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上海人常吃的「蓋澆飯」是的的刮刮的上海製造,至今有160年的歷史了。上海的第一碗蓋澆飯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儂曉得伐?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上海首先出現諸多大小洋行。洋行從一開始就是沒有什麼「內部食堂」的。洋行大班怎麼解決午飯,目前無法考證。而那些因為英文好而率先在洋行混飯吃的華人,由於剛起步時阮囊羞澀,中午總想要怎麼簡單便宜地對付過去。 於是,一些聰明的店主就乾脆推出「蓋澆飯」,又省得一個一個去炒菜,又省得多洗碗,很快,「蓋澆飯」就風行上海灘。蓋澆飯」,「蓋澆飯」,就是把菜直接「澆」或「蓋」在飯上,故稱「蓋澆飯」。菜是「澆頭」(英文叫dressing)。 據記載,最早賣「蓋澆飯」的是在洋行林立的大馬路(今南京東路)、山東路和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而中國老闆還是習慣叫「包飯作」燒好四菜一湯,用食擔挑來,在八仙桌上擺開,才願意用餐的。即便只是開一家小店鋪,但派頭還是要的。興致好的話,還要咪咪小老酒呢。 很多老法上海人一直認為,吃「蓋澆飯」是沒有派頭的。有家日式料理,原來中午沒啥生意,後來推出25元到30元的日式「蓋澆飯」,現在是賓客如雲,高峰時根本沒有座位。就連「連鎖店」最多的「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本來都沒有「蓋澆飯」的,現在也都有「蓋澆飯」。
雖然大飯店還沒有全部都墮落到賣「蓋澆飯」,但你細心一點,就會注意到,它們的菜單普遍增厚了。本來是粵菜的,後面增加了幾頁川菜;本來是川菜的,則增加了幾頁淮揚菜; 所有菜單裡,都有很辣的菜;都有便宜的家常小炒。 顧客貌似方便了,但飯店的特色正在消逝。 從餐館方面講,確實有些無可奈何。
做「蓋澆飯」,畢竟技術含量低下;而一個飯店,各幫菜都做,手藝也只會越來越不精,無論如何,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是無益的。本來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在成了「蓋澆飯」一花獨放了。
一花獨放不是春啊。
除了餐飲業,其它的行業好像也陷入了「同質化競爭」。每個電視臺好像也都在做著技術含量低下的「蓋澆飯」呢。「澆頭」也無非是電視劇、八卦、搞笑、訴苦等幾種,遠沒有盒飯店的「澆頭」來的更多,老百姓真作孽。 不但都成了「吃蓋澆飯嗰朋友」,而且還都成了「看蓋澆飯嗰朋友」了。文字來源:畸筆叟
您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看看新聞APP,進入「看懂上海頻道」查閱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