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04-6-2 顧淑霞 豐捷
編者按 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前眾多高校建設研究型大學進程中的重要內容。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的,一定要把這個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出來。」
框框如何打破?對傳統教學模式、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的改革勢在必行。2003—2004學年,一種承載著研究型教學理念的嶄新課程形式——新生研討課在清華大學開始試點。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而探索教育功能從知識教育向認知教育轉變,教育教學組織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轉變,教學方式從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方式向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型教學方式轉變,課堂上一系列巨大的變化意義深遠。
嶗山道士穿牆的咒語是真的嗎?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穿越長城是怎麼回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畫面面前,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與15名大一新生一同探究量子物理世界的奧秘,為這些神奇的現象尋找科學的解答——這就是由顧秉林院士主持的清華大學新生研討課《走進量子世界》上的一個場景。
2003年11月,清華大學全面推出了一種新課型——新生研討課,兩個學期,70門課程,不僅學科門類齊全,而且都是由學術造詣頗深的知名教授開設,大一新生可以不限專業根據自己的愛好任選一門。與名師面對面,這些初涉學術殿堂的後來者從此享受了一項令學長們羨慕不已的「優待」。
讓名師帶領學生走入研究之門
新生研討課是清華大學組織知名教授專門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程。主要教學方式是學生以小組方式與開課教授就某一專題共同開展研究,在教授指導下開展小組討論,進行口頭辯論和寫作訓練。在國外,新生研討課已有多年的歷史,而在我國卻是一件新生事物。作為推進研究型教學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清華經過多方調研、論證,在全國高校中首次開設31門新生研討課。。
讓學生儘快融入研究型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讓名師帶領新生走入大學之門、研究之門。與其他類型課程不同,新生研討課給開課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權」,沒有固定教材,開課專題可以涉及任何學科領域,由教師依據新生的特點自行確定,同時學校鼓勵交叉學科選題。在選課人數上,每門新生研討課原則上不超過15人。新生研討課鼓勵教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除了教授與學生之間交流、小組討論、口頭及寫作訓練方式之外,開課教授還可安排實驗、參觀、調查、實踐等教學活動。同時,新生研討課不進行期末考試,教授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對選課學生以書面形式作出「優秀、通過、不通過」的考核評價。而開課教授上課期間每周則必須保證與學生見面的時間,指導學生開展研究。
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翻開《清華大學新生研討課手冊》,開課教師無疑成為最奪人眼球的亮點。首批開設31門新生研討課的32位教師全部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導師。在強大的師資隊伍中,有受人尊敬的院士,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顧秉林校長更是親自掛帥。
在孫家廣院士的記憶中,有一件事對他的觸動特別大 前幾年印度一所大學的教授帶領兩名本科生發明了一種新的算法,在國際上引起很大轟動。這讓他一直在思索 清華擁有如此優秀的本科生,為什麼沒有做到 我們的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他引用楊振寧先生說過的一句話 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的,一定要把這個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出來。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就是把學生從課堂上解放出來。「中國的學生特別缺乏創新精神,哪怕在課堂上舉手提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都不能做。這就特別需要像新生研討課這樣的環節營造一種氛圍 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
與名師一同研討,親身感受他們為人為學的魅力風範,短短幾個月,新生研討課帶給學生的許多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些也許讓他們受益終生。學生們說,教授的人格魅力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他們親切、謙遜,不僅使我們增強了自信心,而且對學習和學習者有了新的認識 知識都是人研究出來的、而且是無限的,對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我們不僅是一個被動學習的角色,也可以提出質疑;新生研討課讓我們發現,學科前沿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體驗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起在某一方面的興趣,學會了從多角度分析、評判的思維方式,提高了認識判斷能力——新生研討課給予新生的是全方位的。
師生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
上好15人的新生研討課,對這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確立研討題目,讓這些剛入大學校門且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著實讓他們費了一番腦筋。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要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外語系副主任劉世生教授形象地比喻說 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餵魚者與魚」的關係,而在新生研討課中,老師與學生是「魚與魚」的關係,大家都是同一個池塘裡的魚,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共同前進。用十周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半個青銅器專家,是彭林教授開設《青銅器研究初階》新生研討課的目標之一。如果各種類型的青銅器擺在你面前,你如何進行研究 學生們按照彭教授的研討題目主動查閱各種文獻資料,暢談自己的想法。彭林還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結合實物鑑賞青銅器。結合不同時代青銅器的不同類型,彭林又組織學生採訪冶金學等科技專家,了解不同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的狀況。
對學生而言,教學方式的改變要求他們必須改變學習觀念,孫家廣院士設計的新生研討課要讓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練中闖、練中創」。他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除第一堂課由他主講外,其餘課程由各個小組輪流主講,而他只是擔當「教練」的角色,對每個問題提供一個思路供大家參考,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同學們的熱情很高。在網上、圖書館查閱大量的資料。如果我們每堂課都這麼上,學生的創造性一定能發揮出來。」
變化就這樣悄悄地顯現在新生中間。教務處處長胡和平教授指出,在新生研討課的進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主動思考問題,參與師生辯論甚至主動講解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法,培養起主動學習的能力。而這對於學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甚至未來的工作都是受益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