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網友呼籲繁體字申遺 稱:20年後香港就不會使用繁體字

2020-12-25 海外網

摘要:有網友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如果這樣下去,繁體字會邊緣化了,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對此,有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

  據報導,近日,有網友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如果這樣下去,繁體字會邊緣化了,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對此,有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

  該網友還表示,現在的小學生也在接受簡體字教育,預計不出20年,香港就不會使用繁體字,到時候只有臺灣在用,繁體字就變成「臺灣文字」。還有人表示,為繁體字申遺,能夠讓臺灣的民眾更加了解、愛護祖先發明的語言和文字,增強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榮譽感。

  對此情況,有網友表示,目前全球使用漢字的人口中,使用簡化字的佔據絕對多數,無論從哪一角度而言,漢字『申遺』的主體都應當是大陸。所以說,設想很美妙,可現實卻是不可能的任務。

(責編:呂文寶)

相關焦點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還記的數月前,臺灣一字體設計團隊推出所謂「臺灣字」,還邀請香港一起「守護傳統中文」嗎?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 臺灣擬4年完成繁體字申遺 學者稱應以漢字申遺
    據臺媒體報導,明年臺地方當局將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聯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到目標。  臺灣地區:欲為繁體字正名  對於此次推動繁體字申遺,臺灣行政當局核心幕僚還透露一段小秘聞,劉兆玄曾在大陸參觀一個博物館,一旁的外國人很驚訝劉兆玄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來。這位外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
  • 香港文匯報:繁體字申遺,不可能的任務
    中新網2月3日電 香港《文匯報》3日刊文認為,對於臺海兩岸來說,「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設想很美妙,卻可惜是不可能的任務。   文章摘錄如下:    不久前,繁體字在臺灣的媒體上扮演了一回主角。據報導,臺灣當局計劃將繁體中文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期望四年內達成目標。
  • 臺灣申遺繁體字 大陸民眾:比讓韓國搶先好(圖)
    曾志朗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周先報導:臺灣「政務委員」曾志朗計劃要為繁體中文申遺,臺灣《聯合報》報導稱,大陸部分民眾表示支持,認為繁體中文完整傳承中國文化的文明與歷史,而且深具美感,非簡體中文所能相比
  • 臺灣網友鼓動漢字繁體字「申遺」,大陸近年頻傳回歸繁體聲音
    圖片來自網絡中新網12月3日消息,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這讓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港媒:「90後」建言獻策 建議內地增設繁體字課程
    中新網3月11日電 香港《文匯報》10日刊發系列文章稱,從「十一五」開始,國家發改委就鼓勵全國民眾參與五年規劃的建言獻策,使中國的五年規劃更「接地氣」。此外,國家有關方面每五年都要對建言獻策活動進行總結和表彰,鼓勵全國人民參政議政,實踐國家民主管理。
  • 政協委員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據《法制晚報》昨日(3月4日)報導,在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馮小剛舉例,如「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繁體字功課,不僅難倒內地媽媽,也難倒香港媽媽!
    香港一直都是繁體字教學,回歸前是,回歸後亦如此。
  • 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繁體字復活彰顯傳統文化的傳承  鵬越(媒體評論員)  在全國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時,素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聯合張國立提出了一個恢復部分繁體字,讓部分繁體字進入中小學課本的提案。而這一提案,得到了不少政協委員們的認可。筆者為這一提案點讚!  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幾千年,在文化傳承上作用不言而喻。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文章稱,對於一個不遠萬裡使用中文的外國人,港臺部分人士因其使用簡體漢字而橫加刁難,並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實為無理且失禮的行為。將繁簡之爭帶上了政治暗示、沾染了敵意情緒,就變成了莫名的較勁,並無益於漢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在華人社會,繁簡體並行早已成為現實,學習和使用哪一種,應回歸實用精神和開放態度。
  • 鼓譟恢復使用繁體字的短視
    近幾年,恢復使用繁體字的聲音似乎從來就沒間斷過。據3月3日《南方日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又提出了議案,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簡化字推行了幾十年,貢獻了無量功德,成了國人必不可少的讀寫工具,也為全世界絕大多數人認同。潘委員何以逆天下大勢而動,主張恢復繁體字呢?
  • 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所以,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應當使用漢字,但同時也要兼顧在課外閱讀和書法興趣班中繁體字的學習和使用。有網友表示,繁體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字形豐富,兼具象形和會意的特點,每個字都有說法可研,比如簡化後的「愛」,沒有心哪來的「愛」,簡體字不免有些「因簡害義」的嫌疑。臺灣和香港經濟更發達,它們傳統文化就保留得比較好,使用的是繁體字,看上去很有味道。
  • 1956年中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為何專家卻呼籲恢復繁體字
    尤其是從1956年開始,中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漢字簡化就成為中國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國家為何會在這個時候選擇繁體字化簡、推行簡體字呢?這還是放在現在、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繁體字,1956年如果不進行繁體字簡化並且推行簡體字的活動,讓大多數是窮苦百姓出身的老農民來學習繁體字,不要說學習了,估計大家認識認識就得好長時間,更談不上完成短時間內掃清大部分文盲的任務了。
  • 香港教育局澄清:從未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中新網2月14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網站13日刊載特區教育局網頁文章稱,近日,有不少關於簡化字的誤解和不準確報導,因此作出澄清。  文章指出,繁體字廣泛應用於香港社會生活層面,學生必須掌握繁體字,以便學習和溝通傳意,為升學和工作準備,繁體字的地位毋庸置疑。「認讀簡化字」並非此次更新當地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的諮詢項目,教育局從來沒有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發表文章稱,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而你可知道,實際上古人們更加常用的,並非現代中國人所使用的簡體字,而是複雜的繁體字! 一、古人慣用繁體字,雖字體優美但卻太複雜 當初人們所使用的繁體字,是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之後才形成的,最初時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時至今日,已經有了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
  • 馮小剛籲恢復部分繁體字 網友:先把字幕繁體化
    在日前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他舉例,如親的繁體字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  馮小剛說,「能不能選擇100個,50個也可以,200個也可以,最有含義的繁體字,能夠回到小學生、中學生的課本裡。我覺得不會給孩子增加過多的負擔。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裡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希望這東西它,別失傳嘍!」  簡體字普及,極大方便了大家的書寫,但部分漢字的簡化讓網友遺憾其中內涵的缺失。
  •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 讓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馮小剛委員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在昨日上午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在中小學課本中,教授孩子學習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這一倡議得到同組委員的熱議。   繁體字其實有它的含義。馮小剛舉例說,如「親愛」這兩個字就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簡體字VS繁體字:一場吵了百年的架
    「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