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看我市如何擦亮紅色名片

2020-12-24 吉安市人民政府

​  (記者曾詩敏)井岡山,這片紅色沃土,山有故事,水有傳奇。90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們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90多年後,我市廣大幹部群眾帶頭做井岡山精神的傳揚人、守護人、踐行者,結合新時代特色,做好本職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

  傳承

  「最近我在忙著進行紅色培訓特色課程研發,以革命文物為素材,通過講述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革命文化鮮活起來。」11月20日早晨,毛浩夫跟往常一樣,早早來到了「毛秉華工作室」,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毛秉華老人辭世後,其孫毛浩夫接續傳力,他深深地感受這支接力棒沉甸甸的分量,既有信任,更有新的期許。

  毛秉華,井岡山精神守望者。自1968年擔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後,他便開始研究井岡山鬥爭史、宣講井岡山精神。50年時間,他的足跡遍布湘贛兩省邊界各縣的農村,拜訪了全國各地32位老紅軍和紅軍後代,累計收集革命文物21件,作井岡山精神宣講報告近2萬場,聽眾達200多萬人次。

  毛浩夫,井岡山精神的傳承者。為了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井岡山故事,他開了講好「雙語」故事先河,他不僅做好各項翻譯工作,還積極探索文化上的交流與共鳴。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開發了線上課程,通過製作短視頻,在微信、抖音等平臺傳播,形式更接地氣,內容更加活潑。他不斷思考如何用年輕人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述好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這個年輕人正用他火熱的青春將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繼續傳承。

  山上,毛浩夫為了宣揚井岡山精神正刻苦鑽研。山下,新時代好少年餘梓洋堅定做紅軍傳人、井岡山精神的宣講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正不斷激勵著吉安廣大黨員幹部爭當井岡山精神傳承人。

  近年來,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明確提出「在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通過「講好故事、緊貼實際、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務求實效」五項方法和「深化學習、示範帶動、效果檢驗」三大行動,將弘揚井岡山精神的成效,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改進黨員幹部作風的實效。

  守護

  吉安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凝結著中國革命的光榮歷史,這些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作為井岡山精神誕生地的吉安,通過挖掘紅色資源,守護紅色陣地,著力推動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走前列,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挖掘紅色資源,創作文藝精品。前不久,又一部取材井岡山革命鬥爭史實的電視劇《井岡山兒女》在吉安開機。我市加大對紅色革命史料挖掘整理,在推出研究成果的同時,創作出一批膾炙人口的紅色文藝精品。現代京劇《碧血慈雲》唱響京華,好評如潮,並獲評江西省優秀文藝作品「五個一工程」。紅色文化讀本《井岡山革命故事》在當地耳熟能詳,紅色家書誦讀「六進」活動如火如荼,深入人心。

  守護紅色陣地。走進井岡山市柏露鄉,村史館、紅星廣場、紅色研學基地等特色地標讓人有移步換景之感。「柏露鄉以全域旅遊為戰略目標,傳承與踐行井岡山精神,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柏露鄉鄉長龍江輝向記者介紹道。柏露鄉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召開著名的柏露會議。如今,依然保存有會議舊址、康遠古橋、毛澤東同志故居等多處紅色文化舊址。為對紅色資源進行保護與利用,柏露鄉通過聚力建設「紅色四有村」,即「有景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有情可感」,營造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濃厚氛圍。

  吉安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全市有革命遺址973處,佔全省四分之一,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6處,全境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在這片充滿了紅色記憶的熱土上,廣大黨員幹部齊心協力守護著每一處紅色資源。

  創新

  初冬時節,扛著紅旗、挑著扁擔、穿著紅軍服的隊伍在井岡山的挑糧小道上仍然隨處可見,他們在體驗當年紅軍挑糧上山的艱辛與不易;在荊竹山景區,學員們背上乾糧袋,打綁腿、挎步槍,通過進行鐵紀教育、穿越峽谷等實地紅色拉練,培養紀律嚴明、團隊協作的精神;在江西幹部學院、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學員們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老紅軍後代講述著當年的故事……這種現場感受和體驗互動多元融合的紅色培訓模式在井岡山體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吉安充分利用井岡山深厚而獨特的紅色資源,積極探索紅色教育培訓新模式,推動紅色教育培訓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建設,首創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井岡模式」,成功創建江西省紅色教育培訓地方標準。全市紅色培訓班次、培訓學員數量近3年保持50%以上增長,居全國首位,成為全國紅色培訓領域的一面旗幟。去年,井岡山共接待紅色培訓學員43.57萬人次,培訓人次連續5年呈現階梯式增長。

  「紅色培訓以弘揚井岡山精神為主線,以革命傳統教育為基本內容,以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和能力為目標,創新推出『五個統一』管理法。」井岡山紅色培訓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道。統一政治引領、統一機構管理、統一教學內容、統一師資管理、統一標準標識這「五個統一」管理方法,讓井岡山紅色培訓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全面突顯。

  巍巍井岡,精神永存。通過開展系列紅色培訓,讓幹部群眾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湧動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已匯聚成吉安人逐夢小康、奮發前行的磅礴力量。

相關焦點

  • 「海歸」講解員毛浩夫: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
    今年29歲的毛浩夫是江西幹部學院的一名現場教學老師,毛浩夫的爺爺毛秉華是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毛秉華五十年如一日地宣講井岡山精神,被譽為「井岡山精神守望者」,1萬多場宣講會見證了他穿越半個世紀的堅守。  今年7月,毛秉華因病去世,這讓毛浩夫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他時常想起爺爺的叮嚀和囑託,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使命的傳承。
  • 我市首部紅色少兒電視劇《火種》開機
    8月20日,我市首部紅色少兒電視劇《火種》在盂縣路家村鎮張家堖村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開機儀式。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鐵梅出席活動,並宣布紅色少兒電視劇《火種》正式開機。
  • 紅色火種如何成功燎原,劉統新作《火種》打響新年第一槍
    《火種》書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短一瞬,在中國歷史上卻是一個翻天覆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是怎麼走向成熟政黨的?又是如何在風雨飄搖的上海起步,創建了新中國?著名黨史、軍史專家劉統的新作《火種》用無數細節為讀者解密紅色火種如何成功燎原,再現百年中國偉大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已經人所共知,關於共產黨早期組織和中共一大的著作已經出了許多,還能寫出什麼新意?《火種》的新書發布會上,劉統說道,在構思選題大綱時就認識到,共產黨的產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歷史時代發展的產物。要想寫清楚他的誕生,必須將其放到一個更大的歷史範圍去研究和探討。
  • 井岡山大學,名字夠響亮,實力如何呢?
    提起井岡山,我想大家立刻就會想起井岡山會師,想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想起它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可是提起「井岡山大學」,恐怕很多人對它不夠了解,只是感覺名字夠大氣,不知道實力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井岡山大學。
  • 流動的列車,永恆的井岡山精神
    2019央視春晚江西特別節目《老區人民幸福年》中,多次出現「井岡山號」列車的鏡頭,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據了解,2009年11月1日,「井岡山號」列車正式被命名(總共4趟車:Z133、Z134、Z68、Z67),列車從吉安火車站開出,隨著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列車得以由吉安站延伸到了井岡山火車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井岡山號」。 流動的列車,永恆的井岡山精神。每年春節期間,「井岡山號」列車都會舉辦一次「列車春晚」。
  • 「乳娘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抗日戰爭歲月裡,乳山的乳娘們放下自己嗷嗷待哺的親生兒女,去哺育革命戰士後代,延續和保護革命「火種」。1942年至 1952 年間,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膠東育兒所300 多名乳娘和保育員養育了1223名革命後代,在日軍「掃蕩」和多次遷徙過程中,膠東育兒所乳兒無一傷亡,讓革命的火種生生不息。
  • 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井岡山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世情、國情、黨情的不同,導致兩者在內容的側重點、具體的歷史任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兩者一脈相承,流淌著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紅色基因,成為前進的指路明燈。  1.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建黨是石破天驚、披荊斬棘的開拓創新。
  • 「萬裡紅道」紅色基因引領發展 三河壩火種照亮梅州老區振興路
    廣東紅色印記調研行——梅州·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一)「紅色資源」是廣東寶貴的歷史財富,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廣東紅色革命歷史跨度長、重要事件影響大,從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的英雄壯舉,到紅軍長徵在南粵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種;從中共三大在廣州的勝利召開
  • 「井岡山號」列車:把紅色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
    2月19日,在井岡山火車站候車室,車站工作人員在向旅客開展猜燈謎等活動,並講解元宵節的來源、習俗和有關典故,傳播傳統文化,讓旅客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廖國勝、李心柯 攝□鍾金平2019央視春晚江西特別節目《老區人民幸福年》中,多次出現「井岡山號」列車的鏡頭,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據了解,2009年11月1日,「井岡山號」列車正式被命名(總共4趟車:Z133、Z134、Z68、Z67)。
  • 紅米飯南瓜湯,體驗井岡山紅色生活
    正是憑藉這種由「紅米飯、南瓜湯」釀造的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氣勢,從勝利走向勝利。井岡山盛產紅米,過去,由於山區的稻穀加工條件差,基本上靠杵舂米,加上紅米稻的稻皮堅韌,加工出來的大米都較粗糙,食用時很難咽吞,所以被富人視為次等糧,只有貧苦農民食用。井岡山鬥爭時期紅軍吃的就是這種米。
  • 上井岡傳承火種守初心,下豫章接續奮鬥圖新志——學校井岡山拓展培訓活動紀實
    上井岡傳承火種守初心,下豫章接續奮鬥圖新志——南昌恆大豫章師院附屬學校井岡山拓展培訓活動紀實校長段求鈴首先引《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開篇,回顧歷史,緬懷烈士。號召大家學習烈士的奉獻精神,從中汲取無盡的精神財富和力量,繼續負重前行,紮根恆大豫章;接著提出終生學習的理念,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善於反思和總結,做到「海納百川」,然後為我所用;最後向大家明確要像當年紅軍長徵一樣,攻堅克難,自強不息。段校長的動員講話,熱情洋溢,振奮人心,為大家明確了本次活動的目的。
  • 綿延山水間的「紅色脈動」——井岡山大井村全力打造「紅色名村...
    放眼望去,青山環繞、古樹成林、清溪流轉;走近細瞧,革命舊址莊嚴肅穆,白牆瓦黛錯落有致,紅色元素耳目一新……行走在井岡山自然保護區大井林場大井村,濃鬱的紅色氣息撲面而來,美麗的鄉村畫卷盡收眼底。今年以來,大井村黨支部深入推進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立足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動「紅色名村」建設,努力做到「讓昨天光榮的今天更光榮,過去先進的現在更先進」,讓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厚植紅色底蘊,讓傳承更有溫度大井的一山一水,有道不盡的紅色記憶。
  • 井岡山至北京西Z133/134次直達列車開行十周年紀實
    聚「紅色」之魂,以「井岡精神」建車育人  2007年4月18日,伴隨著井岡山鐵路的開通,北京至吉安的K133/134次列車延伸至井岡山,由快車改為直達列車,車次變為Z133/134次。傳承井岡山紅色精神,成為這趟列車被賦予的新使命。紅色精神「建車育人」,成為車隊工作的首位重點。
  • 探訪「井岡山號列車」紅色文化:唱紅歌吃紅飯
    中新網井岡山6月14日電 題:探訪「井岡山號列車」的紅色文化:唱紅歌吃紅飯  作者 劉佔昆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在京九線上一輛往來於首都北京和革命聖地井岡山的列車上,不時傳出陣陣的紅色歌謠。
  • 劉濤春節打卡井岡山,紅色衣服胸前的英文字母搶鏡
    劉濤春節打卡井岡山,紅色衣服胸前的英文字母搶鏡文/小竹劉濤本身就是一個勵志的代表,小時候家中清貧,姐妹眾多,這種家庭環境之下鍛鍊了她堅毅果敢的性格,老天總是厚待敢於同命運抗爭的人,由於學習成績出眾,為了減輕家裡的生活負擔,這個來自江西的小姑娘在15歲的時候考入南京軍區集團軍文工團,從此她的生活發生轉折,今天劉濤發布了一組圖片滿滿的紅色氣息好像在回憶她的軍旅生活。
  • 徵文分享 | 井岡山筆記:解碼紅色基因 (李宜航稿)
    井岡山筆記:解碼紅色基因李宜航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第4期年輕幹部黨性教育專題研修班學員李宜航撰寫的《井岡山筆記解碼紅色基因》一書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在學習培訓中感人至深的歷史細節中尋找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
  • 看井岡山大學「爆款」思政課是怎樣「煉」成的?
    講紅色故事比賽如何打造既「有意義」又有「有意思」的思政課?如何將井岡山獨特的紅色資源融入到思政課當中?如何提高大學生參加思政課的獲得感?事實上,井岡山大學的思政課改革一直在路上,如何讓思政課上得「有滋有味、有稜有角、有虛有實」,也是該校思政課教師毛丹在思索的命題。
  • 如何擦亮「多彩邊城·長壽金平」名片?金平縣委書記這樣謀劃
    如何擦亮「多彩邊城·長壽金平」名片?金平縣委書記晉洪江在談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時如是說,謀劃編制好全縣「十四五」規劃,是金平縣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把金平建設成為雲南重要的康養棲息目的地、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沿邊開放的新支點、邊疆治理示範區,擦亮「多彩邊城·長壽金平」亮麗名片。我州「十四五」發展藍圖怎樣繪製?
  • 擦亮溫泉遊這張文旅名片
    「真溫泉」名單,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兩個字——實在。它並不是一個花裡胡哨的評選,也不是什麼推廣、營銷,它所做的就只是鑑別真偽這一件事。當然對消費者而言,這件事挺重要。「真溫泉」名單也可視作一份旅遊指南,一種貼心服務。按照名單挑選,總會多一份放心、安心。溫泉行業協會認證「真溫泉」,這不是什麼大事,也算不上什麼新聞。但為什麼還要關注、還要討論?
  • 尋覓祖國秀麗風光,來紅色故土,喝一碗井岡山的南瓜湯
    見過雄偉的群山,不知道紅色的故土是否會勾起大家的興致呢?小編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江西的井岡山。井岡山,一座充滿紅色歷史的名山,是中國紅軍曾經駐紮過的地方。小編認為這裡的每一間老屋、每一寸土地,都記載著當年的革命故事,令人讚嘆。現在就隨著小編的腳步一起踏入這塊紅色的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