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打下江東六郡,指的是現在啥地方?和項羽不肯過的江東一樣嗎

2020-12-23 歷史鑑賞者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

這些詩句裡所提到的江東,是項羽發家致富的地方。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

一個在漢初,一個在漢末,其實這裡的江東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指的是同一個地區。那麼具體是哪兒呢?

這裡的江,指的自然是長江,我們現代人一直都稱江南江北,這是根據長江南北劃界限分的,其實在先秦、兩漢時期,一直都是以江東、江西來劃分區域的。

一、江東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江左。

現代不少人會左右不分,那是什麼原因呢?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其實跟古人的傳統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在古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邊。所以我們這裡提到的江東,指的就是江左。江左梅郎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江東地區姓梅的帥哥。

那麼這裡的江東或者說江左,是怎麼劃分區域的呢?我們去觀察中國地圖就能發現,長江在江西九江一直到江蘇南京這一段,那是呈南北走向的。

至少這一段是一條由西南往東北走的趨勢,而古代人可搞不那麼精準,直接認為他們是南北走向的。因此這一段長江的東邊,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江東。

江東地區包括了如今的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南部、江蘇南部等地區。也就是說,項羽曾經是在這裡招兵買馬,逐漸壯大起來的。

這一地區,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項羽在起兵反秦的時候,回到自己的母國招兵買馬,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後來項羽被劉邦和韓信圍剿,一路退敗到了烏江畔,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這裡的江東指的也是這一地區。至於烏江,不是賣榨菜的那個地方,而是在安徽和縣烏江鎮境內。

此外還有一個鴻溝,估計大家也很感興趣。鴻溝這個地方在如今的河南省滎陽市境內,當年項羽和劉邦在這裡籤訂了和談協議,打算罷兵言和,東西分治。

可惜後來劉邦一言不合就偷襲了項羽,結果導致項羽一路向東逃竄,只好逃到了烏江畔,他沒有繼續渡過烏江,前往江東,從而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二、東吳孫權的江東六郡,指的具體是哪些地區?

既然漢初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以東的這些地區,那麼到了漢朝末年,孫策帶著一幫家將打天下的時候,打下了江東六郡。

這裡也就成為了孫權後來建立東吳帝國的基礎,那麼這裡的江東是否跟項羽時期的江東是一個地方呢?還真是一個地方。

古代文化更迭其實沒有那麼快,漢朝雖說有400年的歷史,可是那是一脈相承的歷史,沒有經過外族的改造,也沒有外國人輸入新鮮血液,很多地理文化名詞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孫權所佔據的江東六郡指的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以及廬江郡。這六個郡都是有來頭的,孫策拿下這些地盤其實還是相當順手的。

公元195年,孫策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攻佔吳郡。公元196年,孫策趕走了會稽郡太守王朗,攻佔會稽郡,自領會稽郡太守。後又從豫章郡中分出了廬陵郡,分別讓孫賁和孫輔擔任太守。趕走了揚州劉繇以後,孫策又佔領了廬江郡、丹陽郡,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

孫策打下了這些地盤雖然很順手,但是存在安全隱患。因為這地方是士族土豪聚集地,大小家族在這裡享受慣了,根本受不了外來戶的統治。

於是在吳郡太守許貢被殺以後不久,許貢的門人便找了個機會,將孫策給刺殺了。一代青年梟雄孫策,就這麼沒了,年僅26歲。

三、那麼這六個郡,是現在什麼地方呢?

吳郡我們很熟悉,是根據古代吳國所在地設立的,具體在蘇州一帶,包括浙江北部,以蘇州為治所。吳郡本來屬於會稽郡的吳縣,在東漢時期分出來單獨設立一個郡。會稽郡指的是浙江大部分地區,除了分給吳郡的以外,浙江大部都屬於會稽郡。這裡也是古代吳越故地。丹陽郡,佔據了現在安徽東南地區,外加江蘇南京、鎮江、常州部分地區。又稱之為丹楊郡,治所在安徽宣城。那時候是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豫章郡在現在的江西省,治所是南昌,所以王勃的《滕王閣序》裡,會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這裡的豫章郡治所和洪都指的都是南昌。廬陵郡是從豫章郡裡分出來的,我們也就能知道了,這地方在現在的江西以南地區。治所在西昌縣。廬江郡指的是安徽西南地區外加江西北部地區,包括了現在的安徽銅陵、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等地區。治所在安徽廬江縣附近。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看得很明白了,三國東吳時期的江東六郡,指的其實就是長江以東的地區。只不過這裡的長江,指的是從江西九江到江蘇南京這一段的長江。

總結:江東子弟從漢朝滅了以後,就開始沒那麼好鬥了。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漢武帝一出手,打得匈奴溫順多了,從此載歌載舞地迎接漢朝使團。其實江東子弟何嘗不是呢?

在先秦時期,包括楚漢相爭時期,江東子弟的戰鬥力都是相當強悍的。可是漢朝滅亡以後,江東子弟的戰鬥力就逐漸下降了。

為啥?因為不斷被打壓,除了江東缺少馬匹以外,江東子弟的那股子戰爭精神,其實已經被消磨掉了。

三國東吳時期是這樣,兩晉東晉也是這樣,南北朝時期還是這樣。尤其是到了隋唐宋時期,這裡更是成了溫順的代名詞。

到了元明清時期,江東成了文人輩出的搖籃,也成了經濟文化發祥地,至於戰爭精神,似乎跟這個地區的子弟們,沒什麼多大關係了。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
    關於江東,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時期的東吳,東吳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最終與魏蜀形成鼎足之勢。那麼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裡呢?江東這一地理名稱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夫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兩人決戰於垓下,結果劉邦用四面楚歌瓦解了軍心,項羽帶著八百騎退往安徽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因愧對江東父老,堅決不肯過江東,拔劍自刎於烏江邊。南宋大詩人李清照有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歷史上的「江東」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所謂江東,大致上指的是長江從蕪湖到南京之間這一段河道以南以東的地區。而從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東的情況來看,所以也有江左這麼一個稱呼。當然了,古代歷史上的「江東」範圍並不是固定的。說起江東,很大程度上會想起項羽。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三國時,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率領其父的舊部過江襲取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兼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業。甚至曹操在聽說孫策的驍勇後,稱讚「獅兒難與爭鋒」。在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年紀輕輕的小將軍成了一方霸主。
  • 簡述孫策平定江東三郡的真實順序,及其向許都拜獻方物的真相
    據史料顯示孫策進軍曲阿所經過的城池或者說是要塞計有秣陵、梅陵,湖孰、江乘、句容等地方。這裡面除了梅陵未見於《後漢書郡國志》中丹陽郡條目記載以外,其他四個地方全都被記載了下來。而從地圖來看,這些地方全都集中在丹陽郡的北部。也就是說,孫策在這一次只是平定了丹陽郡北部的一小部分,而對於丹陽郡南部的廣袤土地都未曾涉足,所以並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平定了丹陽郡。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出這句千古名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操?我的回答是:這是李清照觸景生情,以詞明志,表達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情操!
  • 三國演義中東吳所佔據的江東,今天位於什麼地方?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們一定熟知江東這個詞,但是大多數人對於江東這一片區域並不是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甚至有些人只知道那是在南方,長江的另一頭。但事實上的江東究竟在哪裡,現在的江東和三國時期又有什麼不同嗎?江東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 項羽寧死也不過江東,真的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嗎?怎麼可能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裡的江是指長江,而非烏江。烏江只是長江西邊的一個地名,由於那裡的長江呈南北走向,故稱江對面為江東。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江東又是他的福地,他為何不願回到江東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嗎?
  • 江東小霸王孫策被殺:是弟弟孫權還是曹操所為,背後有什麼陰謀?
    據《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記載,孫策當年滅吳郡太守許貢滿門時,許貢的小兒子和幾個門客逃走了,有一天孫策自己騎馬出去打獵,突然被許貢的門客暗箭所傷,毒箭射穿臉頰,孫策生命岌岌可危,回到家中後,孫策就叫來張昭等人處理後事,把代表東吳權利的印綬傳給了弟弟孫權。當晚孫策就死了,年僅26歲。
  • 如果三國第一「狠人」孫策不死,歷史會被改寫嗎?
    關於借兵的多少,說法不一,有的說三千軍士,五百戰馬,有的說只借了一千軍兵,總之兵馬不是很多,再加上孫堅舊部和慕名來投者,也不過幾千人,不過正是憑著這點人馬,孫策卻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短短六年時間,就平定了江東大部,打下了」六郡八十一州「的江山,同時,廣招天下賢才,大批謀士武將慕名前來投奔孫策,這為東吳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川蜀之地位於中原的西方,因此稱為西蜀,這並不難理解。但孫權的吳國,明明位於中原地區南方的孫權為何叫江東?
  • 孫權守業(下):十九歲的孫權如何管理江東,原來做了這兩點
    正因為這樣,孫策剛死,原為孫策所表用(上表朝廷任用)的廬江太守李術就「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既多有「亡叛」,說明當時逃離孫氏政權的民丁並不在少數。本來已經和周瑜過江準備投靠孫策的魯肅,這時也有北還的意圖。甚至連孫權的堂兄孫輔也「恐權不能保守江東」,背地裡「遣人書呼曹公」。
  • 三國二十四名將之英年早逝的吳國創始人小霸王孫策
    孫策是孫堅長子,是孫權的哥哥,在《三國演義》中稱他的勇猛如西楚霸王項羽,所以稱孫策為「小霸王」(不是遊戲機小霸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策父親孫堅因為攻打荊州,中了劉表的部下黃祖的埋伏被殺,死時三十七歲,孫策十七歲,孫賁護送孫堅遺體回江東,繼承了孫堅的部隊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張昭支持孫翊孫紹,作為孫策的嫡長子,本該順理成章地繼承王位。但是從孫策結婚的年紀,可以知道孫紹這時年紀太小,也就六七歲。江東眾臣都認為孫權雖有才華,但是太過怯懦,不堪重任。張昭作為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話代表了江東士族的意見,為何孫策卻反其道而為之,選擇二弟孫權繼承王位呢?
  •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捲土重來會怎樣?
    上一篇說到詩人李清照表達出對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英雄氣概的仰慕之情,雖然項羽失敗了,但是詩人不以失敗論英雄,認為項羽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更深深表達了對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不思收復國土的不滿與譏諷。其實,在此之前,歷史上也有一位詩人對項羽進行了評價,那就是唐代的杜牧。
  • 其兄孫策為什麼讓他接掌江東?
    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孫堅和孫策經過拼搏奠定了東吳政權,不過可惜的是孫策英年早逝,臨終前孫策讓孫權接掌江東,從而孫權成為一方諸侯。那孫權相貌如何,能力才華又如何呢?孫權父兄孫堅、孫策打下江東奠定江東基業,孫權後來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劉備打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並且後來他又登基為帝,能和劉備、曹操兩個英雄人物三足鼎立,並且後來能得以稱帝,這一切都是說明孫權的能力才華是不弱的。當然,孫權的能力和孫策的能力側重點不同。江東基業是孫堅、孫策經過衝鋒陷陣打下來的。
  • 項羽叔侄為何帶八千子弟過江東?召平害怕章邯,借陳勝之名騙項梁
    項羽一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八千子弟兵的犧牲劃上了句號。當大家的目光都在項羽身上的時候,我想問一句,當初的項羽叔侄為何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先不要急著下結論,也許你認為的並不完整。那麼項羽叔侄最初是如何收攏八千子弟兵呢?又為何會有八千子弟過江東這個轉折呢?一、項梁、項羽與秦朝的恩怨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並沒有徹底穩定,很多六國後裔都有重新復國的想法。
  • 在歷史中,項羽如果回到江東,重整旗鼓,能否打敗劉邦呢?
    而此中,對讓人感應到遺憾的即是項羽的兵敗以及自尋短見,讓多數的後裔扼腕感嘆。這樣的大英豪千年不遇,竟落得這樣終局,若何能讓人信賴與理解。因而,就有良多人提出一個假設,要是項羽回到了他的江東,是否能從新再來,戰勝劉邦。能夠說這個假設很有意思,也很合乎人們的心理要求,對於遺憾的一種間接性填補,在憑據那時的汗青狀態闡發一番。
  •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注釋⑴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 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策有多恐怖?曹操:不敢與之為敵!
    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策是誰?孫策人稱小霸王,是孫權的哥哥,孫堅的大兒子。當初孫堅被劉表手下黃祖殺死,手下將領群龍無首,孫策只能帶著孫堅舊部投奔了袁術。但是孫策是一位很有魄力的人,他不甘心屈居人下,找機會帶著孫堅的舊將脫離了袁術,獨自在江都地區打下一番基業,也就是東吳。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策有多恐怖?曹操:不敢與之為敵。從孫策的綽號小霸王就可以看出孫策的強悍,霸王可是項羽,而孫策被稱為小霸王,說明他的實力堪比楚霸王項羽。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其一,孫策的孩子太小,當時江東雖然被自己打下來了,自己兒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其二,孫策害怕外戚當政。歷史上一旦兒子小,往往母親的勢力過大。這樣有可能重蹈東漢後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