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外貿發展受到國內要素成本與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新興國家低成本競爭以及發達國家技術與市場封鎖的多重製約。與此同時,「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如何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重塑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性動力並構建相應的外貿新體制?圍繞這一重大戰略理論問題,《國家規模、制度環境和外貿發展方式》(易先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版)闡述了中國應該以及如何形成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的問題,這一探索對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構建「大國特色」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有啟發意義。
其一,回歸外貿起源及其本質作用,科學反思脫離本土需求的貿易模式,加深了我們對外貿發展作用和外貿轉型升級根本性動力的認識。
以往我們對外貿轉型升級的認識往往局限於外貿本身,即以改善貿易條件和出口結構升級為內涵的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而對「外貿發展的起源及其本質作用」等根本性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以至於在發展理念上注重短期產出效應而非長期增長效應,並通過內外貿不同管理體制以及強化要素成本優勢,助推「體外循環」式貿易模式。不可否認的是,脫離國內需求的貿易模式是早期發展階段的現實選擇;但從長期看,這種外貿發展模式不僅存在自身可持續性問題,並且對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有限。
實際上,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不在於貿易結構本身,貿易結構只是本土供給結構的反映,而本土供給主要服務於國內需求,這就決定了本土需求在外貿發展中的作用和外貿的本質作用。從外貿發展的起源看,本土企業依託國內需求培育競爭力,而後在市場「自選擇」下走向國際市場,這不僅是經典貿易理論共識,也是企業國際化的一般性經驗。在國內貿易向國際貿易演進過程中,國內需求成為外貿優勢的重要來源。從外貿發展的本質作用看,貿易之所以被譽為「增長引擎」,不僅在於其可以通過「出口乘數效應」帶動短期收入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外貿發展可以通過「出口中學」等途徑提升貿易部門自身的生產率水平,也可通過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的廣泛關聯,以技術擴散促進非貿易部門的生產率改進,進而成為「增長引擎」。正是基於外貿起源及其本質作用,該書強調,巨大本土需求是外貿轉型升級的「國家特定優勢」,而脫離國內需求的外貿發展模式不僅掐斷了本土企業利用國內需求構建高層次外貿優勢的發展路徑,從而導致外貿優勢「斷點」,也由於割裂了出口部門與國內產業部門的內在關聯,使得貿易部門難以通過對非貿易部門的技術擴散改進本土產業供給能力,因而偏離了外貿發展「增長引擎」的本質作用。
其二,基於「國內需求—本土供給—出口結構」的內在關聯,提出並系統論證了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的作用機理與制度條件,豐富了大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理論。
回歸外貿起源及其本質作用,關鍵在於重新認識大國經濟運行中「國內需求—本土供給—出口結構」的內在關聯。基於國內需求與本土供給及出口結構的內在關聯,該書把握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立足點和本質內涵,在此基礎上,為大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一個「國內需求—本土企業高層次競爭優勢—貿易結構轉換升級—以持續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外貿發展績效改善」的新分析框架。繼而在這一理論框架下,從出口升級、出口多元化以及本土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多維度,分析了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的作用機理與制度條件。
基於巨大本土需求規模這一外生立足點,遵循從中國的零星事實到典型事實再到理論分析,以致實證檢驗的規範研究方法,從一般性國際規律視角探尋大國外貿發展的特殊性,其作用在於引發對內外需求深刻變革形勢下中國外貿發展特殊性的更深思考,對探究具有「大國特色」的外貿發展道路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這一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打破了經典貿易理論國內製度完善的隱含假設,釐清了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形成的制度條件,證實了國內製度環境不僅直接作用於貿易,也深刻地作用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之間的互動與銜接,豐富了制度與貿易的相關文獻,也推進了基礎貿易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適宜性。
其三,釐清回歸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的系統性政策安排,為破解中國外貿轉型困境和構建「大國特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新思路和新視角。
中國超大經濟規模特徵內生決定了「構建以本土需求為依託的國內供給體系和出口生產體系」的必要性。此舉不僅可發揮巨大國內需求對本土企業高層次競爭優勢的引致作用,持續推動本土供給及出口結構的不斷改進,也可通過出口部門與本土產業的強有力關聯,以「出口中學」和「技術擴散」等途徑改善本土供給能力及結構,由此形成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雙重動力機制,持續推動經濟(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因此,作者在書中強調,中國新一輪外貿發展戰略需要牢牢把握「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一戰略基點,遵循大國經驗,回歸內需驅動出口模式。
基於邏輯一致的分析框架和對中國貿易模式形成因素的分解測度,該書釐清了回歸大國內需驅動出口模式的政策重點在於,滿足三方面的制度條件以實現國內需求與本土供給及出口結構的有效對接:對國內需求有較強本土供給能力的制度環境、國內需求引致本土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制度環境、本土企業有競爭力的產品能夠國際化的制度環境。這一基於「國內需求—本土供給—出口結構」有效對接的系列制度建設,拓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開放條件下的重要內涵,從內外經濟聯動發展視角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途徑,對構建「大國特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總之,該書在科學反思傳統外貿發展模式基礎上,系統解答了大國貿易模式的特殊性及形成路徑,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探究具有「大國特色」的中國外貿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從「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一外生立足點探究中國外貿發展的特殊性,有助於夯實「中國特色」與「中國自信」的理論基礎。
(作者系湖南大學二級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亞斌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