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家說#本文所有觀點只是針對某一個話題,發表的個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討論交流。
教育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只是教育裡是不是必須要開設「英語」這個學科,或者說「英語」是不是一定要納入「語數英」必考科目裡,卻成為了大家一直爭論的焦點。
英語在我國的發展
在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被迫打開國門之前,英語在廣州已經成為了「為了經商而說的鬼話」。五口通商之後,隨著涉外事件的增多,在京師、上海、廣州等地陸續開設英語教育。武昌起義之後,隨著清王朝的瓦解,英語教育也開始有了較快的發展。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英語開始成為全日制大學的等級考試科目。2001年開始,英語教育成為了一年級小學課堂上的必修科目。(因教育地域差的問題,小學課程可能還未完全同步)。至此,教育也正式成為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語數英」的必選項。
通過上面的發展過程,結合英語作為英國殖民推廣的背景,似乎總讓人會在「民族大義」和「崇洋媚外」之間形成對立。尤其是在高速路撤換「中英」指示牌、李蘭娟院士用漢語為國外專家講授防疫講座、鄭強教授高考應該取消英語、二會代表李光宇建議取消高考英語等等言論刷屏下,關於「該不該把英語從課堂上剔除」又稱為了時下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英語這個話題一直在被討論?
一 因為有爭議。爭議在於,是否有必要花那麼多力氣去學英語,以及學了英語和畢業之後的工作沒有多大關係等實用英語角度的談論。
二 英語本身的屬性。語言本身是一個相互交流的「工具」,而這個工具不是「成家立業」的必須工具,對於工具是否必須人盡皆知?
三 大國地位。在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在同聲傳譯和智能翻譯遍天下,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掀起了「漢語熱」的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再學英語?
四 高考這個槓桿。高考對於所有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無法逃避也無法形容,但是又必須發奮努力去面對的話題。假如說要學,有沒有必要非要上升到「語數英」並列的高度呢?
英語究竟應不應該學呢?
一 可以學。可以學但是要有比重,發展是根本,傳承是根基。對於那些寫一篇500字作文都犯愁的學生來說,母語和民族文化的位置的確應該在外語之上,畢竟對於「洋節」滾瓜爛熟的學生們來說,說出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卻是難於上青天。本民族的文化都無法學出所以然,又怎麼敢說把外語學個精通呢?
二 選擇學。英語作為工具,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球村時代,在科學技術相互交融的時代,外語對於國家走出去依然很有必要。走出去拿回來,這應該算是開放的胸襟而不是固步自封的洋洋得意。只是一定要所有人都要走出去嗎?我看真沒必要,就像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一樣。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在天賦和興趣驅使下,可以學,而且是還要好好學,學精學透,真正把英語當成自己人生的工具。
三 適度學。在「不考試不學習」的應試教育歷史思維影響下,「史地生」先天的就被加上了「副科」的標籤,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奉為了真理。所以如果不要求不考試,那麼可能連學習的基礎都將不存在,甚至於埋沒那些天生有語言天分的人才。畢竟在那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自我定位的能力,就像小時候的理想大部分人都是諸如要當科學家、當醫生一樣,真正上了學又有幾個成為了科學家幾個醫生呢?但是是不是要從一年級到博士都要必修呢?這個就值得商榷了。
四 實用學。Han Meimei和Li Lei,這個經典的對話影響了多少代人?又教會了多少人的「啞巴英語」呢?無論是學校裡的基礎學習,還是興趣使然的文化學習,甚至是工作上的必須學習,學以致用是學習的一個本質,為了學而學,等級再高卻沒有實際意義,那又有什麼價值呢?我想馬雲的交流英語,離開了西湖邊上的「翻譯練習生」這個過程,也許真還達不到今天的水平。多一些實用,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興趣,少一些形式,可能才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李蘭娟院士的漢語演講是她具備那個高度和能力,高速換指示牌不一定要和學英語聯繫在一起,如果走出國門,看到漢語指示牌難道你不會感到親切?如果連ABC都不熟悉,你敢保證能認識那些生僻字地名嗎?如果不認識ABC都成為炫耀的資本,那只能說明是自我的無知。
歡迎大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