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全面推出新生研討課 推進研究型教學

2020-12-2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全面推出新生研討課 推進研究型教學

光明日報 2004-6-2 顧淑霞 豐捷

   編者按 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前眾多高校建設研究型大學進程中的重要內容。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的,一定要把這個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出來。」

   框框如何打破?對傳統教學模式、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的改革勢在必行。2003—2004學年,一種承載著研究型教學理念的嶄新課程形式——新生研討課在清華大學開始試點。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而探索教育功能從知識教育向認知教育轉變,教育教學組織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轉變,教學方式從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方式向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型教學方式轉變,課堂上一系列巨大的變化意義深遠。

   嶗山道士穿牆的咒語是真的嗎?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穿越長城是怎麼回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畫面面前,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與15名大一新生一同探究量子物理世界的奧秘,為這些神奇的現象尋找科學的解答——這就是由顧秉林院士主持的清華大學新生研討課《走進量子世界》上的一個場景。

   2003年11月,清華大學全面推出了一種新課型——新生研討課,兩個學期,70門課程,不僅學科門類齊全,而且都是由學術造詣頗深的知名教授開設,大一新生可以不限專業根據自己的愛好任選一門。與名師面對面,這些初涉學術殿堂的後來者從此享受了一項令學長們羨慕不已的「優待」。

   讓名師帶領學生走入研究之門

   新生研討課是清華大學組織知名教授專門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程。主要教學方式是學生以小組方式與開課教授就某一專題共同開展研究,在教授指導下開展小組討論,進行口頭辯論和寫作訓練。在國外,新生研討課已有多年的歷史,而在我國卻是一件新生事物。作為推進研究型教學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清華經過多方調研、論證,在全國高校中首次開設31門新生研討課。。

   讓學生儘快融入研究型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讓名師帶領新生走入大學之門、研究之門。與其他類型課程不同,新生研討課給開課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權」,沒有固定教材,開課專題可以涉及任何學科領域,由教師依據新生的特點自行確定,同時學校鼓勵交叉學科選題。在選課人數上,每門新生研討課原則上不超過15人。新生研討課鼓勵教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除了教授與學生之間交流、小組討論、口頭及寫作訓練方式之外,開課教授還可安排實驗、參觀、調查、實踐等教學活動。同時,新生研討課不進行期末考試,教授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對選課學生以書面形式作出「優秀、通過、不通過」的考核評價。而開課教授上課期間每周則必須保證與學生見面的時間,指導學生開展研究。

   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翻開《清華大學新生研討課手冊》,開課教師無疑成為最奪人眼球的亮點。首批開設31門新生研討課的32位教師全部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導師。在強大的師資隊伍中,有受人尊敬的院士,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顧秉林校長更是親自掛帥。

   在孫家廣院士的記憶中,有一件事對他的觸動特別大 前幾年印度一所大學的教授帶領兩名本科生發明了一種新的算法,在國際上引起很大轟動。這讓他一直在思索 清華擁有如此優秀的本科生,為什麼沒有做到 我們的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他引用楊振寧先生說過的一句話 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的,一定要把這個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出來。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就是把學生從課堂上解放出來。「中國的學生特別缺乏創新精神,哪怕在課堂上舉手提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都不能做。這就特別需要像新生研討課這樣的環節營造一種氛圍 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

   與名師一同研討,親身感受他們為人為學的魅力風範,短短幾個月,新生研討課帶給學生的許多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些也許讓他們受益終生。學生們說,教授的人格魅力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他們親切、謙遜,不僅使我們增強了自信心,而且對學習和學習者有了新的認識 知識都是人研究出來的、而且是無限的,對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我們不僅是一個被動學習的角色,也可以提出質疑;新生研討課讓我們發現,學科前沿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體驗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起在某一方面的興趣,學會了從多角度分析、評判的思維方式,提高了認識判斷能力——新生研討課給予新生的是全方位的。

   師生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

   上好15人的新生研討課,對這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確立研討題目,讓這些剛入大學校門且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著實讓他們費了一番腦筋。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要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外語系副主任劉世生教授形象地比喻說 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餵魚者與魚」的關係,而在新生研討課中,老師與學生是「魚與魚」的關係,大家都是同一個池塘裡的魚,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共同前進。用十周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半個青銅器專家,是彭林教授開設《青銅器研究初階》新生研討課的目標之一。如果各種類型的青銅器擺在你面前,你如何進行研究 學生們按照彭教授的研討題目主動查閱各種文獻資料,暢談自己的想法。彭林還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結合實物鑑賞青銅器。結合不同時代青銅器的不同類型,彭林又組織學生採訪冶金學等科技專家,了解不同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狀況。

   對學生而言,教學方式的改變要求他們必須改變學習觀念,孫家廣院士設計的新生研討課要讓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練中闖、練中創」。他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除第一堂課由他主講外,其餘課程由各個小組輪流主講,而他只是擔當「教練」的角色,對每個問題提供一個思路供大家參考,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同學們的熱情很高。在網上、圖書館查閱大量的資料。如果我們每堂課都這麼上,學生的創造性一定能發揮出來。」

   變化就這樣悄悄地顯現在新生中間。教務處處長胡和平教授指出,在新生研討課的進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主動思考問題,參與師生辯論甚至主動講解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法,培養起主動學習的能力。而這對於學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甚至未來的工作都是受益無窮的。

相關焦點

  • 清華開辦新生研討課
    ……隨著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畫面,顧秉林院士與15名大一新生一同探討量子物理世界,為這些神奇的故事和現象尋找科學的答案和解釋。  這是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主持的新生研討課《走進量子世界》的一個場景。前不久,清華大學全面推出了一種新的課型———新生研討課。
  • 學生老師平等交流 研討課清華新生對院士說不
    這種變化起源於2003年秋季新設立的一門被稱之為「新生研討課」的課程。   所謂新生研討課,是由清華大學知名教授專門為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學生們以小組方式與開課教授就某一專題共同開展研究,在教授指導下開展小組討論,進行口頭辯論和寫作訓練。在國外,新生研討課有多年歷史,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已有20多年開設此類課程的經驗。
  • 浙大新生研討課深受學生歡迎
    這種新型的授課形式受到了浙大新生們的歡迎,記者在浙大選課中心了解到,今年冬學期即將開設的新生研討課部分課程的選課人數達一百餘人,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達到了312人。        新生研討課是由知名教授專門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程。主要教學方式是,學生在開課教授指導下就某一專題開展小組討論,進行口頭辯論或寫作訓練。
  • 中國人民大學首聘本科新生導師 面向全校新生開設研討課
    10月2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聘任儀式,首屆179名本科新生導師受頒聘書。他們將在本學期開設的新生研討課中擔任主講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增進專業認識,培養學術興趣。校黨委書記程天權、校長陳雨露、黨委副書記馬俊傑、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副校長楊慧林出席儀式為全體導師頒發聘書,並就啟動本科新生導師制和新生研討課作了部署和說明。
  • 清華大學迎來3800餘名本科新生,將推進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
    9月7日至8日,清華大學正式迎來3800餘名「零字班」本科新生。據統計,2020年,來自全國28個省份268所中學的317名農村學子獲得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降分錄取優惠認定,最終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華大學,認定人數及錄取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 清華大學新學期全方位推進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趙旭)日前,清華大學正式迎來3800餘名本科新生。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今年秋季學期,該校全方位推進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據了解,2020年,清華大學共錄取內地學生3500餘人,港澳臺學生60餘人。
  • 清華大學秋季學期教學工作協調會舉行
    8月13日上午,清華大學秋季學期教學工作協調會在工字廳東廳舉行,會議就秋季學期教學安排及準備情況、教學改革舉措、書院建設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校長邱勇主持會議,副校長楊斌、彭剛出席會議。邱勇表示,秋季學期的教學工作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開展,要充分認識到新學期教學工作的各種特殊性。疫情發生以來,清華大學堅持按照教學日曆如期開課,秋季學期還將按照教學日曆做好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組織工作。
  • 你想知道的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課,都在這裡!(內附直播福利)
    ●1解答「寫作與溝通」課是什麼?「寫作與溝通」課程,清華大學自2018開始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從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該課程作為必修課將全面覆蓋大一新生,並力爭面向全體同學提供相關課程和諮詢幫助。化93劉文軒同學的體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寫作課的培養理念。在一年多的探索與實驗過程中,「以寫作中心專職教師為主、院系合作教師為輔,按照統一課程要求展開的寫作與溝通系列研討課程」的教學方式日漸成熟。
  • 研究型教學的實質與探索
    摘 要:以高等教育階段學科教學為背景,從教學的理念、模式和策略三個方面對研究型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對冶金學科主幹課程的課堂教學研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深入開展並實施研究型教學,探索出主線式講授、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研討以及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等一系列研究型教學模式,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 共育英才丨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2020年「大中銜接」研討與教學活動在我校舉行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講話精神,深入落實《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切實推進數學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10月24日至25日,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在我校隆重舉辦2020「大中銜接」研討與教學活動。來自全國近90所知名中學領隊、教練、選手4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堅持科教融合全力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
    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高質量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為重點,以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增強辦學實力為目標的建設路徑,堅持科教融合、內涵發展,大力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提升校園治理效能,全力構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堅實框架和推進內涵建設。
  • 引領示範 市教研員作「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研討課
    盧臻老師執教「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示範研討課——《竹影》交流研討 達成共識  在鄭州市教研員盧臻老師的引領下,中原區80中全面推進「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已順利走過破冰之旅,由目標敘寫到教學設計到課堂實踐,不僅澄清了「教-學-評一體化教學
  • 全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區域推進現場會暨「立學課堂」專題研討...
    全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區域推進現場會暨「立學課堂」專題研討活動在我市舉行 來源: 南通市教育局 發布時間:2020-11-23 字體:[ 大 中 小 ] 11月20日—21日
  • 26節觀摩課,9大學科智慧研討——蚌埠市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研討...
    10月19日,蚌埠市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研討會暨蚌埠二中智慧學科展示周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為期一周,覆蓋高中年級九大學科,三大課型(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全面展現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型教學與教研模式。2019年年底,蚌埠市啟動智慧學校建設項目,通過「智慧學校達標」與「因材施教提升」兩大工程推進基礎教育領域深度改革。
  • 深入推進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 全面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高度
    深入推進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 全面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高度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姚 強 以「學術理想與學術道德」為研究生新生第一課,通過入學階段教育,因勢利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學校領導主講「研究生第一課」,鼓勵研究生新生勇於肩負使命、樹立遠大理想;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引導研究生培養科學精神。引導博士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激勵博士生承擔科技創新重任的社會責任感。落實培養環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 清華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迎來第一堂體育課
    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9月12日上午9點30分,清華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迎來第一堂體育課。200餘名大一新生代表線下齊聚清華大學西體育館,3000餘名同學通過「荷塘雨課堂」在線同步收看,聆聽清華人的體育故事,了解清華體育傳統和體育要求,體會「無體育,不清華」的體育氛圍。體育部全體教師參加本次活動,大一組教師在現場就坐。
  • 東華大學開講新生第一堂思政課—新聞—科學網
  • 清華大學全面推進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審核」制 開始報名
    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 為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質量,清華大學在於2011年起開始試點在「申請—審核」制基礎上,今年全面推進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並於9月1日起開始報名。這是繼8月18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為本科新生送出《瓦爾登湖》新書勉勵新生「在寧靜中篤學,在砥礪中前行」後,清華大學為博士生推出的新制度「禮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範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
  •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案例 | 清華大學&學堂在線: 新型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的開發與應用
    2016年7月26日的《光明日報》教育周刊載文《教學信息化必須面向教改實際》,其中將高校教學信息化分為了三個階段:一是「網際網路+網絡課程+平臺」階段,主要是滿足高校開展網絡遠程教育和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需要;二是「網際網路+網絡視頻教學+師生互動」階段,主要是著眼於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以及網絡學習的需要;並專門指出,「前不久清華大學宣布推出的智能教學工具——雨課堂,將PPT、MOOC、手機微信融為一體
  • 湖南大學探路「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
    這是李玉平印象深刻的一次小班研討課。從事教學督導與教學管理工作多年,李玉平非常關注「小班研討課」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聽課與探討。在他看來,小班研討課上,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該校生物學院郭新紅教授早在2005年就開始探索互動教學。她嘗試採用「辯論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正反雙方,就課堂要點進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