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佟女士是一位慢性腎病患者,剛開始檢查尿蛋白定量2.1g,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素治療後,蛋白定量已經下降到了0.6g,腎功能、血壓等其他指標也控制得不錯。拿著檢查單回家開心了沒幾天,前兩天卻由於昏迷住了院!
這讓佟女士一時難以接受。
經過一系列的排查之後,讓佟女士再次住院的竟然是小小的「鈣片」。
我們知道,長時間吃激素會使鈣質流失,患者常常需要補鈣,來避免骨質疏鬆、骨折等的問題發生。但是補鈣可也有不少講究,如果不經過醫生的允許私自選擇,很可能反過來加重病情。
仔細一問了解到,佟女士由於工作繁忙,醫院開的碳酸鈣吃完之後,就直接去附近藥店直接購買了一盒服用,沒有注意這次的鈣片劑量更大,還是一天服用3次,血鈣由之前的2.3mmol/l升到了3.8mmol/l,已經損傷了神經系統。經過緊急治療(生理鹽水,加用利尿劑、雙磷酸鹽等)之後,佟女士的腎功能逐漸恢復。
我們知道,腎臟除了生成尿液外,還負責著水、電解質以及酸鹼平衡,保持身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腎臟受到損傷,電解質等的平衡也會被打破。
剛剛提到的佟女士,其昏迷的禍首就是「電解質紊亂」,更準確地說是「血鈣異常」。
不管是正常人還是腎病患者,在檢查腎臟的健康情況時不能只看肌酐、尿蛋白,還要一併做個「電解質檢查」。
電解質檢查指標包括鉀、鈣、鈉、磷、鎂、鐵、鋅、銅等指標,其中與腎臟密切相關的主要是前4項,血鉀、血鈣、血鈉、血磷的正常參考範圍分別為:3.6-5.5mmol/L、2.1-2.6mmol/L、135-145mmol/L、0.87-1.45mmol/L,如果任何一個指標出現異常,都不能忽視,尤其是腎功能本就已經受損的患者,在腎病後期往往會出現高鉀血症、低鈉血症、鈣磷代謝紊亂等症狀,日常治療過程中要避免用藥不當、極端飲食(比如滴油不沾、一點兒鹽也不吃等)引起的鈉、鉀等升高,出現急性腎衰竭。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