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席。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聚散離合中開始,最後以永遠的離別而結束,這是人生的規律誰也無法避免。
前些天玉英的媽媽離世了,她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玉英少小離家讀書,與父母團聚的時間不多,工作和結婚後更是因為太忙難得與父母相聚。
這次母親生病也沒能陪老人多少時間,內心留下很多的遺憾。
相信生活中與玉英懷有同樣心情的人不在少數。
一般來說,從孩子出生到成長這一過程中,會與母親經過9 次的離別,時間一次比一次長,而且一次比一次令人難過和不舍。
然而,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母親和孩子都必須做好共同承擔的思想準備。
媽媽和孩子之間會共同經歷哪9次離別呢?
1、出生後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孩子與媽媽的第一次分離。從胎兒在母體中生根發芽的那一刻起,孩子就與媽媽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胎兒吸收了充足的營養,再經過不斷的生長發育,在母親望穿雙眼的期待中,寶寶出生了,開始第一次與媽媽幸福的離別。
2、學會走路後孩子在1歲左右能夠學會坐、立、攀爬、行走這樣一些初步的技能及一些簡單的語言表達。學會走路離開媽媽的懷抱,這是與媽媽的第二次分離。
3、上幼兒園後當孩子成長到3-4歲左右的時候,需要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學習新的知識,認識新的同學。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離開媽媽身邊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雖然孩子會因為不習慣而哭鬧,媽媽也會因為擔心孩子不適應而難過,但是這一次的離別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開始,這是媽媽不舍的離別。
4、進入學校後隨著孩子長到7-8歲左右的時候,必須進入學校接受正規專業的教育,接受更多新的知識。
因為認知和視野的擴大,孩子的思維和智力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中,這時的孩子不再把媽媽作為生活中的唯一,和媽媽之間不再像過去那樣親密,關係變得開始疏離,這是讓人迷茫的離別。
5、進入青春期後當孩子在14-15歲左右的時候進入到青春期,由於這個時期比較特殊,孩子慢慢會變得叛逆,很多事情不願意聽媽媽的意見和看法,也不願與媽媽分享和溝通。
並且總與媽媽發生爭執,導致媽媽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母子之間的關係相對變得緊張。這時的孩子會想辦法離開媽媽,這是媽媽不願意看到的離別。
6、學業有成後在孩子接受完初高中階段全部的教育並順利進入大學時代,這是孩子第一次遠離母親的身邊,也是孩子真正離開母親的開始。
每當孩子開學或放假,母親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這是媽媽和孩子都特別激動的離別。
7、工作後孩子工作後,滿懷著理想和希望,開始踏上人生的又一次徵程,媽媽往往依依不捨,既渴望孩子陪在自己身邊,又顧忌孩子的感受,擔心影響孩子的前途。
因此,媽媽從不會表現出來,只會一遍遍地叮囑,內心所想與所作所為的不一致溢於言表,這是令人矛盾的離別。
8、婚戀後正常情況下,孩子在25-26歲的時候會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最後邁入婚姻。從此孩子脫離了父母的原生家庭,建立了自己的新家,成為丈夫或妻子,有了親密的愛人和另一個世界。
新的角色發生變化,讓孩子與媽媽的感覺開始陌生、不適應,邊界感進一步加大,促使媽媽不得不轉身和放手,這是媽媽既難過又欣喜的離別。
9、最後的終結孩子成家立業、特別是生育子女後,經過生活的磨礪,對媽媽開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媽媽不可逆轉地步入老年直至永別,這是讓孩子痛苦的離別。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要讓孩子多結交同學,轉移他的注意力,做一些感興趣的事。孩子除了親情還能感受更多的友情,以免孩子在母親的離別中產生焦慮的心理。
而孩子長大後有了更多的社會交關係,這時也要懂得珍惜能夠陪伴父母當下,讓自己今後不留遺憾。
在一次次的離別中,孩子不斷地成長和成熟,就像種子要經歷發芽、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過程一樣自然。雖然有的令人欣喜,有的讓人悲傷,但是看著自己的期望一步步變成了現實,父母由衷地感到高興。
【文章寄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個世界總有人會離開,只不過是誰先誰後罷了。
【小問答】:屏幕前的你正在經歷哪一個離別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