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火塘,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更是歸宿

2020-12-20 常華敏寫作坊

您若想閱讀更多此類內容,還未關注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

每當看到鄉下的火塘,心裡便毫無理由地感到親切。

那些年,故鄉還未通電,房前屋後又是成片的茂密森林,拾柴火取暖煮飯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鄉下人家村村戶戶都有火塘。雖然鄉親們不知曉,也沒意識到,但在外人眼裡,那絕對是一道亮麗的景觀。

我在想,原來有些景致是不用雕鑿的,也不需刻意,不經意間便充滿誘惑。如火塘,大家看到了,必定會在心庭裡感到一陣驚喜,然後滿是對焦、定格的欲望,讓人無法抵擋。

小小的火塘,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更是歸宿。

人們一生基本是圍著火塘轉,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回家了,其實是回到火塘。直至老人們仙逝時也在火塘邊的床鋪上,那是勞碌一世後對生命總結的地方,結尾的最後一個句號恰似火塘,很圓很詩意,極其平靜,沒有半絲恐懼。

平時,火塘是鄉親們一天開始的地方,也是一日終結的所在。

說火塘,當地人是將一個鐵圈和三個鐵支架焊接在一起,稱其為三腳,往地上一放,下面燒火,上面便可燒水煮飯烹美味了。說起三角,挺佩服村裡的前輩們,他們肯定不懂什麼三角形的穩定性,但能把複雜的原理演繹成簡單生活,平淡得就像口渴時倒一杯溫開水一飲而盡,能解渴。

一想起火塘上煮出的飯菜,就會懷念那別具一格的香味,禁不住要逗起胃口,垂涎頓生。南方人愛吃米,用銅鍋煮好飯後,抬下來再在火塘邊慢慢烘烤四周,香味撲鼻的鍋巴就為饞嘴誕生了,每次都是本來已經吃飽了,但依然忍不住要撬一塊鍋巴捏在手裡大飽口福。用柴火炒的煮的燉的菜,也許是好掌握火候的緣故,我覺得比電磁爐、液化灶上加工出來的要可口那麼幾小分。

村裡人對火塘裡火灰的利用也是發揮到了極致。用菜葉裹住牛乾巴捂到燒著柴火的火灰裡,十分鐘左右取出牛乾巴,再用小錘一敲,便可一絲一絲地撕下餵到嘴裡,感覺那香味透過鼻,瞬間便浸滿了周身的神經。燒制煳皮辣椒也堪稱一絕,把幹辣椒往滾燙的火灰裡翻烤,有點煳時用手揉碎到碗裡,放上鹽和味精,煮一鍋不放油鹽的青菜,舀一勺青菜湯到碗裡。這時,要做的是夾一箸青菜蘸煳皮辣椒後,悠然地送到口中,不知不覺地又在過神仙般的生活了。單位裡有一退休的老幹部,他來自農村,城市裡不生火,他說鍋裡炒出的煳皮辣椒怎麼做都不夠味,就純粹備了一塊鐵板,再去鄉下包了一小袋火灰,火灰倒在鐵板上,一加熱,成了。

鄉下的火塘還是凝聚全家人人心的地方。吃飯在火塘邊,夜晚特別是嚴寒的冬天,全家人總要圍在火塘邊取暖。小孩們人生裡的第一堂課就是在火塘邊開講的,老人們講的故事雖樸素明了,但哲理在熠熠生光。大人們人人都是新聞主播,輪流對村子裡的所見所聞作消遣性的播讀,內容不外乎豬雞牛羊、東家長西家短之類的,但絕對沒有桃色新聞,村裡的民風很淳樸。家裡有個事,家長也在火塘邊與家人商量,話一出口,一般全家人都基本同意。因為家長的話都是深思熟慮過的,況且一經火烤,大家聽到後還存熱度。

客人來了,再困難也要酒肉相待。苞谷成熟的季節,飯後還要弄一些青苞谷,邊燒苞谷邊聊天,火燒苞谷夥同青核桃瓣放到嘴裡咀嚼,那又是人間一絕,似乎大家的談興都更濃了一截。

夕陽就要下沉,勞作的人們扛著鋤頭犁俱往家趕,農人累了,可莊稼精神了。放牧的老叟或孩童也吆喝著牲口朝家歸,牧人餓了,可牲畜膘肥體壯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急切,原因僅此一個,家裡的火塘已在等待。

現在已離開鄉下多年,村裡的火塘也在逐漸消失,但對火塘的印象深得揩不掉,抹不去。既然這樣,就讓其成為記憶裡永恆的烙印吧。

歡迎感興趣的讀者關注、評論、分享和收藏。

相關焦點

  • 溫暖的火塘
    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城堡中,會時常懷念昔日鄉間那些樸素的事物,這種情結也深深影響了我的寫作和思維。譬如故鄉冬夜暖烘烘的火塘,就是在不經意間撞開了我塵封的記憶之門,引發了我無限的眷戀和情思,以至於晚上做夢,連夢境中都是和家人圍著火塘烤火的溫馨場景。
  • 彝族人永不熄滅的火塘
    楚雄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
  • 彝族人的火塘(文/陳國林)
    居住環境早晚氣溫相差較大千百年來生活起居離不開火火塘土或石塊鑲嵌而成一米見方置於堂屋正中上有鐵三角架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燒水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吃住聊樂的場所更是接待客人和取暖的所在夜晚全家人圍著火塘鋪床用羊毛披氈裹身而睡火塘之火可說長明不息
  • 火塘只是用來烤火的?!少年,你太單純了.
    火塘是摩梭人母系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載著摩梭人的歷史,也燃燒著摩梭人的希望。火塘的出現,首先滿足了人們對飲食的需要。人們使用火塘熬茶、做飯,而聰慧的藏族人民在做好飯菜後,用石板或木板放在三腳架上,將飯菜擺在石板或木板上,這樣既有了餐桌也能使飯菜得以保溫。
  • 四川涼山州少年火塘邊看書被燒傷 希望重回校園
    火塘邊看書不幸燒傷 涼山州木裡少年希望重回校園    沈春泉的心願  「讀書考上學校,才能走出大山,讓爸爸過上好日子。」  9月1日,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倮波鄉九年級學校剛剛開學,孩子們高高興興踏入校園。
  • 火塘裡烤出的人生百味
    對於土家人來說,古老的向火方式是火塘。火塘,又叫火鋪。在我兒時記憶中,在外婆家見過那樣古老的火塘。火塘,就是在屋裡挖一個長約五尺、寬約三尺、深約一尺五的土坑,用石塊沿坑的四周內壁嵌進去。火塘周圍的板壁被煙燻得發黑,有種渾濁的柴火味道。火塘頂上掛著燻得油黑的臘肉,香腸,豬蹄等。
  • 大巴山火塘烘烤山民最豐盛的季節
    大巴山火塘烘烤山民最豐盛的季節     「家家火塘常年燒,青絲白帕纏腦殼,過冬棕片裹雙腳。」這一民謠形象地道出了大巴山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其中的火塘與山民冬日生活息息相關,濃縮了他們一年的辛勤和期盼。    巴中火塘,多呈四方形,用堅硬的大青石鏨刻而成,高約半尺,其狀若鼎,其面若盆,常置於堂屋。火塘中間盆內,用樹疙瘩、樹葉等架起熊熊大火,供取暖燒水做飯用。火塘上方懸系一根鐵鉤,能升能降,鐵鉤末端懸掛一隻鐵罐,因其形狀似鼎,又稱鼎罐。
  • 滇中翡翠.楚雄彝家火塘文化
    彝族是典型的「火」的民族,自古以來,楚雄地區的彝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半山區和高寒山區,早晚氣溫相差比較大,所以,千百年來,彝人離不開火塘,吃在火塘邊,睡在火塘邊,集談在火塘邊,火塘也成為老楚雄人家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鄉下人的悲歌》:悲就悲在撕開了「鄉下人」生活殘酷的真相
    「鐵鏽地帶」上演「逆襲」也難掩「鄉下人」的問題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俄亥俄州因地理位置優越一度成為美國的鋼鐵製造中心,但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並逐漸佔據經濟的主導地位以後,俄亥俄州不得不摘下昔日的皇冠。工廠倒閉,員工離職,機器年久失修、布滿鐵鏽,這一地區逐漸成為人們眼中的「鐵鏽地帶」。
  • 歸宿
    談到「歸宿」這個詞,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男女感情方面。「歸宿」的意思有很多,是意向所歸、是止宿、是結局、是最終的著落。
  • 火塘燒起,怎少得了糯米粑粑
    在鄉村,已經有人家開始「貓冬」了,火塘也燒起來了。說起火塘,也算是湘北鄉村人家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冬天,以前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燒火塘,柴火一旺,家裡頭就暖了。現在雖然生活好了,很多人家有了空調、有了電熱毯,但是一般的人家,即使是重新蓋了房子,也會留出一間屋,用來燒火塘,燻臘肉。    說起這火塘,除了暖以外,最重要的印象當屬吃了。
  • 神秘摩梭族 祖母屋不滅的火塘
    祖母屋中的火塘  祖母屋是摩梭房屋的中心點,是整個家庭飲食、款客、議事、祭祀、敬神的核心部分。而屋內那一方火塘,就好似一塊象形文字,無論晨昏,也無論聚散,鐫刻的都是家族的祥和與溫暖。火塘不需要奢華,一支煙一口酒,就足以陶醉摩梭兒女。火塘裡那熊熊燃燒的火,泛出絨絨暖意,一直烘烤著我的夢境……
  • 烤茶新發現:住樓房沒有火塘也可以用土陶烤茶,味道還真不錯
    烤茶是雲南大理白族人喜歡的一種飲茶方式,據說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農村裡依然有些老年人在火塘邊烤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紛紛蓋起了樓房,火塘沒有了,烤茶也面臨斷代。 不久前到雲南劍川遊玩,在一家叫「尚軒閣」的陶藝館看到一種當地土陶製作的烤茶器具,把用火塘邊的炭火烤茶方法改良成樓房內也可以烤的新茶藝,烤茶用具可以在任何場合使用了。
  • 日本一媽媽搬回鄉下,網友:她把田園生活,過得如詩一般美好
    打開今天的分享,看了日本的一位媽媽分享的鄉下生活,被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日常治癒了。從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到搬回鄉下,重新開始生活。這一路的她,也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努力用雙手和智慧,活出了嚮往的模樣。正如網友說的那樣:「她是真的把田園生活,過得如詩一般美好」。回歸鄉下生活,在山野之間釀花蜜,秋天就打柿子,把採摘回來的柿子,掛在枝頭之上,等待自然的風,晾曬乾了,就成為一道風味的美食。讓生活慢下來,讓自己的心也跟著靜下來。這一位日本媽媽搬回鄉下之後,回歸傳統田園,反而把一切返璞歸真,日子過得更加別致美好。
  • 四年級下冊第2課《鄉下人家》導學案(四語組)
    並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抒發感情,讚美了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細細閱讀後可以發現:一、二兩個自然段描寫的都是鄉下人家可愛的植物;二、三、四兩個自然段描寫的則是鄉下人家自在的家禽;三、五、六自然段描寫了鄉下人家和諧的人們。
  • 吊鍋菜吃了那麼多,你還記得小時候老家火籠屋裡火塘和吊鍋嗎?
    嗯,確實比城裡的吊鍋要正宗一點,是吊在在敞開的火塘上。但是,比起小時候吃的呢,又過於精緻了。記憶中的火籠屋裡,四條石條壘成一個方形,一個火塘就好了。在火塘上方的屋梁上吊下來一根可以調節高度掛鈎。掛鈎上可以掛燒水的水壺,做飯的鍋。這裡的柴火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在燒。冬季就不用說了,烤火取暖,一日三餐基本上都可以這裡進行。到了夏天的時候就早上生活燒燒開水。
  • 鄉下人的簡樸生活!
    鄉下的房子,沒有城市的房子那樣高大上,但是,總會連著一小片菜地。他們在地裡種上西紅柿、豆角、白菜 ,那些蔬菜按一定的時候順序開花、結果。幾家的連在一起,那景象是多麼五彩繽紛呀!夏天到了,孩子們開始了他們歡快的遊戲。比較大的女孩子會撿來小草、樹枝、野花,做成花環戴在頭上,在花叢中漫步。比較大的男孩子站在小河邊,準備抓點小魚小蝦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 讀完這本書,城裡人才真正能了解鄉下人的生活
    城裡人眼中的鄉下人很蠢,看見汽車都能慌了手腳。這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這與城裡人到鄉下把包穀認成麥子是一個道理的。鄉下孩子在課堂上認字比不過教授的孩子,教授的孩子在田間捉螞蚱比不過鄉下孩子。兩者之間不是能力的差異,而是環境的差異。所以著實沒必要瞧不起誰。更不必在智商上有任何優越感。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但中國的文字卻不是從基層上產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廟堂性的。
  • 歸宿造句和解釋_歸宿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魏巍《東方》:「他們對白英子這個失去家庭的孤兒,有了這樣的歸宿,尤其感到歡慰。」]歸宿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9、青山不老)歸宿參考例句:1、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女兒有個好歸宿。2、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去處,而你才是我的歸宿。3、心若無歸宿,走到哪裡都是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