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

2020-12-11 鮮花暢談歷史

關於江東,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時期的東吳,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最終與魏蜀形成鼎足之勢。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

江東這一地理名稱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夫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兩人決戰於垓下,結果劉邦用四面楚歌瓦解了軍心,項羽帶著八百騎退往安徽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因愧對江東父老,堅決不肯過江東,拔劍自刎於烏江邊。南宋大詩人李清照有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江東的江,指的是長江,東是方位詞,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以此江段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所在區域即指的是今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一帶。

三國時期,孫策率領部下千餘人白衣渡江進佔江東,據有江東六郡,被朝廷封為吳侯。孫策被許貢門客所害後,其弟孫權繼承父兄遺志,在周瑜、魯肅、張昭等一批江東士族豪強的支持下,鞏固江東基業,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夷陵之戰大破劉備,於公元229年登基稱帝,建國號吳,最終與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顧炎武有雲「(孫權)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孫權建立的吳國,以江東六郡為統治核心,此六郡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六郡轄地包括今天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中北部和上海。自秦漢、三國以來,江東地區即以安徽境內長江兩岸劃分,長江東部即江東,江北則稱江西,孫權建立吳國後,江東六郡中的廬陵郡、豫章郡部分轄區位於江北。

江東在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一直比較穩定,唐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始置江南道,為唐朝天下十道之一,唐朝的江南道面積非常大,在今浙贛閩湘及蘇皖鄂之長江以南地區全部都是江南道管轄範圍。宋初,析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後改道為路),其中的江東就專指江南東路,包括皖南、贛東及江寧府的地區,傳統概念裡的江東其他地區蘇南、浙江和上海被劃入兩浙路。

明清兩朝,江東的地理概念已經非常模糊,清朝時期,江東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江東這一古代的地理名稱,從古至今其所包含的區域都是比較固定的,即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江西東北部和上海這一片地區。

相關焦點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歷史上的「江東」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所謂江東,大致上指的是長江從蕪湖到南京之間這一段河道以南以東的地區。而從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東的情況來看,所以也有江左這麼一個稱呼。當然了,古代歷史上的「江東」範圍並不是固定的。說起江東,很大程度上會想起項羽。
  • 孫策打下江東六郡,指的是現在啥地方?和項羽不肯過的江東一樣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這些詩句裡所提到的江東,是項羽發家致富的地方。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
  • 三國演義中東吳所佔據的江東,今天位於什麼地方?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們一定熟知江東這個詞,但是大多數人對於江東這一片區域並不是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甚至有些人只知道那是在南方,長江的另一頭。但事實上的江東究竟在哪裡,現在的江東和三國時期又有什麼不同嗎?江東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 在歷史中,項羽如果回到江東,重整旗鼓,能否打敗劉邦呢?
    因而,就有良多人提出一個假設,要是項羽回到了他的江東,是否能從新再來,戰勝劉邦。能夠說這個假設很有意思,也很合乎人們的心理要求,對於遺憾的一種間接性填補,在憑據那時的汗青狀態闡發一番。那麼,項羽究竟能不能成功勝利呢,實在,說真話,很難。起首即是他要面臨的已不是本來那個江東了,頻年的交戰讓本地的人口數目急劇削減,這可不是一年兩年能夠或許規復過來的。
  • 三國時期,江東孫權為何製造兩宮案,用意何在?
    東吳發跡於孫堅時期,當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曾經冒險救過陸康的族親,陸家是江東的士族大戶人家,孫堅是寒門庶族,從此之後兩家便有了交往。孫堅在攻打黃祖的時候戰死,作為袁術派的將領,孫堅的大兒子孫策便投奔到了袁術麾下做了將領。
  • 簡述孫策平定江東三郡的真實順序,及其向許都拜獻方物的真相
    ……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也就是說當時的丹陽郡境內共有十六座較大的縣城。按著程普傳和孫輔傳中的說法,孫策先是任命程普為丹陽都尉屯駐在石城,石城應該也是被孫策當成了在丹陽郡的暫時的治所。之後,才開始了正式平定丹陽郡的戰爭。
  •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 張遼威震江東,孩童聞之止啼
    威震江東:張遼威震逍遙津,兒童聞張遼止啼。 歷史典故: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 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 江東小霸王孫策被殺:是弟弟孫權還是曹操所為,背後有什麼陰謀?
    由此可見,在古代門客復仇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更別說許貢的門客還復仇成功了,這樣樣的情況下,許貢這個門客愣是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姓名,如此可見,許貢門客復仇一事虛假成分居多。三、猜想一:孫權謀害2.孫權登基之後,他的父親孫堅被追封為武烈皇帝,而他的哥哥孫策只封了一個長沙桓王,那也就說明,在孫權心裡,江東吳國的基業是來自自己的父親孫堅,並不傳承與哥哥孫策。3.孫策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按常理來說,孫策死後應該是孫紹即位,東吳的權力永遠到不了孫權手中。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在這次刺殺中,孫策重病臥床,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問題,被擺上了臺面。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
  • 孫權守業(下):十九歲的孫權如何管理江東,原來做了這兩點
    上期我們講到了孫策,遭到許貢門客的暗殺,最後不治身亡,年僅26歲的江東小霸王就此隕落,而他僅僅19歲的弟弟孫權作為接班人,就要接管江東了。這時,江東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正因為這樣,孫策剛死,原為孫策所表用(上表朝廷任用)的廬江太守李術就「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既多有「亡叛」,說明當時逃離孫氏政權的民丁並不在少數。本來已經和周瑜過江準備投靠孫策的魯肅,這時也有北還的意圖。甚至連孫權的堂兄孫輔也「恐權不能保守江東」,背地裡「遣人書呼曹公」。
  • 古代江東與益州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何前者常在決戰中獲勝
    公元209年拿下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公元214年拿下益州。公元215年與孫權沿湘水劃分荊州。公元219年被部下推舉為漢中王。但同年荊州被東吳奪下,關羽被擒後遭東吳殺害。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率領大軍伐吳。漢軍沿長江向下遊發起進攻,與吳軍對峙於夷陵。
  • 各省名字都有對應,為什麼現在只有江西省,而沒有江東省呢?
    我國歷史上,省份地區命名都是很有講究的。大多數以方位,山和湖泊命名,並且還講究對稱。對如,廣西、廣東,山東、山西,湖北、湖南等等幾乎所有的省都有東西或者南北對應。那麼為什麼只有江西而沒有江東呢?很顯然,這是目前最早關於江東於江西兩地同時記載的文獻。江西於江東以長江為分界線。當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所以司馬遷記載的「江西皆反」指的就是大澤鄉。那麼大澤鄉在哪裡?其實秦朝末年的江西指的是今天的安徽境內。所說當時的江西,指的是安徽一帶。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奪取荊州,是孫權父子兩代人的畢生心願,原本孫權在斬殺黃祖後還能採取進一步攻打荊州的軍事行動,但是曹操來了,孫權不願意投降,於是聯合劉備在長江上跟曹操打了一仗,這一仗就叫赤壁之戰,曹操在赤壁大敗,猖狂向北方逃走,緊接著,孫劉聯軍開始攻打荊州南郡,歷時一年,在周瑜的領導下,東吳軍隊才拿下了南郡。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或許,誰都未曾想到,就在此時,江面上正有大大小小的戰船正魚貫而行地駛入敵軍的陣營中。敵軍慌了,忙用飛矢一頓亂射,企圖阻擋前來的大軍。等到天明之時,才知道這是對方的計策,故意讓自己陣營中計。 相信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是《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借箭的主角是諸葛亮。在駛向曹操軍營的時候,他鎮定自若,沉著冷靜。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但歷史上劉備並沒有借荊州,更沒有有借無還的說法,這全部是東吳單方面宣傳,目的是把自己塑造成被害人,爭取師出有名而已。 劉備借南郡 曹操南徵之後,荊州牧劉琮帶著荊州地區投降曹操,劉備領著殘兵敗將逃到江夏郡繼續抵禦曹操。為了更好抗衡曹操,劉備派遣諸葛亮到東吳結盟。諸葛亮以唇亡齒寒的理念打動孫權,孫權果斷派遣魯肅前往江夏和劉備結盟。曹操得知劉孫結盟後果斷從南郡出兵,想要跨江攻打江東,進一步統一天下。
  • 古會稽郡古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西漢時的會稽郡,面積超大,包括現在的蘇南(不含南京)、上海、浙江省(不含西北)、福建全省。也有一說,認為漢時會稽郡並不包括浙江和福建大部,會稽郡的轄區沒有地圖上劃的那麼大。 即使如此,會稽郡還是太大,尤其到了三國東吳。東吳地盤本就不大,會稽郡就佔了一大塊,控制不住會稽郡,東吳皇帝們的飯碗就要砸了。所以,對會稽郡的態度很簡單:接著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