責任,體現著生活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逃避責任的人生沒有價值。勇敢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人生才會充實,生活才有意義。
主旨概括
本文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談人生的責任,告誡我們: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學後感悟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滿足為人生快事,有些人則以清心寡欲為快樂。把欲望作為快樂的前提的人,就會窮奢極欲、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人實際上活得太累了。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