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

2021-01-10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3:42:46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Rosa Lozano-Duran課題組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病毒編碼蛋白在激活植物防禦後會從質膜重新定位到葉綠體,從而幹擾葉綠體依賴性抗病毒水楊酸(SA)的生物合成。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來自不同界的植物病原體似乎已經融合發展為靶向葉綠體,並在與膜結合後削弱了SA依賴性防禦,這依賴於兩個亞細胞靶向信號,N-肉豆蔻醯化位點和葉綠體轉運肽。這種模式也存在於植物蛋白中,其中至少一種反過來激活了來自葉綠體的SA防禦。

 

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植物中存在連接質膜與葉綠體並激活防禦的途徑,並且該途徑已被植物病原體在宿主-病原體共同進化過程中所選擇,從而通過抑制SA反應來促進毒力。

 

據悉,葉綠體是植物與病原體相互作用過程中防禦激素反應激活的關鍵因素。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Defens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Pathogens

Author: Laura Medina-Puche, Huang Tan, Vivek Dogra, Mengshi Wu, Tabata Rosas-Diaz, Liping Wang, Xue Ding, Dan Zhang, Xing Fu, Chanhong Kim, Rosa Lozano-Duran

Issue&Volume: 2020-08-24

Abstract: Chloroplasts are crucial players in the activation of defensive hormonal responsesduring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Here, we show that a plant virus-encoded proteinre-localizes from the plasma membrane to chloroplasts upon activation of plant defense,interfering with the chloroplast-dependent anti-viral salicylic acid (SA) biosynthesis.Strikingly, we have found that plant pathogens from different kingdoms seem to haveconvergently evolved to target chloroplasts and impair SA-dependent defenses followingan association with membranes, which relies on the co-existence of two subcellulartargeting signals, an N-myristoylation site and a chloroplast transit peptide. Thispattern is also present in plant proteins, at least one of which conversely activatesSA defenses from the chloroplast.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athwaylinking plasma membrane to chloroplasts and activating defense exists in plants andthat such pathway has been co-opted by plant pathogens during host-pathogen co-evolutionto promote virulence through suppression of SA responses.

DOI: 10.1016/j.cell.2020.07.020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885-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
    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包括植物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使植物生病甚至死亡。羅莎介紹她團隊的科學發現 (央廣記者吳善陽攝)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線粒體和葉綠體
    線粒體和葉綠體均以分裂的方式繁殖,類似於細菌。④ 膜的特性。線粒體、葉綠體的內膜和外膜存在明顯的性質和成分差異。外膜與真核細胞 的內膜系統具有性質上的相似,可與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膜融合溝通;而它們的內膜則與細菌質膜相似,內陷摺疊形成細菌的間體、線粒體的蠟和葉綠體的類囊體。在膜的化學成分上,線粒體和 葉綠體內膜的蛋白質與脂質的比值遠大於外膜,接近於細菌質膜的成分。
  • 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起源
    線粒體和葉綠體均以分裂的方式繁殖,類似於細菌。④膜的特性。線粒體、葉綠體的內膜和外膜存在明顯的性質和成分差異。外膜與真核細胞的內膜系統具有性質上的相似,可與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膜融合溝通;而它們的內膜則與細菌質膜相似,內陷摺疊形成細菌的間體、線粒體的嵴和葉綠體的類囊體。在膜的化學成分上,線粒體和葉綠體內膜的蛋白質與脂質的比值遠大於外膜,接近於細菌質膜的成分。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葉綠體是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簡單來講,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類所特有的能量轉換器。它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組成。其中類囊體分布在葉綠體基質和藍藻細胞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2016年,德國馬爾堡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合成生物學家TobiasErb和他的同事就展開了此項研究。「我們只是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來考慮是否可以重新把CO2降低,使這種方式更有效率」Erb說。他們將該途徑命名為CETCH循環:這個複雜的人工酶網絡,可比利用天然光合作用的途徑高出20%的能量效率。但目前尚不清楚CETCH周期是否與活細胞的其他機制兼容。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兩種能量轉換器
    線粒體主要功能     能量轉化     線粒體是真核生物進行氧化代謝的部位,是糖類、脂肪和胺基酸最終氧化釋放能量的場所。線粒體負責的最終氧化的共同途徑是三羧酸循環與氧化磷酸化,分別對應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階段。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引起葉綠體中活性氧累積,抑制光合作用過程。其主要原因是造成「棲息」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上光合複合體PSII關鍵蛋白D1的迅速降解,葉片光合機能下降,進而導致作物嚴重減產。  D1作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重要複合體PSII的核心蛋白,對於高溫脅迫最為敏感,是PSII複合體內最容易受損和更新最快的蛋白。
  • 科學史|內共生起源學說——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起源假說
    這裡有一群正在做教育和準備做教育的人,分享對職業和生活的點滴靈光。真核細胞當中存在著多種細胞器,其中有兩種細胞器較為「特殊」,因為和別的細胞器不同,他們含有一部分自己的DNA,是種半自主的細胞器。說到這,估計大家已經猜到它們是誰啦!沒錯,它們就是葉綠體和線粒體。關於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起源問題,從古至今科學家們都是眾說紛紜。
  •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
    該研究揭示擬南芥中一種與細菌Rho因子同源的DNA:RNA解旋酶RHON1與RNase H1分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限制轉錄-複製正面對撞(HO-TRCs: Head-On direction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nflicts)導致的R-loop積累從而穩定葉綠體基因組的分子機制。
  • KASI通過影響脂質代謝參與調控葉綠體分裂
    11月17日,植物科學研究權威期刊Plant Cell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生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薛紅衛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β-酮醯-醯基載體蛋白合酶I(KASI)通過影響脂肪酸合成而參與葉綠體分裂和胚胎發育的調控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1779 年,荷蘭科學家 Jan Ingen housz發現光是起到使空氣變好的必要條件,打開了人類認識光合作用的大門。1915年的諾獎獲得者、德國化學家Richard Martin Willst?覿tter從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實現葉綠素的分離純化,並闡明了它的化學組成,為人們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後的1961年、1988年、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都頒發給了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擬南芥中一種與細菌Rho因子同源的DNA:RNA解旋酶RHON1與RNase H1分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限制轉錄-複製正面對撞(HO-TRCs: Head-On direction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nflicts)導致的R-loop積累從而穩定葉綠體基因組的分子機制。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中國研究人員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
    該項研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這篇題為「創建細胞核源光系統II複合體D1亞基合成途徑增加光合效率和作物產量」的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遺傳工程手段在擬南芥、菸草和水稻中創建了一條全新的蛋白合成途徑,建立了植物細胞D1蛋白合成的「雙途徑」機制(天然的葉綠體途徑和創建的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