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由無數次離別和重逢組成的,我們與父母之間,孩子與我們之間都在上演著離別和重逢。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緣分是一場悲劇,因為從孩子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與母親上演著分離,最後漸行漸遠,直到永別。
雖然不捨得與孩子分離,每分離一次就意味著相見的次數又少一次,但每個孩子的一生,都要經歷與媽媽的這7次&34;。
當寶寶還是胚胎的時候,需要完全依靠母體存活,媽媽通過臍帶把營養物質傳遞給寶寶,更是把媽媽和寶寶的心繫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34;的原因。
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脫離了媽媽的依附,成為獨立的個體。這也是孩子與媽媽的第一次分離。
但這次分離除了小寶寶在哭,大家都是開心的,尤其是媽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其中的心酸又人幾人能懂。
寶寶在一歲左右就要開始學習並掌握走路這項技能,他們會自己搖搖晃晃學習走路,同時他們有意識地想掙脫媽媽的懷抱,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媽媽雖然很不舍,但只能放手,這也是孩子與媽媽的第二次分離。
孩子急於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媽媽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她們往往會站在孩子身後,默默地守護著孩子,陪著孩子去看世界萬千,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媽媽永遠敞開懷抱等著孩子。
孩子與媽媽互相陪伴了三四年,突然有一天寶寶要離開家去學校,以後大部分時間陪伴他的,不再是媽媽溫暖的懷抱,而是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很多孩子會焦慮不安,甚至哭鬧。
而比寶寶內心更痛苦的其實是媽媽,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吃不飽,穿不暖,雖然是第三次與孩子分離,但這一次卻是真正感受到分離痛苦的開始。而這一次,也是對孩子放手的開始。
在孩子上大學之前,學校離家都會非常近,而且孩子每周都會回家一兩天,讓母親和孩子有了團聚的時間,思念的心也會靜下來。
而隨著孩子長大成年,考上大學,便要到離家遙遠的大城市中繼續深造。也許半年,也許一年才會回家一次,孩子再也不能在媽媽的羽翼下生活。
襁褓中的娃娃仿佛一下子長大,在宿舍幫孩子收拾好行李,強忍著眼中的淚水,叮囑孩子要照顧好自己,轉身走的時候淚水卻奪眶而出。而媽媽走了,孩子也傷心落淚,他才發現你還是那個在媽媽眼裡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這是母親與孩子的第四次分離,這也是母親與孩子真的的分離。
孩子畢業後,找了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不再需要媽媽的經濟支撐,在經濟上與媽媽分離,真正的實現了獨立自主,自立自強。
現在你的還能回憶起剛開始工作時給媽媽送的什麼禮物嗎?她在電話裡埋怨你就掙一點錢還亂花,可是見了街坊鄰居卻到處炫耀著你買的新衣服和首飾,誇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陪伴孩子一生的,不是父母,而是伴侶。孩子會遇到與他相愛的人,媽媽看著他們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為他們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過了不久,他們有了自己的寶寶,組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34;。而曾經的這個家,變成了&34;。
父母和孩子之間過著各自的生活,孩子會帶著他們的孩子偶爾去看看媽媽,而媽媽總是叮囑孩子:我這裡一切都好,不用為我操心,好好過日子,媽媽的話讓孩子覺得安心,他也明白待在媽媽身邊會有一種別人給不了的安全感。
媽媽年級越來越大,她開始叫不上孩子的名字,她開始認不出孩子,但是她永遠記得孩子的喜好,她能叫出孩子的小名,她永遠都在愛著孩子。
在最後的分別時刻,孩子在床邊哭的聲淚俱下,而媽媽用最後一口氣告訴孩子:我愛了你一輩子,與你經歷了一生的離別重逢, 而這一次離別,再也不會相見了。
孩子從房間裡走出來,知道媽媽永遠不在了。孩子若有所思,看著自己的孩子,好像明白了生命的輪迴與傳承,好像又不懂生命為什麼如此殘酷絕情。
&34;,母親的愛伴隨我們一生,而我們總是要花上一生的時間去感悟,等到母親白髮蒼蒼時才驀然回首,卻已晚矣。
把握好當下,用實際行動去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不要讓遺憾永久成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