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中國打通鄉村振興路
中新社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國北方沂蒙山區一個三面環山的小山村裡,婦女們正忙著給要出口的蘋果套包裝袋。她們是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的僱工,手腳麻利的話一天能掙300多元(人民幣,下同)。
「過去村裡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水果摘下來還好好的,用小推車運出去不是磕碰了就是壓壞了,賣不了好價錢」,合作社社長劉宗路對中新社記者說,現在毛坪村的路都做了道路硬化,果園生產路也修到了田間地頭,新鮮水果第一時間就能進真空運輸箱,品質有了保證。2017年,合作社生產的蘋果、蜜桃遠銷到泰國、新加坡、杜拜等20多個國家,收入達2000多萬美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有了通暢的物流體系,這家合作社還成立了電商公司,在網上銷售鮮食果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豐厚的利潤喚回了村裡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還吸引了周邊地區的村民。剛成立時只有5人的合作社現在已有60個固定員工,農忙時節「還得去周圍村子拉一兩百人」,劉宗路說。在合作社帶動下,鎮上390戶貧困戶2017年全部脫貧。
修好農村公路,是近年來中國振興鄉村的關鍵一步。據官方數據,過去五年來,中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5萬公裡,99.24%的鄉鎮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瀝青路、水泥路,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分別達99.1%和96.5%以上,城鄉運輸一體化水平接近80%。
路好走了,農村「活」了。
一「活」,活在人氣。此前,村裡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不少,「空心村」問題棘手。路況改善後,到農村興業、投資、度假的人越來越多。
出生於1989年的大學生柏文放棄了浙江麗水衛生研究所的工作,回到家鄉浙江安吉縣魯家村開起了生態農場。「以前村裡是泥巴路,招商引資時企業都不願意來,年輕人只能到外地找出路。現在路拓寬了,環境也變好了,我在農村有了自己的天地。」受他影響,這幾年當地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已達四五百人。
在福建永安,隨著一批與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遊相結合的農村公路陸續建成,全市遊客接待量從139萬人次增加到539萬人次。
二「活」,活在資源。曾因交通閉塞難以運轉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因道路暢通而「滿盤皆活」。
山東費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矯曉斌說,由於地處山區,當地具有優勢的果樹種植以前豐產不豐收,民眾收入不高。路修通後,當地建起了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僅大田莊一個鄉就有7處電商物流示範點、5個果品交易市場、1個物流中心。憑藉便捷的物流配送,該鄉優質果品價格比以前平均高出5%-10%,提高了民眾收入。
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所言,農民增收如果高度依賴外出打工和大規模工業化開發,容易引發農村凋敝。合理健康的增收模式,應當更多依賴農業農村,有穩定的農村產業支撐,有來源於本地的增收渠道。而建好農村公路,無疑為形成這種增收模式奠定了基礎。
來自今年中國各地方兩會的信息顯示,不少省份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農村路建設。隨著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土路逐漸變成瀝青路、水泥路,鄉村基礎設施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更大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