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痛苦經歷:童年沒人逼我學習

2020-09-19 白芷娘魚


人一生的轉折點或許只有這麼一兩次,一次高考、一次工作。轉折點不一定都是往好的方向走,也可能往更壞的方向走。

最普通的路是最安全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也沒有最壞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高考制度也是如此。很多學生對高考制度充滿了憤恨甚至是不屑,想通過高考來抨擊一番,雖然抨擊的目的達到了,但是後果也是要承擔的。

徐小南(化名),19歲高考想考0分未遂

07年高考,徐小南當時一心想要考個零分來吸引關注,他堅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需要用苦行僧一般的努力去宣傳。

但是考零分可能要比考一本還要難,計劃了兩年的徐小南最終拿到了一百多分。這下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當時有點惱火,明明違規了,他們卻不給我打零分。心中十分失落,我接下來該咋辦呢?!沒有零分,我咋去報社爆料呢!這打亂了我的計劃。」

一個人要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總是滿打滿算,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不如人意的。

這樣的不如意有時還會牽連整個家族的命運!

徐小南的父親自那開始每天三四點就起床熬糖水製作芝麻糖,然後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去城裡叫賣,有時候還會被城管追趕。

母親則在大冬天,雙手浸泡在冰冷的水裡清理牛腸中的髒汙,半天都不敢休息一會兒。

為了能讓孩子一路讀上高中,夫妻二人還借了不少外債,本想著兒子考上大學有出息了,這一切就都不會白費,然而兒子的行為,卻加劇了一家人的痛苦。

對於有錢的家庭來說,考不上可以找機構繼續復讀,但是徐小南一家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快支撐不下去了。

從那之後,徐小南拿著高中文憑輾轉在各類工廠。這10年來,他做過流水線工人,送過快遞,生活總是沒有如自己的意。曾經那個憤世嫉俗的少年,也有了不一樣的心思。

「如果有人逼我學習,我一定不會這樣做。」

真的嗎?我們不得而知。

徐小南說自小父母就很少管他,他的童年幾乎是自由的、快樂的,因為是家中獨子,父母儘可能省吃儉用,力所能及把一切最好的給他。

正是因為再窮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導致了他肆意的性格,想幹嘛就幹嘛,不計後果的做事情。

然而人終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這些年小南在大城市打拼的生活,讓他吃盡了苦頭。睡群租房的上下鋪,每晚都要忍受喊聲震天的呼嚕聲,有時為了省錢連著幾個月都只能吃包子。

而這樣的生活,或許是沒有盡頭的。

對於富人來講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手段,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高考或許就決定了你將來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大城市的群租房的上下鋪,還是合租房的小單間,又或者是整租一居室。


眼界決定了人生的後半場

多多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孩,家裡為供他們姐弟三個讀書,欠了2萬元外債。原本媽媽對多多考大學充滿希望,甚至準備好了貸款送她上大學。

因為多多在學校的成績一直都是姐弟三個中最好的,同時在班級裡也算是成績名列前茅的,照道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多多有一項愛好,那就是寫小說。曾經有一篇小說還被一家報社刊發了一小段。這樣的小成就,讓她頓時忘記了自己的大方向了。

我們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誘惑,常常因為誘惑而把自己的一生搞得亂七八糟。因為人往往都是感性的,遇到了一點小誘惑,就會把大方向給忘記了,當然最終也就到達不了彼岸。

當時作品刊登後,同學們都誇讚她的才華,父母老師卻很著急,害怕多多「不務正業」,多次告誡多多要專心備考,考上大學後可以繼續寫小說。

由於多多從小就是家中希望,父母很少對他嚴厲,而這次因為小說的事情父母開始著急了,每天開始嚴格要求多多的學習,必須精力都花在學習上。

從小沒有被家長逼迫過的孩子,一下子受到了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必然是會出現非常逆反的心理。

當時的多多認為老師和父母是她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於是她逐漸開始憤恨高考,認為高考擋了自己的道路,在高考的試卷上,她寫滿了自己對高考的不滿。

不久分數出來後,她得意洋洋地開始寫小說了,認為這下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她成了。但不是所有會寫作的人,都可以成為韓寒

最終,她只能和普通的農村婦女一樣,務農、結婚、生子、生子、生子。

很多人都模仿韓寒棄考的行為,卻很少有人去模仿韓寒閱讀大量書籍。因為模仿放棄是最容易做到的,而學習卻是痛苦的。

其次人與人之間還有家庭的差距,高考從來不是富人的轉折點,要知道韓寒的父親本身就是知名作家,本身家境優渥,此外還有一堆出版社的資源。這是大部分家庭都不能超越的。

你看到了韓寒棄考,卻沒有去看韓寒的父親是誰,你站在一樓看到五樓的人正在做什麼,你也去模仿。你只看到了一到四樓的人都在仰望他,卻不知道他什麼都不做就已經是站在5樓了。

象牙塔的詛咒

小時候我們總是嫌棄父母,你管我太多了,你管我太嚴了,可長大後卻又責怪父母,為什麼不再逼我一下,要不然我就能堅持學下去了,為什麼不再嚴格一點,否則我今天的生活就不會這麼糟糕。

你看人生就是這麼的不公平,小時候我們偷過的懶,長大後卻要用十年甚至是幾十年去還債。

然而年少時的我們,又怎麼體會到真實世界的殘酷呢?

因為沒有體會,所以才做了最不應該做的事。

或許父母也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不讓孩子從小去體驗真實的世界呢?為什麼要把孩子保護在象牙塔裡呢?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是你自己不要學的,怎麼大了反倒怪我,我當時只不過是尊重你的意見而已。

當人在不餓的時候,你問孩子要不要吃東西,孩子當然都不要。同樣的沒有經歷過真實世界的孩子,都不要學習,因為都不懂得學習才是少吃苦的最好辦法。

愛學習的孩子往往有著「成熟」的心,孩子要了,這也說明他體會到了真實世界的殘酷。

另一方面,你讓一個認知體系和你相差甚遠的孩子做選擇,這本身就不是那么正確的一件事。

你希望保護好孩子童年的純真,於是把他困在了象牙塔,他看不到外面的真實世界,以外象牙塔就是真實的世界,然而終有一天,當他走進社會後,他的痛苦就開始了。

用十幾年的快樂來換取60年的痛苦,這筆買賣怎麼算都不划算。

相關焦點

  • 人生常常是童年經歷的翻版
    曾有心理學家調查了幾十年,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一個人成年後他所經歷的生活,常常都是自己童年生活的翻版。
  • 《人生海海》創作揭秘:父親、童年和家鄉竟是麥家難以言喻的痛苦
    作為一個成年人,麥家對他的童年有著深刻的印象。他始終保持沉默,緊張和認真,並且缺乏放鬆自己的能力。即使他已經成為該行業的知名作家,他也無法改變這一點。童年和家鄉是麥家難以言喻的痛苦。多年後,時間讓父子之間的關係破冰。人生的洗禮和親切的天性使麥家重返家園。
  • 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
    我從來不認為痛苦是一件壞事情,無論是心理痛苦,還是身體痛苦! 反而痛苦經歷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痛苦經歷往往成就一個人!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美麗的彩虹?沒有痛苦的蟬蛻,哪來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 沒有經歷極度的饑渴,康熙大帝怎麼能品嘗到農家窩窩頭的香甜?
  • 心理健康:童年經歷與人生
    人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而且,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童年時期。童年是人性格、態度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階段形成的性格和態度會儲存在潛意識裡,直至整個人生都會受影響。因為人的行為是受潛意識所支配,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道理也在此。
  • 懷孕,我經歷了天翻地覆的痛苦,拒絕了親人的請求打胎,我選擇了繼續...
    果不其然,在我懷孕六周的時候,我經歷了一次狂吐。那時候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都說,正常,正常,正常。儘管我只吐了三天,就被老公送去醫院。但是我卻感覺那狂吐三天卻猶如三個月三年一樣的漫長。這三天,沒經歷過強烈孕吐的人可能會覺得哦,不過就是吐了三天而已。 那三天,沒人知道我多痛苦,我已經無力再去梳頭打扮自己,我已經吃不下任何東西,看著老公端來曾經我最愛吃的蘿蔔丸子,我卻再也沒胃口了。
  •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人們在兒童時期的情境有多種解釋方法,童年的不快樂很可能被賦予相反的意義。比如,有的孩子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他就會盡其所能讓自己找到一個擺脫困境的方法。由此,他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不要讓我的孩子再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而有的孩子則會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為什麼總讓別人享受美好的東西?既然上天對我這樣殘忍,我還有必要對別人給予慈愛嗎?」
  • 8歲女孩每周橫跨700公裡學琴:孩子,我為什麼逼你一把?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孩子該學習的年齡,適當「逼」一把,陪他們一起堅持下去。因為兒時所經歷的辛苦與痛苦,終究會在日後變成可以閃耀未來的一道光。逼迫孩子學習,從短期來看,可能包含著痛苦。但高強度的練琴經歷,不僅沒讓吉娜對父母產生怨恨,反而十分感激當年他們對自己的「逼迫」。
  • 我多次懷孕的痛苦經歷
    我多次懷孕的痛苦經歷人生如此關鍵的時候,他竟然拋下我,讓我獨自面對。我快30歲了,這是我的第三個寶寶,如果失去了,很可能以後做不了母親。即使是不要,我也沒有錢去做手術。我走投無路,如同被逼到懸崖,馬上就要掉下去。    剛開始認識雲羅的時候,我以為他能給我溫暖。我從鄉下的家裡出來,是帶著滿滿的自信和清高的,曾經在南京找過一份不錯的工作,因為任性,一兩句話與上司不合,我調頭就走。
  • 莫怪人生太波折,不經歷破繭的痛苦,你如何一舞成蝶?!
    風雨坎坷中走過的人,會覺得這個世界很艱辛;順風順水一路風調雨順走過來的人,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平常。心智頑強堅韌的人,會坦然接受所有的雨雪風霜;承受能力有局限的人,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太壓抑。經歷不同,感受不同,看法自然不同。
  • 【人格心理學】童年經歷對你的人生有影響嗎?
    在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經常強調一個詞,叫做童年早期經驗。就是在人很小的時候的經歷。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童年的時候的一些經歷,雖然你可能記得不清甚至忘記了,但是它們仍然在你的潛意識裡發揮作用,影響甚至決定你的一生
  • 作文範文7篇:一次痛苦的經歷210223
    正是因為有痛苦,所以成功才那麼美麗動人,因為有災患,所以歡樂才那麼令人喜悅;因為有飢餓,所有佳餚才讓人覺得那麼甜美。正是因為有痛苦的存在,才能激發我們人生的力量,使我們的意志更加堅強。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才能渠成。和飛蛾一樣,人成長必須經歷痛苦掙扎,直到雙翅強壯後,才可以振翅高飛。  人生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悅,更得不到成就感。沒有滄桑,我們不會有同情心。
  • 從自身經歷看,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的?
    孩子的童年過得怎樣,或被父母或身邊的人怎麼對待,可能會決定一生的命運。他的童年學習成績比較好,經常是被肯定的,媽媽強勢,爸爸在他成長過程中沒起什麼作用,家裡事情基本媽媽做主。小時候有被打和被罵的經歷。他告訴我,他的媽媽買了一個重要的玉還是什麼東西給他,然後他弄丟了,結果,媽媽發了好大的火。
  • 阿德勒: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還有一種人則會想:「因為我的童年很不幸,所以我現在做什麼都應該被原諒。」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會發現,每個人對於人生的理解,都會在他們的行為上有所體現。只要他們不從思想上轉變觀念,他們的行為自然也不會改變。在這裡,個體心理學摒棄了決定論:每個人的經歷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
  • 了解了名人的家庭教育,我決定逼孩子一次!
    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盼著孩子有一技之長,在將來有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自由快樂,看到他們因為學習而痛苦,也會心軟。但是,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還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是給予孩子快樂,還是對他嚴格要求?
  • 「越沒文化的人越喜歡逼孩子」董卿: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文|育兒喇叭花(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經歷過「獨生子女時代」和「二胎時代」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會選擇「精英教育法」,因為現在的人素質越來越高、孩子也越來越少,所以家長們傾向於給孩子優質的教育,讓他們成為優秀的大人。
  • 人生的痛苦
    醫院一系列複雜的流程,到底先去幾樓再去幾樓,先看什麼再看什麼,沒怎麼來過醫院的人,很容易被弄的暈頭轉向。躺到手術臺後,我因為第一次動手術心裡還是非常緊張,醫生一直在安慰我說,就當睡了個覺,起床後就好了。公立醫院的醫生的服務態度都很好,說話雖溫聲細語的,但給人一種力量。
  • 鹽光分享丨努力學習是孩子的責任,「逼」他努力是家長的責任
    誰上學時沒挨過老師的批評?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所以在艱苦的學習過程中,會把不快樂的感受放大。人生就像坐過山車,起起落落是常事。不是每次考試你都能一馬當先,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好大學,也不是每次努力都會標註上輝煌。但是,如果你該做的都做了,該流的汗都流了,那就不要糾結於一張試卷,一個分數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人生最痛苦的是什麼?讀完安意如的語錄,很多人都沉默了!
    人生最痛苦的是什麼?如果這樣的話拿來問現代人,只要是沒有讀安意如語錄的人,估計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是沒有錢。為何很多人會如此說,因為在我們這個年代,沒有錢的日子,真的會令人感到很痛苦,很難熬。一個男人,不缺胳膊少腿,很健康,卻無能力結婚,這對於很多男人而言,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特別是到了三四十歲,朋友都結婚了,自己卻還單身,跟父母住在一起,心裡的痛苦,是不用說的。還有人認為人生最痛苦的事是親人的去世,這也是很多人忍受不了的,特別是還年輕,去世了。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具有更深刻的哲學基礎,他從「我欲故我在」這一「秘密入口」開 始哲學思考,認為自己揭開了遮蔽世界本質的「摩耶之幕」。唯意志論定義的人生本 質,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追求就意味著痛苦,所以人生是毫無存在價值 的一場悲劇!
  • 我這輩子的經歷都太過純粹,沒辦法經歷《大哥》中坎坷的童年!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裡面每個人的經歷差不多都要對上了。在這部《大哥》裡找到了共鳴,《大哥》是Priest眾多小說作品中有口皆碑,備受期待出版的小說。晉江文學城著名作者酥油餅傾情作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