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情境多樣 密切聯繫生活

2020-12-13 中國網推薦

2019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學科命題繼續堅持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說明」的要求為依據,貫徹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2019年是北京市高考文綜考試的收官之年,試題密切結合北京市地理教學實際,穩中求新,穩中有變,體現首都特色。試題難度適中,聚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注重考查地理的學科方法和邏輯思維,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充分發揮高考的選拔和育人功能。為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做出有益的探索,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導向

試題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貫徹全國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國家重要戰略和決策,樹立文化自信和自尊。突出家國情懷,讓學生為建設綠色中國、生態中國、美麗中國,形成強有力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並具備未來建設祖國的行動能力。

例如,選擇題第1、2題,以宮燈的製作為情境,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並通過閱讀中國豎版地圖增強國土意識,培育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選擇題第5題引導學生關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增強學生建設祖國的社會責任感。

二、注重考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構建鮮活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選擇題第8題以學生較熟悉的地租曲線為試題情境,考查學生對某地商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狀況的理解,滲透政策對農業用地的保護作用,體現人地協調觀。

選擇題第3題考查地形、氣候要素之間的聯繫;綜合題第36題(3)小題考查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寮國發展多種優質農產品的有利條件,體現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綜合,考查了不同水平的綜合思維。

選擇題第1、2題涉及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全圖;選擇題第4、5題涉及長江三角洲;選擇題第7題涉及亞洲局部地區;綜合題第36題涉及東南亞局部地區、第40題(1)小題涉及德國地區等。通過不同尺度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素養。

選擇題第6題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處理相關數據,對地理現象科學解釋與評價,解決真實的地理問題,考查地理實踐力。

三、素材豐富,情境多樣,考查學科本質

試題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信息,充分利用地理圖像及其承載的地理情境,將現實生活與學生的學習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從圖像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地理問題,考查學科本質,突出地理學科的特色。地理圖像類型多樣,有手繪圖、區域圖、等值線圖(等壓線、等深線)、坐標圖、人口密度分布圖、示意圖等,共計9幅圖。題目設置中圖像與文字資料結合,提供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有效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應用。

例如,選擇題第7題的圖5「某日08時亞洲局部海平面氣壓分布圖」,考查學生對簡易天氣圖的判讀;綜合題36題圖14是複合圖,在我國和東南亞局部區域圖上,疊加氣溫、溼度和降水量統計圖,引導學生認識區域差異,並能分析在適宜時段出遊的原因。

四、密切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試題素材大多源於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以地理視角認識社會生活,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聯繫,突出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題目設置的情境,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

例如:選擇題第9、10題,以《人民日報》的新聞報導「4000公裡,南菜北運」為素材,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考查區域差異和區際聯繫;綜合題41題(1)小題以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為試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增強首都意識。

五、試卷整體結構合理,不同類型題目特色鮮明

(一)選擇題

1.難度適中,平和穩定,體現人文關懷

與2018年相比,試題在形式、結構上保持基本穩定,在素材、設問、圖像等表達形式以及考查主題、角度和答案設置等方面保持了北京卷一貫的特色,沒有偏題、怪題,關注學科主幹知識,考查學生日常積累和課堂表現。如選擇題圖3、圖5、圖6,都選取了學生常見的圖像形式,考查區域、天氣系統和城市空間結構的相關基礎、主幹知識,讓每一位考生感到親切、熟悉,好上手,平穩中維護考試公平。

2. 地理圖像豐富,素材面廣底深,提升試題的思想性

地理選擇題11道,運用了7幅圖像,涉及手繪圖、示意圖、統計圖、區域圖、等值線圖等,引導學生從圖像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地理問題。考查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其中比較新穎的圖像包括:圖1,將學生手繪圖和專題區域地圖結合,一幅「點亮中國」的宮燈手繪圖頗為亮眼,將地理實踐力和學生的審美體驗巧妙地融入試題,並通過組合圖的形式承載了豐富的學科內涵;同時首次在高考試題中使用了豎版中國地圖,滲透了國情教育。圖4,結合生活實際,以「中國某機場空調變化示意圖」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以及圖像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圖7「長江中下遊某區域莫霍面的等深線分布圖」,一改常規以剖面圖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形式,以等深線的視角考查相關學科知識,充分體現了綜合思維。

試題素材密切聯繫社會熱點問題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體現國情教育,滲透全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意志品質。

例如:選擇題第1、2題,以學校開展的手工活動為素材,不僅體現了地理實踐力與學科知識考查的有機結合,還體現了學生對勞動精神的追求。第1題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體現了建國70年的建設成就。第5題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為背景,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意圖,培養愛國情懷。

2.聚焦基礎、主幹知識,體現多年積累,提升思維品質

圍繞地理概念、原理與規律等主幹知識,突出考生對地理的「理」的理解、應用與分析的能力考核。試題涉及如比例尺、中國疆域、氣候影響因素、河流水文特徵、簡易天氣圖、等值線等諸多基本地理概念、基本原理。比如選擇題第2、6、7、11題。這些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規律是解答地理問題的基礎,也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依據,是地理知識體系中的主幹。

3.貼近社會和生活實際,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試題關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學生發展素養要求,凸顯核心素養考查,尤其關注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例如第1題,「點亮中國」的宮燈素材,滲透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現了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例如第4題,結合機場建設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規律,同時在考查學生在圖像信息分析處理的同時,滲透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例如第8題,通過地租統計坐標圖,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看待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通過政策保障農業用地,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理解。

(二)綜合題

1.試題素材選擇視野開闊,彰顯地理育人價值

36題以「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斷深化」為試題素材,從地理視角關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精準扶貧」等重大時政熱點;40題以「古往今來,社會關懷是一個重大議題」為試題素材,引導學生將所學地理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滲透學以致用的學習理念;41題以「長城腳下,媯水河畔,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舉辦」為情境素材,體現北京特色,綠色發展(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強化家國情懷。

基於試題素材的選擇,綜合題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用地理知識、地理思維等關注國際、國內的重大時政熱點,關注身邊的現實問題等,體現地理試題的思想性、時代性與生活性,彰顯地理的育人價值。

2.試題設問多角度多層次, 強化學習過程方法

36題以「中國與東南亞」這一區域為情境,設計四個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問題,突出描述與闡釋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的過程與方法;闡述區域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與方法等等,突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與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考查。40(2)題設問「描述德國老齡化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徵,例舉人口老齡化對該國可能帶來的影響」,強化獲取和解讀地理圖像信息的過程與方法;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點的過程與方法等,突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素養。41(1)題設問「概述瀋陽和大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共同有利條件」,突出闡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件的過程與方法、閱讀文字信息的過程與方法等,突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

3.試題突出考查主幹知識,關注地理學習積累

地理試題注重對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幹知識的理解及其應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等,關注學生課堂學習所得,搭建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

地理概念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考查地理其他內容的基礎,突出地理概念的考查也體現了試題的基礎性。綜合題涉及到的地理基本概念有36題的地震、農產品,40(2)題的人口密度、人口老齡化,41(1)題的高新技術產業等等。基本原理包括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高新技術發展的有利條件、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等等,突出了地理內容考查的綜合性、實踐性等。

六、對教學的啟示

綜合今年高考文綜地理試題的特色,面向未來的地理學科等級性考試,我們可以在地理教學方面得到如下啟示:

1.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教學。

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在不同教學內容中合理滲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關注學生對地理事象的理解和表達,鼓勵學生發表並論證不同觀點,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

2. 注重基礎,落實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

教學注重主幹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通過適當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建構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闡釋、預測地理事物的發展演化過程。

3. 以地理圖像為學習資源,培養學生解讀信息的能力。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能夠簡潔、綜合地呈現多種地理要素及其之間關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利用地理圖像提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解讀地理事物相互關係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地圖素養和綜合思維水平。

4. 創設真實情境,加強地理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國家和世界的時事熱點,以此為素材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或地理實踐,加強學生地理學習的體驗,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地理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點評人:陳 紅 教研員 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高振奮 教研員 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潘化兵 教研員 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康 星 教研員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楊利娜 教研員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基教研專家評2019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
    考前準備工作井然有序 2019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學科命題繼續堅持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說明」的要求為依據,貫徹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 2018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解析 (基教研專家)
    2018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學科命題繼續堅持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說明」的要求為依據,貫徹北京市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的精神,基於北京市地理教學實際,穩中有變。試題突出立德樹人,滲透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突出主幹知識、學科思想和方法,考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 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解析: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導向
    2018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學科命題繼續堅持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說明」的要求為依據,貫徹北京市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的精神,基於北京市地理教學實際,穩中有變。試題突出立德樹人,滲透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突出主幹知識、學科思想和方法,考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 北京:「一帶一路」成文綜考題 小論文似申論
    貼近生活 注重應用市教委第一時間組織教科研及教育教學一線專家分析高考試題,解析命題思路。專家表示,在2013、2014年連續兩年北京市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難度過大、考生成績過低的背景下,2015年高考文綜歷史題,體現了改革的精神,從命題角度上看,進行了一些力圖降低難度的調整。今年試題更「接地氣」。
  • 鄭外名師點評我省高考文綜試卷:緊密聯繫實際,知識與能力並重
    一、2020年高考政治試題總體評價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政治試題緊緊圍繞高中政治學科主幹知識,以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以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立意,考查學生運用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1.試卷題型結構穩定,難度適中。
  •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高考試題
    原標題:文綜「太燒腦」理綜「很生活」   昨天下午5點,隨著英語考試結束鈴聲的打響,2015年北京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在昨天的文綜考試中,一帶一路、APEC假、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社會熱點話題均出現在試卷中,考生們反映試題綜合性更強,題目燒腦,想拿高分不容易。
  • 權威專家評析貴州高考試卷(英語、文綜、理綜)
    7月8日,貴州省高考理綜(文綜)、英語考試結束後,省招生考試院邀請權威專家,對理綜、文綜、英語學科試題進行了評析。理綜試題評析物理試題評析2020年高考理綜物理試題堅持正確育人導向,突出基礎性,更加注重貼近教材和教學實際。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緊密結合生產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等設計試題,凸顯情景的時代性。
  • 詳解高考北京卷最後的文綜理綜:題型設計更大膽,化學生物不簡單
    今天上午,本市高考實行「3+X」17年來的最後一次文綜、理綜考試落下帷幕。考生們和文綜、理綜正式說再見。明年,北京實施新高考,不分文理科,統考三門,選考三門,高考科目中將不再有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今年試題注重全方位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科的思維水平,注重考查考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其中,問題意識就是一個重要表現。
  • 權威專家評析2020年貴州高考試卷(理綜、文綜、英語)
    7月8日,我省高考理綜(文綜)、英語考試結束後,省招生考試院邀請權威專家,對理綜(文綜)、英語學科試題進行了評析。理綜試題評析物理試題評析2020年高考理綜物理試題堅持正確育人導向,突出基礎性,更加注重貼近教材和教學實際。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緊密結合生產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等設計試題,凸顯情景的時代性。
  • 2020北京高考適應性測試地理考題解析:情景考查拉開區分度
    《考試說明》沒有了,怎麼應對新高考——2020北京高考適應性測試考題全科解析之地理學科  情景考查拉開區分度「地理實踐力」亮相新考點  解析專家:精華學校教育考試研究院地理教研組長張習志  2020年高考適應性測試對今年高考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 2017高考文綜試題分析:從一帶一路到共享單車熱點多題量大
    政治:從元青花解析民族傳統文化《民法總則》、元代青花瓷、中國水墨畫進入了今年文綜的政治試題。來自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今年的政治高考試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學科素養,引導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 學科專家:2016年高考命題思路及各科試題權威點評
    今年高考試題及參考答案已出爐。試題什麼來頭?有何用意?這一直是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今天,來聽聽各學科專家的說法。如以北美雲杉林末次冰期以來的分布變化反映全球氣候變化,以中國與尼泊爾、印度聯繫的南亞通道反映「一帶一路」,以汽車工業在成都布局開拓西南市場,反映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四、貼近現實生活,呼應新課改試題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創設情境命題。
  • 高考:東北師大附中名師點評2020年高考全國II卷文綜試題
    1.從情境素材的選擇和創設看,試題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情境類型豐富多樣。試題既從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領域選取命題素材,又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經典論斷作為命題素材;既關注緊貼時代熱點的宏大敘事,如打贏脫貧攻堅戰、六穩六保、民法典的制定,又關注日常微觀生活中的熱點現象,如運動鞋價格、列車票價調整。
  • 英語、文綜、理綜……來看看一線名師如何解析高考試題
    7 月 8 日,甘肅高考第二天考試結束。今年高考試題出得如何?考試題型有何變化?各門科目試題難易程度怎麼樣?這不僅是所有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高中學生與老師也同樣非常關注。本報繼續邀請西北師大附中 7 位一線名師解析英語、文綜、理綜試題,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今年的高考試題特點,把握試卷整體情況。
  • 資深教師解讀2020全國I卷高考文綜試卷:緊扣時代主題 題目情境創設...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8日訊(讀特記者 焦子宇)8日,2020年高考結束。據資深文科教師介紹,今年全國I卷文綜試題以穩為主,在題型與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年的考題特點,符合學生心理預期。
  • 長郡梅溪湖中學名師點評地理試卷:聚焦學科核心素養
    長郡梅溪湖中學名師點評地理試卷: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突出考查關鍵能力點評人:長郡梅溪湖中學高三地理備課組長 陳憲 今年全國I卷文綜地理科試題延續了往年命題風格,嚴格依據考試大綱,命題者通過優選考試內容,精心創設情境,突出地理思維品質,實現高考地理試題的育人價值、選拔功能和引導教學的作用。 和去年相比,主觀題文字閱讀量有所減小,取消原理題,恢復了開放性試題。試題難度相比於去年整體偏易,但對考生來說,一些題目仍需要縝密思維,反覆推敲,少數選擇題會讓學生左右為難,想得高分並不太容易。
  • 專家點評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變中求穩,正面導向
    今天是北京高考第一天,本期邀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和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專家們,為你帶來高考北京語文卷試題的獨家解析。 1 微寫作 「微寫作」是北京卷的特色之一,以考查小篇幅寫作和片段寫作為主,以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為重點,密切聯繫考生生活實際,三選一,與大作文有機配合,有效實現寫作考查的目標。
  • 2019年高考文綜理綜北京卷試題評析
    今天中午,高考文綜理綜考試落下帷幕。今年高考文理綜難度怎樣呢?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做了權威解讀,一起隨小編看看吧!生物試題選用運動健康、疾病防控等考生熟悉的話題與考生進行對話,在考查知識與能力的同時,著重考查考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倡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考生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第29題以流行性感冒防治的研究成果為試題情境,是考生既熟悉又與自身健康密切相關的素材。考生都有流感疫苗接種的生活經驗,但未必清楚其內在原因。
  • 新東方名師點評2019高考文綜北京卷:穩中求新 關注民生
    2019年高考文綜考試已經結束,在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今年文綜有哪些特色?來看北京新東方學校名師分析。2019年高考文綜考試結束後,網易教育第一時間邀請了北京新東方學校3位名師——地理名師貢亞鵬、歷史名師徐秀晨、政治名師崔立龍解析理綜試題。今年文綜題目亮點頗多,我們來聽聽名師們是怎麼分析的。■名師解析網易教育:各位網友大家好!
  • 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專家解析來了
    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難度如何?命題有何新變化?專家解析來了。多文本閱讀點評專家:夏宇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2020年北京語文試卷多重文本閱讀考查,與整套試卷考查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堅持「立德樹人」、「以考育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試題命制服務選材,具有正面引導教學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