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早已意識到了不合理用藥,但大多數醫生依然只敢按照藥品說明書開藥。(視覺中國/圖)
成簇的水皰呈現出不規則的帶狀分布,局部還伴有強烈的放電感;95%的人體內潛藏著這種病毒,約1/3的人在一生中會與它不期而遇。帶狀皰疹,這可能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一種疾病了。然而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醫生羅禕明卻遇到了難題。
國內的一位朋友得了帶狀皰疹,醫生開具了抗病毒藥伐昔洛韋,劑量是每次0.3克、每日2次。羅禕明起初以為是醫生搞錯了,他查閱了藥物在國內的說明書,上面清楚地寫著:口服,一次0.3克,一日2次,帶狀皰疹連續服藥10日。
這讓在美國執業的羅禕明一頭霧水。在美國,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劑量是每次1克、每日3次,療程7天。
「我是風溼科醫生,不是皮膚科或感染科的,對帶狀皰疹只了解原則上的內容。」2020年7月15日,羅禕明告訴南方
周末記者。他在微博上發出疑問:為什麼同一種藥,治療同一種疾病,用量差別這麼大?希望相關科室的醫生能答疑解惑。
帖子經轉發後迅即引起關注,很多人這才知道:治療帶狀皰疹的同一種藥,國內外的服用劑量每天相差5倍。
目前,國外各種權威指南、文獻和說明書的推薦用法完全契合,均以每日3次、每次1克作為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常規劑量,而中國的使用劑量及服藥頻率普遍低於國外。不僅如此,國內不同藥企的推薦劑量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家藥企同時生產了高劑量和低劑量的藥片。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不少醫生早已在鼓與呼。他們發表論文、在病人中做科普,試圖糾正低劑量治療的錯誤觀念。
82個獲批產品僅有3個明確高劑量
伐昔洛韋是治療帶狀皰疹最常見的一種抗病毒藥物。打開國家藥監局官網,輸入關鍵詞伐昔洛韋,包括原料藥在內共有82個產品獲批,劑型包括片劑、緩釋劑、膠囊、分散片,大致有0.15克、0.3克和0.5克三種規格。
說明書的「用法用量」一欄基本可分為兩種,大多是低劑量治療,即一次0.3克,一日2次,連續服藥10天。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只有三家藥廠——國內的麗珠集團、廣東百科製藥和進口的葛蘭素史克的3個產品和國際接軌,在說明書中明確高劑量治療,即1次1克,每日3次,療程7天。
「我得了帶狀皰疹,究竟該吃幾片伐昔洛韋?」在各大論壇和社交媒體上,有類似疑惑的患者比比皆是。
這讓臨床一線直面患者的皮膚科醫生尷尬不已。皮膚病是最適合網絡諮詢的病種,患者買到的伐昔洛韋,規格往往五花八門,如果買到了0.15克的那種,皮膚科醫生方銳華總會在網上額外叮囑:要吃到每次1克、一天3次的劑量才夠。病人最常見的反應是不解,「說明書明明寫的是一次0.3克,一天2次,為什麼你不按說明書來?」
作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方銳華早在2012年就發表論文,關注伐昔洛韋的規範化使用問題。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每次給患者開伐昔洛韋都要費盡口舌解釋,「溝通成本極大」。
進口伐昔洛韋是不少醫生的首選,因為用法劑量和國際接軌。也有醫院沒有採購進口藥,一些醫生只能拿出國際指南和文獻,無奈地向患者解釋加量用藥的必要性,「基層地區,很多又是老年人,哪裡聽得懂這些?」
解釋加量用藥是小事,醫生們更擔心溝通不暢而引發醫患糾紛。林小清所在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皮膚科,採購的伐昔洛韋緩釋片(商品名阿邁新)由四川科倫藥業生產。說明書推薦口服一天一片,每片0.6克。
林小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阿邁新每盒3片,藥價約50元。如果按照每天3克的國際標準劑量,相當於每天要吃5片,光藥費就要近100元,「如果溝通不好,病人會覺得醫生沒醫德,是不是想多開藥?」林小清說,他最多建議患者一天兩片,不敢再往上加了。
「早期足量」治療是關鍵
帶狀皰疹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不做任何治療也可自動痊癒。中國50歲及以上人群每年新髮帶狀皰疹病例約156萬。這種折磨人的病尤其愛「欺負」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能引發臟器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加重基礎疾病。
對於患者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皰疹,而是痛。有人將神經痛的感受形容為電擊、刀刺、灼燒,疼痛程度堪比分娩,「痛到懷疑人生,不管什麼姿勢,稍微用力,就有猛的針扎痛感。」《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2018)》的數據顯示,約9%-34%的患者會發生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其中30%-50%的患者疼痛持續超過一年,部分甚至長達10年甚至更久。
「抗病毒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足量,目的在於縮短病程,減少後遺神經痛。」方銳華解釋,發病後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效果最好。一旦超過72小時,併發症發生的概率就會成倍上升,產生後遺神經痛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199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伐昔洛韋用於帶狀皰疹治療,標準劑量為每次1克,每天3次,療程7天。在國外,包括藥品說明書、臨床決策支持系統UpToDate在內,均以此作為治療帶狀皰疹的常規劑量。
2007年,國內知名皮膚病專家、原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皮膚科醫生郝飛進行過隨機對照試驗。一組患者採用伐昔洛韋1克、每日3次,共服7天;對照組患者採用伐昔洛韋0.3克、每日2次,共服10天。結果顯示,高劑量的伐昔洛韋安全而有效,而且更能減輕疼痛程度較嚴重的患者的症狀。
5年後,方銳華也按照同樣的分組進行過一次療效觀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高劑量的療法起效快、療效好,並能明顯減少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治療劑量偏低之外,醫生們更擔憂國產伐昔洛韋的藥效。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國產伐昔洛韋絕大多數都未通過一致性評價,這意味著它們在質量可控性和療效方面不能保證和原研藥完全相同。「中國仿製藥的參照藥,很多都是國內其他廠家較早做的仿製藥,越仿越走樣。」一位醫生擔心企業偷工減料,同樣化學名稱的藥品,藥效卻大不一樣,導致帶狀皰疹患者遭受併發症風險和潛在的痛苦。
24年,將錯就錯
伐昔洛韋由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研發,1995年在美國獲批上市。一年之後,國內最早一款伐昔洛韋片(商品名明竹欣)經衛生部批准上市,由原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製藥廠生產。此後的24年裡,包括麗珠製藥、山東羅欣藥業等多家企業紛紛開始生產伐昔洛韋的仿製藥。
讓人不解的是,為何伐昔洛韋引入國內後,連藥品的規格和劑量都改變了?南方周末記者致電麗珠製藥,工作人員並未正面回應,只是表示「不同醫生有不同的用藥習慣」。
「出現中國特色低劑量的原因在於,國內廠家沒有將帶狀皰疹和單純皰疹區分開來。」卓正醫療皮膚科醫生、原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鍾華解釋,後者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損害,最常見的包括口角皰疹和生殖器皰疹,「這種病毒對伐昔洛韋的敏感度比帶狀皰疹病毒高2-10倍,因此低劑量就能見效。」換而言之,「中國特色」低劑量針對的是單純皰疹。
鍾華將這一離奇的失誤歸因於歷史原因。20世紀90年代,國內的藥物審批還不規範,大量藥品生產批文泛濫市場,仿製藥的質量普遍得不到保證,在療效上也無法實現與原研藥的相互替代。
在這之後的24年裡,大多數國產伐昔洛韋廠家一直將錯就錯,用治療生殖器皰疹的劑量治療帶狀皰疹。目前,僅有葛蘭素史克的維德思等少數幾個產品在說明書「用法用量」一欄將帶狀皰疹治療和單純皰疹治療區隔——帶狀皰疹每天3次,每次1克;單純皰疹每天1次,每次0.5克。
藥品說明書不接軌並非個例
早在2013年,郝飛和鍾華等醫生就在專業期刊《實用皮膚病學雜誌》上發文,糾正帶狀皰疹治療中的常見誤區,其中專門提到了劑量問題,「不能用抗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劑量來治療帶狀皰疹」。
翻閱國內的教科書和皮膚病專業書籍,方銳華發現,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的《皮膚性病學》和《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在帶狀皰疹的治療上均已作出相應修改,遵循國際上推薦的劑量和療程,但藥品說明書遲遲未見修訂。
鍾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9年,一些醫療圈的自媒體大V也嘗試推動伐昔洛韋的合理化用藥問題,「主要還是面向醫生群體的科普,沒有將建議傳達到醫政或藥監部門,最終沒能引起波瀾。」
國內的藥品說明書沒能和國際標準接軌,帶狀皰疹並不是個例。
美林退燒藥作為非處方藥,媽媽們一般在家自行餵孩子服用,美林混懸液適用於1-12歲兒童的退燒。按照說明書上的劑量表,體重在10-15公斤的兒童,每次用量4毫升。但參照美國兒科醫師協會推薦的最大給藥劑量,14公斤的兒童每次需服用7毫升。「如果劑量沒有用足,退熱效果可能就不好。」和睦家的一位兒科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阿莫西林身上。根據2013年修訂的《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4月齡-5歲的輕症患兒首選口服阿莫西林,每天每公斤體重服用80-90mg,而國產藥品說明書對兒童每日的劑量建議是20-40mg/kg,每8小時1次。
生產企業主動跟蹤藥品上市後的安全有效性,既可以滿足患者的知情權,又能降低用藥安全風險,推動合理用藥。但2018年曾有媒體做過統計,近10年間,鮮有藥企主動修改藥品說明書,大多數是國家監管部門要求企業修改。
儘管早已意識到了不合理用藥,但大多數醫生依然只敢按照藥品說明書開藥。「超說明書用藥,藥房很可能不發藥。科室能否通過藥佔比考核?我會不會被醫保局查?」一位不願具名的皮膚科醫生解釋。
藥品說明書經國家藥監局審核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萬一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醫生很可能會因為超說明書用藥成為被告。」鍾華說。她希望伐昔洛韋的合理用藥問題能引起基層醫生和公眾的注意,也希望說明書修訂早日提上議事日程。
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