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是什麼?這本書每一章節的開頭都會引用魯道夫·德雷克斯或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話來總結正面管教的內涵。簡潔地概括,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這種方法既適用於家庭教育,也適用於學校教育。正面管教認為,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那麼具體如何才能做到正面管教的要求呢?
先來看我們在管理學生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的說教、獎懲等方式。
書中提到,「懲罰會造成的三個R:反叛(Revolt,變得更不想學);報復(revenge,因為懲罰引起不快,因此採取惡劣的手段報復老師);退縮(Retreat,因為懲罰引起內心的自卑,因此更沒信心學習)。所以長期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無益的。這一點在我自己幼時的學習中也曾遇到過。因為錯了一個詞,就需要抄寫幾十遍,雖然從某些方面來說可能有助於記憶加深,但與此同時,牴觸的心理也會更加明顯。從討厭機械性的抄寫到厭惡一門課程,最後放棄學習,這其實是一個很有可能出現的過程,得不償失。
再說獎勵,尤其是過度的獎勵也有負面作用。 「喜歡獎勵的孩子很快就會依賴於獎勵的刺激而不會因為內心的回報而想成為有貢獻的社會一員」。長期實施獎勵,孩子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獎勵而不再專注於學習本身。這一方式是我之前常用的。所以有些時候我發現,低年級時,學生還會很積極主動地承擔班級中的一些任務,例如值日工作,電子設備的開關,門窗,衛生等力所能及的事,這時候大多只需要表揚和鼓勵就能維持孩子們的熱情。但到了中高年級,不少人就會退縮。這時候,我只有加重砝碼,以獎勵的方式推著學生去做。於是經常會被問到:「老師,我做了這件事,有什麼獎勵嗎?」同時,一些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卻「收穫」不豐的班級崗位一下子門可羅雀。很顯然,一旦習慣了獎勵,孩子們做一件事的初衷就有些偏移了。
不同於以上方式,正面管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受到尊重,主動學習,承擔責任與義務,也享受回饋,而不僅僅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
這是一種相對理想的狀態,它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利,也解放了教師,使教師從兢兢業業的保姆身份中脫離,在教室中得到自己身心的愉悅。但遭遇現實情況,這樣的方法卻又很難去實踐操作,尤其是從何處入手,用什麼具體方式來達到目的,是很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本書脈絡清晰,列舉了在教室中會產生的一些共性問題,並通過許多正面管教的實際應用案例和活動,不僅從理論上,也是從實踐上給了教師清晰的建議,為教師實施正面管教提供了豐富的參照。
就比如說很多老師最頭疼的紀律問題。正面管教認為,孩子要好好學習並且減少紀律問題,「除非教給孩子們社會和情感」,正面管教的願景正是如此:孩子們在學校裡遭遇失敗是永遠不會被羞辱,而是通過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感覺到自己被賦予了力量。作者用孩子學說話的例子作了比喻。
幼兒時期跟著父母學說話,每當說錯,父母總是重複正確的話語鼓勵我們,而不會嚴厲地指責或者打罵。這個例子放在課堂上更普遍。教授新課的時候,老師總會鼓勵孩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並且不會因為孩子答錯而去指責,因為這些是孩子新接觸的知識,是需要在錯誤中得到啟示,最終尋求到正確答案的。同理,當學生在課堂上犯了行為錯誤的時候,我們或許也應該從懲罰或者一味批評孩子的方式中扭轉,從正面引導孩子理解他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並且鼓勵他去承擔錯誤,直至改正。
而這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予孩子被信任的安全感,讓他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願意一起幫助他認識錯誤,陪伴他探索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嘲笑他,懲罰他。那麼當他再次遇見相似情況,或者面臨相似選擇時,他們就能明白如何做才能在將來避免或解決這樣的問題,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行為就會逐漸減少。並且,有這種經歷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班級歸屬感,也更容易獲得誠實、善良、自信、敢於承擔責任等美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