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立科研機構是如何運行的

2020-12-11 海疆在線

導讀: 除此之外,德國另兩大著名國立科研機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和萊布尼茨聯合會,也都分工明確。這家科技中心是萊布尼茨聯合會的下屬獨立研究所之一,也是歐洲在低溫等離子體基礎研究以及技術應用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所。

原標題:德國國立科研機構是如何運行的

■本報記者 倪思潔

德國北部靠近波羅的海的地方,坐落著小城格賴夫斯瓦爾德,這是一座依校而建、頗具科研氣息的城市。

在這裡,除了1456年創建的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外,還有許多國際知名的德國國家實驗室:馬普所等離子體中心,專注於全球最大核聚變裝置仿星器WX-7的研製;德國聯邦動物健康研究所(又名弗裡德裡希·勒夫勒研究所),掌握著世界頂級4G生物安全實驗室並為國家決策提供建議;萊布尼茨低溫等離子體科技中心,致力於從事低溫等離子體基礎和應用研究。

分工明確

小城東南角。馬普所等離子體中心。

研究中心的門口,擺放著一個醒目而扭曲的圈。這個圈代表的,正是仿星器WX-7的線圈的形狀。仿星器WX-7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核聚變裝置。

等離子體中心的教授拉爾夫·克雷伯是位理論物理學家,他已經為WX-7的研發奮鬥了10年。

「這個研究中心由馬普所與亥姆霍茲聯合會共建。」 望著龐大的仿星器和錯綜複雜的腳手架,克雷伯對記者說,「之所以要共建,是因為建設中需要馬普所理論物理學家做基礎研究,同時也需要亥姆霍茲聯合會的工程技術支持。」

在德國,馬普所是基礎研究的重鎮。「馬普所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研究組織,主要關注基礎研究。該所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思·布朗克的名字命名,包含了83個科研機構和科學裝置。」克雷伯說。

而亥姆霍茨聯合會是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大腕」,也是德國最大的科學組織,員工人數超過38000名,每年獲得經費超過4億歐元,該聯合會致力於追求國家、社會的長期研究目標,擁有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等18個國家級的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德國另兩大著名國立科研機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和萊布尼茨聯合會,也都分工明確。

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專注應用研究,目前運行了66個機構和研究單元,是歐洲應用科學研究的最大機構。萊布尼茨聯合會注重成果轉化,該聯合會下設89家研究機構,議題廣泛,幾乎覆蓋從人類學與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各個領域,但所有的研究所都追求同一個目標,即同時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

兩種經費

小城西南邊。一座曾與世隔絕的小島。

1910年,在這座小島上,德國細菌學家弗裡德裡希·勒夫勒開始研究口蹄疫病毒,讓這裡成為世界上最早開展病毒研究的地方。

最初,顧慮到公共安全問題,小島僅靠一根索道連接大陸。如今,這裡成了德國聯邦動物健康研究所的總部,主要開展人畜共患疾病研究。由於安全設施級別提升,一條小型公路取代了索道。

早晨,和其他研究員一樣,研究所所長託馬斯·梅騰萊特通過這條公路進入園區。今年,已經是他任所長的第20個年頭。這麼長的任期裡,最讓梅騰萊特感到欣慰的是,機構的經費來源一直穩定。

研究所基礎經費直接來自國家。「當然,經濟情況的改變會改變國家對我們的財政支持,但我至今還從沒有遇到過不好的情況。」梅騰萊特說。

每年,整個研究機構獲得的保證性經費數額在6000萬至6500萬歐元。「這些保證性經費的一部分用於研究所日常運行,其餘的均分給各位終身職位的科研人員,作為科研項目的啟動資金。」梅騰萊特說。

除保證性經費之外,研究所還鼓勵科研人員申請競爭性經費,並將申請情況納入對科學家個人的考評中。與此同時,與德國很多科研機構一樣,德國聯邦動物健康研究所也不為博士生、博士後和非終身職位的科研人員提供保證性經費,因此,這部分科研人員必須申請第三方經費。

「第三方經費中的85%到90%來自聯邦部委的競爭性經費,只有10%左右的經費來自企業,主要用於幫企業做檢測。」梅騰萊特說。

謹慎評估

小城中心。萊布尼茨低溫等離子體科技中心。

這家科技中心是萊布尼茨聯合會的下屬獨立研究所之一,也是歐洲在低溫等離子體基礎研究以及技術應用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所。

榮格·埃爾貝克是科技中心等離子生物工程實驗室主任。目前,他的團隊一共有13名成員,主要研發能將等離子體技術用於食品安全領域的設備。

和科技中心的其他成員一樣,埃爾貝克及其團隊每年和每七年要經歷評審考核。「每年,機構裡的科研人員都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每七年,萊布尼茨聯合會還會對科技中心進行一次評價。」埃爾貝克說。

在萊布尼茨聯合會,設有名為「萊布尼茨評議會」的機構。該評議會每七年會對聯合會下屬研究所進行評估。評議會評估的重點,是聯合會下屬研究所七年裡的發展情況,及其未來規劃。除此之外,評議期間還會產生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會的成員會評估研究所的科研、諮詢、服務的質量,以及機構間合作、國際知名度、成果轉化、兩性平等之類的情況。

對於如何評價,萊布尼茨聯合會有一套嚴格的標準。根據2014年7月修訂的《萊布尼茨聯合會評議會評估程序基本準則》,審查委員會成員包括主席、專家、一名聯邦代表和一名國家政府代表,整個審查委員會委員數不能超過16人。

其中,主席由評議會評價委員會從該委員會提名一位主席和一位副主席,且須保證兩位主席分別是學科專家和非學科專家。主席再依據明文規定的標準任命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以確保不會存在利益衝突。

儘管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包括埃爾貝克在內的科研人員備感壓力,但是他還是嘗試著去理解。「只有做得足夠好,科技中心才能從聯合會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埃爾貝克說。

相關焦點

  • 他山之石:談談德國國立科研機構體系與國家實驗室
    德國的科研體系有三大板塊:高等院校,國立科研機構、企業科研機構。德國國立科研體系,主要由馬普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茲協會四大機構組成,它們各自有明確的分工和定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國立科研體系。
  • 德國科研機構助力區域創新合作
    目前,德國已有眾多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民間社會夥伴參與到形式多樣的區域合作中,例如大學聯盟、大學和非高校科研機構組成的研究聯盟,以及吸納企業和其他非學術主體的創新集群。科研機構和其他創新主體之間開展的區域合作以及區域合作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正受到歐盟各國的廣泛關注。德國政府也通過各種資助政策和鼓勵措施支持科研機構與其他創新主體結盟,更好地服務所在地區的發展。
  • 元英進率團訪問日本科研機構 調研WPI運行情況
    本站訊(通訊員 郭璟)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委託,4月2日至6日,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率團訪問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JAIST)、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等研究機構,深入調研日本世界頂級國際研究中心計劃(WPI)運行情況。科研院、變革性化學與未來技術研究院(分子+研究院)相關同志陪同訪問。
  • 美國的科研機構簡介
    在科技水平發達的美國,各學科方向的研究機構數量繁多,主要可包括四種類型:政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工業界和其他非營利機構。一、政府科研機構政府科研機構是美國科研活動的基礎力量。美國的政府科研機構大約有700多家,政府支持的科研機構隸屬於20多個不同的政府部門。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德國篇(一)德國的科研機構簡介
    德國是西方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與政治體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完整的科研體系,包括著名的四大科學聯合會,國家科學與工程院,及300多所高等學府,其中綜合大學114所(包括全科、理工、師範等),應用技術大學152所,
  • 德國科研機構的評價實踐與啟示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0) 摘要 介紹了馬普學會、弗朗霍夫學會、赫爾姆霍茲協會、萊布尼茨協會等德國科研機構採用同行評議方法評價研究所的實踐與經驗,探討了對我院開展研究所綜合質量評估的啟示。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周傳忠 近期,筆者參加了中科院人事局組織的赴德國科研管理高級培訓班,重點就德國部分科研機構(含大學,以下簡稱科研機構
  • 德國科研機構發起成立國際再生醫學聯盟
    自2006年以來,在德國聯邦教研部支持下,在柏林、萊比錫、羅斯託克分別建立了三個世界水平的再生醫學中心,進行再生醫學基礎研究、療效試驗研究以及安全性研究。         5月22日,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荷蘭的6所再生醫學領域世界著名綜合性再生醫學科研機構籤約成立「再生醫學聯盟」(Regenerative Medicine Coalition,RMC),共同推進細胞層面再生醫學治療手段的研發創新。
  • 日本科研機構如何釋放創造活力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觀察
    在此基礎上,2015年日本政府對「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進行了修訂,首批31家「國立研發法人」被正式批准設立,其目標是提升日本科研機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目前,日本又在積極探索「特定國立研發法人(超級法人)」制度的設立,以期打造具備世界最高研究水平的研發機構。
  • 【科學工大人】楊鵬飛:被德國最大科研機構相中的「小人物」
    精彩:青年應該是科研的中堅作為德國最大的科研團體,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以大科學研究為主,運行大型科研裝備,從事國家任務導向,有前瞻性並著眼於應用基礎研究,一直是中德科研合作的主力。聯合會每年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34億歐元,其中來自政府渠道的經費相當於德國另外三大科研團體: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萊布尼茲聯合會及弗勞恩霍夫協會三家的總和,聯合會下屬有18個國際著名的研究中心,員工總數達到3.6萬名。
  •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首個中國科研機構成立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3月26日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在臨港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 張亨偉 攝此次籤約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正式成立,該協會此前在中國只有辦事處。該項目中心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准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此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全球共有9個項目中心,其中亞洲3個(日本2個、韓國1個)。
  • 23所德國教育科研機構參加2013北京博士生交流會
    由23所德國教育、科研機構組成的高校代表團參加此次交流會。據悉,2013年,選擇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獎學金生數量達到了442名,繼續排在所有國家之首。截至目前,德國在傳統的博士招生模式外,已經開設了300多個專門的博士生培養項目,為國際留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此次籤約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完成籌建、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准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該項目中心由弗勞恩霍夫協會官方授權,法律定位為從屬於上海交通大學的成本中心。
  • 佛山機器人學院牽手德國科研機構 雙方合作啟動
    在「中國製造2025」深度握手「德國工業4.0」的大背景下,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作為佛山機器人學院的合作夥伴,將為佛山本地製造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調研和諮詢服務,以促進本地製造業的改造升級。引入頂尖科研機構昨日上午,在潭洲會展中心,佛山機器人學院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戰略合作項目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 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德國國立音樂學院
    德國一共有38所音樂學院和音樂學校,其中24所是國立音樂學院,9所教會音樂學院,以及5所綜合性大學裡的音樂學院,均被中國教育部認可
  • 【中國網】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科院蟬聯榜首 國際合作成績亮眼
    「截止目前,中國科學院與全球61個國家的174家機構籤署了院級協議,近4000位外國人才和1600餘名外國研究生獲得資助來中科院訪問、工作和學習。2019年在中科院開展實質性科研的外籍人才達到1600人。1月7日,自然指數發布了2019年度最新全球科研機構排名榜單,中科院蟬聯年度榜單全球首位,這也是中科院連續8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
  •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首次訪華 泛生子再獲國際權威科研機構認可
    近日,享譽全球的海德堡大學附屬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以下簡稱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專家代表團來華訪問。代表團此行參觀交流了中國多家頂級腫瘤醫療機構,作為其中唯一的企業,泛生子再一次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和讚譽。
  • 【德國國立音樂學院】招生簡章
    德國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莫妮卡莫登豪爾教授,畢業於德國國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和國立弗萊堡音樂學院,主修聲樂與音樂史學專業,隨後在奧地利和義大利繼續進修聲樂和Alexander教學法。期間曾獲得在柏林舉辦的德國聲樂比賽最高獎。
  • 華高萊斯: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下篇)
    其次,德國高等教育缺乏競爭機制,難以激發大學的活力。德國高等教育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則,因此德國大學之間通常只存在建校歷史或規模大小的差異,而不區分重點與非重點。再次,德國大學的經費預算與英美等頂尖高校相比,可謂相形見絀。即使與本國的校外科研機構相比,其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也遠遠落後,因而導致德國大學的科研陷入了困境。
  • 發揮國立研究所科研優勢
    為發揮國立研究所的科研優勢,把有潛力、有活力的實驗室高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進而探索出一條以研究所為創新源泉、企業為主體的所地合作自主創新體系,4月9日-10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高福帶隊、組織部分中青年科技骨幹赴浙江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