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提升或調離或退居二線,應該給學校留下什麼?是遺憾、口碑、還是可傳承的學校文化。
我認為校長離開學校最應該留下的就是學校文化。這種文化應該能不斷傳承下去,學校會越來越好。
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好校長的「好」,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帶動中層,引領老師踏實工作,逐步形成一種「學校文化」。好校長的「好」是多方面的,以下幾方面更有益於形成學校文化。
一個好校長,要經常下沉一線、走進班級、深入課堂、貼近老師,了解並掌握學生、老師的的真實情況。開展工作就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順利前行。
管理並帶動好中層是至關重要的。給副校長適度的職權,並承擔相應的責任。校長要從工作上平衡好副校長之間的關係,儘管副校長有各自明確的職責分工,關鍵時候副校長之間能及時補位,學校工作上不會出現漏洞和缺憾。學校工作是一個整體性工作,分工職責很明確,更重要的是合作。中層應在校長和分管副校長的領導下,協同分管副校長想辦法落實好校長的精神,不打折扣的執行好校長的思想。中層匯報或請示工作時應先行給分管副校長,分管副校長再對校長或中層和分管副校長一同向校長匯報請示工作。忌中層隔著分管副校長直接聯繫校長。向校長反映問題,任何人隨時都可以去校長室,但是請示、匯報工作這樣做欠妥,作為校長應該明示。中層想進步,想接近校長是可以理解的。時間長了,難免會形成一種所謂的「圈子」。一旦分管副校長、中層之間出現猜忌,在工作落實上必然打折扣,極易出現懈怠甚至負面影響,執行力就被削弱了。這種「圈子」絕不是應傳承的學校文化。
校長應走進課堂聽課,哪怕是每學期聽十幾節課。這樣做既能了解教育教學情況,又能檢查副校長和中層對校長思想的落實是否到位,還有表率的作用。促使中層以上人員都能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參與教研活動,實施有效的管理。及時發現學生管理中成功的地方,也能捕捉到管理上的弱點;及時發現老師的亮點,也能看到教學中的不足。指導工作得心應手,針對性強。便於形成人人抓教育,全員搞教學,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長此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形成了。這就是一種可傳承的學校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老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老師看中層,中層看校長。在校長的引領下,中層的帶動下,制度的保障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學校文化。這種文化一經形成,就會顯現出校長的領導力,老師的工作會很自覺、很主動、甚至無怨無悔不惜犧牲休息時間做功課、作輔導。校園內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師們對工作的熱愛、執著、堅守和滿滿的幸福。即使更換了校長,有學校的文化底蘊做支撐,學校只會越辦越好。
學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希望離開學校的校長能留下更多更好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