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有無數次的相遇和離別組成的,那麼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要說分離次數最多就是孩子和媽媽。從原本的骨肉相連到孩子長大,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最後變得慢慢的漸漸漸遠,這一生大約要和媽媽經歷7次分離,一次比一次的扎心,但是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
1脫離「小房子」,初來乍到
所謂母子連心,說的就是這個世界上孩子是唯一和媽媽分享過心跳的人,當孩子還是一個小胚胎的時候,是完全依靠著母體存活的,臍帶就是母體為胎兒傳送營養物質的介質。這個階段媽媽和胎兒相偎相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當預產期來臨,寶寶出生的時候就從媽媽的「小房子」裡脫離出來,寶寶迎來了和媽媽的第一次分別,從依附到生存,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這次分離是高興的,幸福的,因為當孩子出生的時候,身邊所有的人都在笑,只有孩子在哭。兒的生日娘的苦日,這也是媽媽一生中最疲憊最勇敢的一刻,感恩媽媽。
2寶寶會走路了
嬰兒時期,寶寶大多都是生活在媽媽的臂彎裡,差不多在孩子一歲左右,孩子開始學習並掌握走路這項技能。當孩子第一次學會走路,掙脫開媽媽的懷抱,義無反顧的向前走,也開始了和媽媽的第二次分離。從此以後孩子不用再藉助媽媽的手了,活動範圍也越來越廣,因為他們可以探索外面的世界了。可是對於媽媽來說,孩子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媽媽會為孩子的成長感到欣喜,但是也會一直默默的跟著孩子身後,保護孩子的安全。
3寶寶踏入幼兒園
幼兒園是孩子脫離父母以後進入的第一個集體的生活。以前還每天黏在懷裡的小寶貝,突然有一天要背上小書包,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很多的父母會不舍,特別是媽媽會特別的焦慮。因為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比在家裡的時間更多,孩子可能會不適應。媽媽總是怕孩子吃不飽,怕孩子被欺負,甚至怕孩子被孤立。但是這是孩子必須要經歷的,即使這次分離會讓媽媽感到恐慌,媽媽也要學會放手。
4進入叛逆期
孩子12歲以後慢慢的就到了青春叛逆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說對父母的一些行為一些話都會看不慣,在思想上和媽媽我不再同意,因為他們不會再一味的聽媽媽的話。這也讓孩子在思想上和孩子來了一次大分離。媽媽不再是那個能左右思孩子思想的人,孩子也不再是那個唯媽媽是從的小孩了。
5孩子成年,開啟大學行程
孩子18歲以後,將遇到一個沒有父母的完全陌生的城市。在那裡孩子將結交新的朋友,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幾乎半年才能回一次家。雖然在法律意義上年滿18周歲就是成年人了,可是一直在媽媽的羽翼下生活的孩子,很多都是上大學後才真正的父母分離。孩子上大學以後,每次回家媽媽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當做平常日子,甚至開始準備一大桌子孩子愛吃的菜,每天都想待在孩子的身邊。記憶裡那個在襁褓中的娃娃一夜之間長大了,再也不會每天你在媽媽身邊,每天聽媽媽的嘮叨了。等到孩子上學走的時候,你的媽媽甚至還會依依不捨,一步三回頭的送。因為這次分離是很多媽媽最難過的,畢竟捨不得,不管孩子多大,在媽媽的心裡永遠都是孩子。
6踏入社會,開始工作
大學畢業以後,很多孩子都開始正式的踏入社會,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因為這樣可以有穩定的收入,這個時候就和父母有了一個經濟上的分離。真正有能力的孩子,你將不再需要父母的支撐,已經學會了獨立自主自強,甚至還會給父母一定的經濟補貼。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給媽媽買了禮物,媽媽一邊嫌棄孩子亂花錢,一邊又和鄰居炫耀,這是我孩子給我買的,臉上帶著發自內心的笑。
7結婚,組建自己的家
孩子終究會長大,也一定會遇到一個相愛的人,適當的時候,兩個人就會步入婚姻的殿堂。然後再生下愛的結晶,組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分家」了,以後的生活就是各自忙碌,而每次給媽媽打電話,媽媽都是報喜不報憂,總是叮囑孩子要照顧好自己,好好過日子。可是心裡最期盼的孩子孩子們能回來,多陪陪自己。這次分離,是高興地分離,孩子有了自己的家;也是一次心痛的分離,孩子陪伴媽媽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8最終離別
慢慢的媽媽年紀大了,難免有疾病的困擾,終有一天媽媽和孩子的緣分走到盡頭,會迎來最後的一次分離,最終的離別。原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的就兩個人,被冰冷的土壤和石頭隔開,媽媽在孩子在外卻不能再相見。誰都不願意經歷這一次分別,可是又不得不經歷。這一次不是孩子離開媽媽,而是媽媽離開了孩子。哪個媽媽願意離開自己的孩子呀?
孩子們慢慢會長大,終究也會成為父母,也要重新經歷一遍和自己孩子的分離。當我們懂得媽媽一生對我們的付出的時候,我們也應是為人父母;當我們開始體會母愛偉大的時候,媽媽已經白髮蒼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孝敬父母不要總是等到以後我有錢了,等到以後我有時間了。活在當下,我們雖然已經是孩子的父母,可我們依舊是媽媽眼裡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對媽媽的感恩。記得抽出時間多陪陪自己的媽媽,握著你身邊媽媽的手和她說聲「我愛你」。
你現在正在和媽媽經歷哪次分離?你現在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