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文綜考試已經結束,在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今年文綜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未來「3+3」模式下如何選擇科目?來聽名師的分析。
直播:直通高考——2018高考直播特別報導
點擊觀看>>>
查看專題>>>
網易教育專稿,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2018年高考文綜考試剛剛結束,網易教育第一時間邀請了新東方優能中學3位名師——歷史名師王海萌、地理名師貢亞鵬、政治名師張曉巖解析理綜試題。今年理綜題目亮點頗多,我們來聽聽名師們是怎麼分析的。
■名師解析
網易教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請回答2018高考》網易直播報導,我是主持人曹丹丹。請各位老師介紹一下自己。
貢亞鵬:我是新東方優能的地理老師貢亞鵬。
張曉巖:網易網友大家好,我是北京新東方優能的小巖。
王海萌:大家好,我是新東方優能的王海萌。
網易教育:去年是最後一批90後高考,今年是第一批00後高考,00後跟90後有什麼不同?
貢亞鵬:他們溝通用了更多的多媒體方式,聊天提問用電話、微信比較多。
張曉巖:00後孩子多媒體用得比較多,比較多元開放。
王海萌:00後比90後更年輕。除此之外差不多,他們暴露出的問題都是這個年齡階段類似的。
網易教育:都是要經歷高考的人,大家面臨一樣的困惑和期待。現在文綜考試已經結束了,大家最關心考試的難易程度以及最後可以考什麼樣的分數、上什麼樣的大學。貢老師,您覺得今年地理題的難度跟您的預期比怎麼樣?
貢亞鵬:跟我預期差不多。首先是圖,地理是以圖為載體,注重圖的考察,今年比去年的圖更多。選擇題相對去年難度有所降低。後面8、9、10、11題都比較創新,尤其第9題,給的圖的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創新。有些題給的圖或者說出題方式就特別像2014年、2015年的影子。大題尤其是36題,跟以前相比難度提高了。一個是設問方式,2017年36題問得比較套路。其實今年的問法也中規中矩,只是考點比去年難。選擇題難度比去年略低,看起來比較唬人,但總體來說是圖比較創新。
網易教育:今年政治的難易程度跟以往比怎麼樣?
張曉巖:難度上,今年政治比較穩,像傳統價值考查、核心價值的引領,包括學科素養等都有一定的體現,整體難度比較適中。
網易教育:其實政治最煩人的地方就是要背太多東西,有很多參考書。今年的考查和以往比較相似還是有創新?
張曉巖:今年的考查方式有一些創新,更加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更加突出邏輯性,學科素養的考查也更加突出一些。2016年開始提出學科的核心素養,2017年的高考中其實有一定的體現,在2018的高考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一些。
網易教育:學科的綜合素養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考查呢?
張曉巖:比如政治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理性精神和法律意識。今年的試題中主觀題更注重公眾參與和政治引領方向。所以試題中更加突出了政治的味道。
網易教育:王老師您覺得今年歷史題難度怎麼樣?
王海萌:因為我做過一模二模的卷子,至少比我的預期稍簡單一點,看一模的卷子分析今年的難度會提高。一個體現在選擇題,難度不是太高,跟一、二模相比,比一模稍簡一點比二模稍難的狀況,這是歷年的情況。但需要提醒同學的地方是,選擇題簡單之後,材料題在閱捲尺度上會有所調整。這個可能是今年的一個新變化,包括今年海澱的一模,判分的尺度相當嚴。忽高忽低不利於之後的教學和學習,所以還是利用這種調整讓成績穩定在一個區間。估計最後考出的成績,歷史這個學科應該跟去年差異不算太大。
網易教育:我聽三位老師對文綜試卷的解讀,整體難易度比較穩定。那大家可能會關心其中的變化,跟去年有什麼差異?將來會有一個什麼樣的趨勢和苗頭?
王海萌:我先說吧,我是考過的,比較直觀。就歷史學科而言,它的變化不算大。明年是北京文理分科高考最後一年,估計變化不會太大。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歷史學科更加突出的是歷史的核心素養。這是最政治的一次政治考試,那這次歷史考試也是最像歷史考試的一次歷史考試。因為歷史是兩大部分,一是史實本身,整張卷子非常重視對史實的考查,特別典型的12道選擇題10道題是直接或間接考查時間和事件,這是很重要的史實。學歷史的重要目的就是史實的記憶。二是對於歷史學本身,不再是史實,而是上升到學科的高度,歷史作為科學,它的發展,歷史學的學術史的發展,包括歷史學學術的應用。比如今年37題,考的是對比《春秋》和《史記》的差異,在中國學歷史不讀這兩本書是沒法學的,這是最基礎的兩本歷史書。
網易教育:聽起來好難。
王海萌:其實不算難,都是給出材料讓學生分析。給了《史記》的篇目,通過篇目研究當時的歷史。這就是史學的應用,史學的研究。估計今天朋友圈會被刷爆的一句話會是「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因為第37題第3問就是學習歷史是為了什麼。這就已經不局限於史實本身,而是學術本身。結合中國近現代史來論述。相信這道題應該難倒了不少的學生。有的學生乍一看挺蒙,這道題我放在最後做,想想靈感。所以這是今年挺大的變化,最像歷史的歷史考試。第37題第2問考的是學術史,歷史學科本身在歐洲一系列的發展和變化。感覺考到世界史、歐洲史、近現代的一些史實,給你一些情境,讓你了解歐洲史事。更注重學科史,學科的應用和發展,這可能是新的趨勢。
向這個方向,需要大家培養綜合素質。高考的目的是從高中生中選拔具備大學資格的學生,出題的老師要看學生是否具備史實的素養。所以我覺得之後的等級考試是否以此為趨勢,我們再關注。
網易教育:張老師能談談政治考試未來的發展趨勢嗎?
張曉巖:我們面臨的是新高考改革,試題更加多元化,也體現出一種開放的思想。從今年的主觀題考查來看,更突出的是邏輯思維的考查。比如38題的第1問和第2問都是考查A和B的關係,就是一個事物和另外一個事物的關係,關係的論述上更加突出的是政治的一種思維。
網易教育:政治都要考邏輯性思維?
張曉巖:對,特別突出邏輯兩個字。高考很明顯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剛剛海萌老師也說,就是為大學輸送人才,未來人才的培養是多方向,多元化的,而且是專業性的,政治也是這樣。所以未來的試題走勢,對明年最後一屆舊高考來說,肯定是相對穩定,依然會突出學科的素養,對未來新高考的學生來說,肯定在邏輯上、法律意識上會更突出一些,尤其是會突出學生參與問題的能力,體現時間性。
網易教育:好像突出一個人的政治素養。
張曉巖:對,所以我突出一個詞,叫政治味道。
網易教育:貢老師,今年地理有什麼變化?未來會有什麼趨勢?
貢亞鵬: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對考生的分析能力是一個考查。地理中很多知識是推理出來的,純背死知識點只可以拿到一部分分數。很多內容都是初中積累的,高中更多的是考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除此之外,地理跟其他學科有些微妙的聯繫,像剛剛說的跟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繫,包括後面的旅遊題也是在考區域性的文化。所以重視文化和傳統的弘揚。
總體來說,地理難在什麼地方?後期出題思路是什麼樣子?一道題當中肯定會融會貫通很多章節的知識點,不可能只考一個知識點,平時某個知識點學得很明白,好幾個知識點在一起可能就不明白。所以總體來說,基本所有題都是這種趨勢。地理的核心關鍵是對圖的判斷,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樣的圖,比如區域圖或者數據圖,可能都是整個地理學習或者地理考試中靈魂性的東西。
所以明年文科趨勢我個人認為跟這個差不多,還是跟其他學科的結合和推理邏輯的思維。後期的話,等級性考試是推理、邏輯和初中內容的積澱過程。
網易教育:今年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新時代新青年或者青山綠水。感覺更像是一個大時代、生態。文綜整體的史地政學科中有沒有什麼樣的宗旨在貫穿著?
王海萌:其實還是核心素養,是一直提到的核心素養。教委提到核心素養,無論教學、口試的設置,對核心素養的考查都是本著這個來的,這是一個基礎,圍繞這個展開。
舉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核心素養中有一條家國情懷。昨天數學考了一個中國古代的音律。你想數學都在關注這個東西,都在考查中國傳統跟數學原理有關的演算。今年歷史槽點最大的就是家國情懷,因為反映了價值觀,其實就是家國情懷,這是核心素養的體現之一。歷史學科注重時空,12道選擇題,10道是時間和事件的對應。學歷史很重要的就是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在此基礎上再向上拔高,然後是能力、方法和價值觀。剛剛說歷史學本身,因為核心素養裡要求用史料驗證史實,包括歷史解釋,從變化多端的歷史進程中找到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歷史要具備的素養。高考是選拔人才,高中是培養人才,大學也要培養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肯定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只背史實不可能,思路很活躍,史實不行也會丟分,所以必須達成平衡,史實很強大,對歷史學科本身的感覺和理解又要能達到要求,這樣才符合我們的標準,這是我們國家需要的人才。
網易教育: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很想知道文綜怎麼答,無論是時間安排還是答題技巧,如何拿更高的分數?
貢亞鵬:首先做題的過程中,地理還是要說圖,要判斷位置,如果位置都沒判斷出來,做題就張冠李戴了。而且地理有一定的時間,雖然沒有歷史那麼龐大的時間軸,但地理是具體某個季節或者某一天會出現什麼現象。選擇題就是確定時間、確定位置,結合所學知識,再思考問題就不大了。
張曉巖:過去大家覺得政治很枯燥,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現在的政治題不是這樣,特別開放,特別創新,其答案是源於教材,但是高於教材,更加體現創造性,過去傳統的模板類,對現在的政治特別不適用。通過近幾年題的變化以及平時模擬題的變化,你能發現其答案真是突出兩個字,就是邏輯。怎麼理解邏輯,邏輯無外乎就是事物和事物的關係,是因果關係還是什麼關係?有很多種關係。還有,邏輯要注重順序的問題。語文有作文,政治也有開放性的小論文,在這裡,我們的邏輯思維就特別重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這是政治裡特別重要的思想。
王海萌:在座如果有2019年參加高考的同學,你的高考已經開始了,你的高三複習已經開始了,別看現在還頂著高二的名頭。為什麼?因為這三科加在一起,知識的記憶量相當大,所以不要指望自己能兩三個月或者一兩個月突擊一下就解決。現在到9月份開學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三個月的暑假,你一定牢牢把握住,一定要開始關注史地政三科。到秋天,語數英的壓力上來,很多孩子沒法關注史地政,你的史地政會越落越遠,原本是優勢科目反而變成劣勢科目。
第二就歷史本身而言,提到文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就是歷史,歷史的確是最偏文科的科目,是記憶量最大的。恰恰如此,就需要更多的記憶方法和技巧。有些同學覺得歷史沒什麼邏輯,就是一些很發散的事件,但是你需要把握住其中的邏輯。歷史是科學,而且是社會科學。既然是科學,它的發展就一定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我們可以認識可以利用的。可能我們先通過一些歷史的發展,一些歷史具體的實例,把握住了規律,就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另外一方面,做歷史題目分析的時候,也是依據歷史學本身,歷史學有它發展的規律。所以,如果你想把這科學得更好,就必須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一方面有助於你做題,一方面有助於你記憶。所有的史實和歷史發展事件都是為了佐證這個規律是正確的。
網易教育:以後估分是要長期研究的話題了。
貢亞鵬:地理大題相對於那三科文字量非常小。當然很多小孩兒寫的時候,相對文字量會大一些,因為存在僥倖心理。地理是優先材料題,比較客觀的題就考查知識點,基本是看點得分。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擴充答案。綜合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套路性的東西,所以他們自己看完答案,感覺應該問題不是很大。
張曉巖:政治主觀題量比較大,肯定也是像地理一樣,按點給分。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答案中的知識點總結一下。但要更注重材料的分析,所以素材分不能忽略。而且政治也會出現等級性賦分的情況,比如有觀點和材料。
王海萌:政治、地理都是選擇,比較好估分。歷史選擇題也好估,但家長、同學們對材料題很難估分,三分在做,七分在判。老師的尺度是很難拿捏的。材料題的判卷會根據難度進行調整,當然也不會太超範圍,因為標準答案已經出來了。所以同學們先看一下自己的選擇題做得怎麼樣,對比一下之前的情況。第一看有沒有寫少,假設答案給了政經文三方面,但是你少了經濟這方面,這塊的分絕對不能估進去。第二看表述,換成材料題的表述,還要用一些專用的詞,比如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我要的就是改革開放這個專有名詞。
網易教育:關於文綜判卷,還有沒有其他的特殊標準?
王海萌:答題的表述特別重要。表述重要在兩點,一是你的表述是否夠專業,二是你的邏輯性夠不夠強。因為很多同學寫完了以後,答案就是詞組不是句子。的確都是專業術語,但就是不得分,因為得連成句子。文科學生都在說學習歷史為什麼,這個題換一個出題模式很可能就是論文了。現在的答題,在羅列詞組和句子的基礎上,已經偏向更有邏輯,能不能把所學的東西結合材料組成文章表達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輸出。
張曉巖:政治學科比較特殊的評分標準就是小論文題,要求我們寫200字的小論文。怎麼得高分?一定要觀點鮮明。在等級賦分裡明確提到這裡。還有我們剛剛提到的邏輯思維,到底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順序很重要。這種題賦分很重要,分成四個等級。比如這道題12分滿分,3分一個等,越符合要求,評分就越高。
貢亞鵬:地理跟另外兩科不太一樣的就是真是1、2、3、4、5,沒有政治、歷史那樣的短評題,更加強調的是知識點和專業術語。平時孩子丟分比較多的是設問,只寫了有利沒寫不利。材料這方面,可能會丟圖裡的關鍵信息,覺得文字的關鍵信息就足夠了,圖裡的關鍵信息沒把握住,這可能丟分比較嚴重。
網易教育: 2014年上海、浙江先實施新高考,到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實施新高考,接下來是向全國擴散的趨勢。從原來的3+X到將來的3+3,看起來還是這幾個科目,總數沒太大的變化,實際上改革的內在有什麼不同?
貢亞鵬:地理首先就完全剝離出來。三科都剝離出來,那首先就沒有綜合題這個說法了。地理可能更加注重邏輯性或者地理知識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理解和推理過程。而且隨著地理單獨考試,就可能會更加注重初中的東西,而且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和沉澱,所以可能未來的趨勢更加是應用性強一些。因為畢竟地理這個學科理解性、理科思維更多一些。
網易教育:對將來學生選擇3+幾的方式,您個人有什麼預判?覺得地理將來會越來越受歡迎嗎?
貢亞鵬:很多理科生現在選物化生,可能很多理科生喜歡地理或者相關的專業,也會選擇跟地理有關的科目。因為只要選科就打破文理分科。很多小孩兒選文科是理科比較偏理,本來就不喜歡理科,這時候又讓他變相學一個理他就崩潰了。這時候可以更加尊重自己的喜好或者興趣愛好或者考試的分值情況進行選擇。
網易教育:張老師您覺得政治改革會有什麼變化?
張曉巖:我自己感覺以後政治選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因為在傳統的高考和新高考改革的對比中,我們發現社會需要更加專業性的人才。我們一直在反覆提一個詞叫工匠精神,希望以後都成為精益求精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所以我們考試也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過去我們要麼選文要麼選理,所以都是文科生、理科生。6選3之後,選擇兩科文科一科理科,文理搭配對學生綜合培養更寬泛,這是改革後招生體系發生的變化。我們的考試體系會發生變化,比如等級賦分更加突出學生的比較優勢,可能在過去的學習中,假設我政治學得不好或者地理學得不好,但你選了文也沒辦法。現在進行6選3,可能我就會找出自己更擅長更能發揮好的,對學生更有利。
網易教育:您覺得政治學科本身會有什麼變化?尤其考試方面。
張曉巖:政治會更加突出學科的核心素養。從未來教材發生變化來看,涉獵的面更廣一些。可能在大學裡,我們在高中所學的政治涉及到的專業更多一些,比如跟法律有關的,跟邏輯有關的,跟經濟有關的,包括很多方面。因為政治學科包含的面更廣,使用面更強。我們說的功利一些,對考研、考公務員也更有幫助,或者有確定的工作方向,比如想當律師肯定要學政治和法律,有實用性。
網易教育:王老師呢?
王海萌:我接觸過一些高一、二選科的家長,人會趨利避害,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選科的時候家長會追求利益最大化,選擇的幾科能涵蓋儘可能多的專業,讓孩子有一個非常好的職業。而且他們都希望自己可以考高分。這裡存在一個矛盾,你選擇涵蓋大的專業,肯定那些科目的競爭就會更加激烈,因為大家都是趨利避害。而且評分體系改變了,你得了80分,最後不見得給你80分,因為還要經過等級的換算,拉開差距。所以如果按照咱們設想的儘可能涵蓋更多的專業,這些組合的競爭壓力會更大。
對歷史這個學科,我未來的分析,可能選的人還是比較穩定的,肯定會有一群人想學文。所有語言類、所有文史類的,必然要學習歷史。而且這部分在家長看來工作還可以。做一些文史類的工作,可以看看書、搞搞研究、寫寫文章,我覺得有人喜歡這項工作。即便現在還是老高考的狀態,文理分科他還會選擇文科,這是一部分固定的人。
還有一部分我接觸的孩子,一些理科生特別是理科的男孩兒對歷史特別感興趣,跟他們一聊軍事、戰爭背後的那些東西他們很喜歡。他們感興趣願意學,這個成績可能就會很好。而且一些學校不限制選科,我是理科生,歷史又很好,可以當做優勢科目選擇。另外歷史是三科中入門成本最低的。因為是個人都可以跟你說說歷史。但越往後越難,史實只是現象,現在考試是抓本質。
網易教育:您覺得新高考改革中,對歷史學科本身的考試方向會有什麼影響?
王海萌:一是核心素養本身,一是史學研究。史實是一大塊,還有歷史發展規律,歷史學科,還有學歷史究竟有啥用。
網易教育:王老師剛剛提到將來3+3的組合,我感覺肯定要選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但是家長肯定會非常注重這些方面,比如報考的時候哪些學科比較火?哪些學科好找工作?張老師對將來選科有什麼建議?
張曉巖:選科一定要理性,我們一直提這個詞。因為很多家長選科面臨新東西會很焦慮,孩子今天想選這個,明天想選那個,到底怎麼辦。
首先第一個原則考慮專業覆蓋率的問題,可以通過各種組合的形式進行判別,選擇覆蓋率比較高的,比如物理和政治加任何一門就涵蓋了大學絕大多數專業。同時也要考慮,覆蓋率是針對所有專業,但咱們家的孩子只選擇一個專業,更有針對性地考慮自己的問題。第二結合自己孩子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愛好。比如我對文科的東西很感興趣,但家長說你一定要學習物理、化學這一類,這時候孩子可能心裡並不能接受。還有要考慮自己的優勢到底是什麼,當然說得功利一些,高考是考總分,哪一科學習自己能佔得高分,並且能夠快速地提分,那這種科目肯定是我們優先考慮的。
貢亞鵬:我比較認同小巖老師的觀點,因為興趣是第一個老師,如果沒興趣,硬壓著學肯定不好。可能是他媽說你必須學這個,以後必須怎樣。但是現在小孩兒叛逆心較嚴重,所以還是從孩子本身的角度考慮,因為不分文理的角度就是讓孩子從興趣角度出發,不要拘泥於文科和理科,所以最關鍵的是興趣。其次在科目中看你未來的發展,以後的人生規劃問題到底什麼樣,這樣目標更明確。
王海萌:咱們舉個例子,大學四年學了政治最後當了政治老師,這就對了,國家資源沒浪費。但如果我是學法學,出來當了歷史老師,那四年花費的社會資源就被浪費掉了,現在要減少這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咱們得出一個特別可怕的結論,你上大學專業是什麼無所謂。
回到問題的開始,00後和我們的區別在於,我們的確比較迷茫,上了大學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我上了大學後感覺當老師更適合我,一個能說話的職業更加適合我。現在要求00後甚至之後的10後的孩子們,要提前規劃自己。第二,要多嘗試。現在的孩子也都很迷茫,有的孩子想學心理學,感覺特酷。因為他可能看了美劇,感覺探案是很酷的事。但心理學的分支很多,他對其中的工作不是特別了解。有的孩子和家長說,大數據賺錢,但到底大數據該做什麼?怎麼做?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就要多讓孩子去接觸各式各樣的場合。這需要全社會調整,讓更多的職業向孩子打開大門,更多的企業有開放日,讓孩子們看到這個工作是什麼樣,大到國家的未來是什麼樣,小到我未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這是企業的職責。既然已經這樣調整和改變,整個社會也應該去變,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和變化。所以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學好哲學。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的,這是發展的規律,歷史就是不斷變革和發展的。學知識的同時讓孩子們多去看一看,多去選一選,第一孩子喜歡什麼,第二孩子擅長什麼,然後再考慮這個東西未來是否會有好的發展。我始終覺得如果孩子喜歡這件事,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有真正的匠人精神,即使很偏門的手工藝,做到極致也可以出名,即使不能賣錢,做好了也能有一個手藝,關鍵是孩子喜歡。
網易教育:非常感謝三位老師對新高考的解讀。
■名師簡介
新東方優能中學歷史名師王海萌
王海萌,教授高中歷史8年,授課時長超過8000小時,教授學生6000餘人。2012財年北京新東方學校優秀教師,北京新東方優能中學高中歷史骨幹教師。所授學生考入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眾多名校。
授課特點:授課風格輕鬆活潑緊跟高考考綱。授課時能把知識講解、記憶方法、解題思路三者有機的結合成為一體。課堂生動有趣,緊貼高考。授課風格輕鬆幽默,有親和力。讓學生感覺歷史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
教學成果:2014年培養出石景山文科狀元,2010-2017年所帶學生中共有近百位考生考入「211」「985」等院校。
獲獎情況:2012年北京新東方學校優秀教師,2017年北京新東方學校名師工坊優秀導師。
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地理名師貢亞鵬
貢亞鵬,2010年底加入新東方優能一對一,教學時間近8年,教授學生500餘名,累計課時8000多小時。13年北京新東方部門優秀教師,17財年高中地理培訓負責人,18財年初高中文綜助理主管,18財年競聘成為第二批金簰教師。
知識上務求嚴謹,教學中務求輕鬆。上課氣氛活躍,善於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方法上的問題。能與家長深度交流,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更積極認真的投入和配合學習中,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
新東方優能中學政治名師張曉巖
張曉巖,北京新東方走讀政治組負責人,高考政治老師。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多次參與公立學校大型講座、亮劍高考講座、參與騰訊精品課程錄製。在多年的高考教學中,總結了高考政治學習中的規律與方法,能夠將理論與試題緊密結合,透過時政熱點準確把握考試方向,能夠快速抓住學生學習的特點,提出個性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分數,從而樹立考試信心。
更多高考內容,關注2018網易教育高考專題
PC端: http://edu.163.com/special/2018gaokaoreport/
客戶端:http://c.m.163.com/news/s/S152654023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