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轉折點或許只有這麼一兩次,一次高考、一次工作。轉折點不一定都是往好的方向走,也可能往更壞的方向走。
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也沒有最壞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高考制度也是如此。很多學生對高考制度充滿了憤恨甚至是不屑,想通過高考來抨擊一番,雖然抨擊的目的達到了,但是後果也是要承擔的。
徐小南(化名),19歲高考想考0分未遂
07年高考,徐小南當時一心想要考個零分來吸引關注,他堅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需要用苦行僧一般的努力去宣傳。
但是考零分可能要比考一本還要難,計劃了兩年的徐小南最終拿到了一百多分。這下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當時有點惱火,明明違規了,他們卻不給我打零分。心中十分失落,我接下來該咋辦呢?!沒有零分,我咋去報社爆料呢!這打亂了我的計劃。」
一個人要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總是滿打滿算,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不如人意的。
這樣的不如意有時還會牽連整個家族的命運!
徐小南的父親自那開始每天三四點就起床熬糖水製作芝麻糖,然後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去城裡叫賣,有時候還會被城管追趕。
母親則在大冬天,雙手浸泡在冰冷的水裡清理牛腸中的髒汙,半天都不敢休息一會兒。
為了能讓孩子一路讀上高中,夫妻二人還借了不少外債,本想著兒子考上大學有出息了,這一切就都不會白費,然而兒子的行為,卻加劇了一家人的痛苦。
對於有錢的家庭來說,考不上可以找機構繼續復讀,但是徐小南一家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快支撐不下去了。
從那之後,徐小南拿著高中文憑輾轉在各類工廠。這10年來,他做過流水線工人,送過快遞,生活總是沒有如自己的意。曾經那個憤世嫉俗的少年,也有了不一樣的心思。
「如果有人逼我學習,我一定不會這樣做。」
真的嗎?我們不得而知。
徐小南說自小父母就很少管他,他的童年幾乎是自由的、快樂的,因為是家中獨子,父母儘可能省吃儉用,力所能及把一切最好的給他。
正是因為再窮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導致了他肆意的性格,想幹嘛就幹嘛,不計後果的做事情。
然而人終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這些年小南在大城市打拼的生活,讓他吃盡了苦頭。睡群租房的上下鋪,每晚都要忍受喊聲震天的呼嚕聲,有時為了省錢連著幾個月都只能吃包子。
而這樣的生活,或許是沒有盡頭的。
對於富人來講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手段,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高考或許就決定了你將來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大城市的群租房的上下鋪,還是合租房的小單間,又或者是整租一居室。
多多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孩,家裡為供他們姐弟三個讀書,欠了2萬元外債。原本媽媽對多多考大學充滿希望,甚至準備好了貸款送她上大學。
因為多多在學校的成績一直都是姐弟三個中最好的,同時在班級裡也算是成績名列前茅的,照道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多多有一項愛好,那就是寫小說。曾經有一篇小說還被一家報社刊發了一小段。這樣的小成就,讓她頓時忘記了自己的大方向了。
我們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誘惑,常常因為誘惑而把自己的一生搞得亂七八糟。因為人往往都是感性的,遇到了一點小誘惑,就會把大方向給忘記了,當然最終也就到達不了彼岸。
當時作品刊登後,同學們都誇讚她的才華,父母老師卻很著急,害怕多多「不務正業」,多次告誡多多要專心備考,考上大學後可以繼續寫小說。
由於多多從小就是家中希望,父母很少對他嚴厲,而這次因為小說的事情父母開始著急了,每天開始嚴格要求多多的學習,必須精力都花在學習上。
從小沒有被家長逼迫過的孩子,一下子受到了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必然是會出現非常逆反的心理。
當時的多多認為老師和父母是她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於是她逐漸開始憤恨高考,認為高考擋了自己的道路,在高考的試卷上,她寫滿了自己對高考的不滿。
不久分數出來後,她得意洋洋地開始寫小說了,認為這下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她成了。但不是所有會寫作的人,都可以成為韓寒。
最終,她只能和普通的農村婦女一樣,務農、結婚、生子、生子、生子。
很多人都模仿韓寒棄考的行為,卻很少有人去模仿韓寒閱讀大量書籍。因為模仿放棄是最容易做到的,而學習卻是痛苦的。
其次人與人之間還有家庭的差距,高考從來不是富人的轉折點,要知道韓寒的父親本身就是知名作家,本身家境優渥,此外還有一堆出版社的資源。這是大部分家庭都不能超越的。
你看到了韓寒棄考,卻沒有去看韓寒的父親是誰,你站在一樓看到五樓的人正在做什麼,你也去模仿。你只看到了一到四樓的人都在仰望他,卻不知道他什麼都不做就已經是站在5樓了。
小時候我們總是嫌棄父母,你管我太多了,你管我太嚴了,可長大後卻又責怪父母,為什麼不再逼我一下,要不然我就能堅持學下去了,為什麼不再嚴格一點,否則我今天的生活就不會這麼糟糕。
你看人生就是這麼的不公平,小時候我們偷過的懶,長大後卻要用十年甚至是幾十年去還債。
然而年少時的我們,又怎麼體會到真實世界的殘酷呢?
因為沒有體會,所以才做了最不應該做的事。
或許父母也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不讓孩子從小去體驗真實的世界呢?為什麼要把孩子保護在象牙塔裡呢?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是你自己不要學的,怎麼大了反倒怪我,我當時只不過是尊重你的意見而已。
當人在不餓的時候,你問孩子要不要吃東西,孩子當然都不要。同樣的沒有經歷過真實世界的孩子,都不要學習,因為都不懂得學習才是少吃苦的最好辦法。
愛學習的孩子往往有著「成熟」的心,孩子要了,這也說明他體會到了真實世界的殘酷。
另一方面,你讓一個認知體系和你相差甚遠的孩子做選擇,這本身就不是那么正確的一件事。
你希望保護好孩子童年的純真,於是把他困在了象牙塔,他看不到外面的真實世界,以外象牙塔就是真實的世界,然而終有一天,當他走進社會後,他的痛苦就開始了。
用十幾年的快樂來換取60年的痛苦,這筆買賣怎麼算都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