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冒冒 | 文
在「蟹八件」之後,長三角找到了吃螃蟹的「新道具」。
蟹腳足量長三角
對於愛吃蟹的人而言,生長在長三角是一種福氣。螃蟹好,背後是一份千絲萬縷的地理智慧:螃蟹的味道,是水的味道、是人的味道,也是人水獨特關係的味道。
從浙江到上海,從上海到江蘇,在1:5000縮放的地圖,車輪開不出一隻蟹腳的長度。這裡是魚米之鄉,水質清澈,湖泊遍地,氣候適宜,歷來是食蟹之所。每逢金桂飄香,無數老饕紛至沓往太湖、固城湖、洪澤湖,投向長蕩、高郵、大縱,投向南漪湖、蕪湖、興化,投向天下第一奇鮮的懷抱。無論是在四面抱水的輕舟上你蓑我笠,還是窩在家裡,拿著蟹螯偷偷推敲,一定有一種角度,讓你看到長三角打碎明鏡一般水面下的本真。
那一絲礦泉的甜、層次複雜,用力呼吸溼潤的空氣,朦朧的水草氣息像是水波在口中一層一層打開。人們說,不同的水面,出的螃蟹的味道也略有區別——哦,蟹的味道,就是蟹的家鄉。
在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語境中,「吃螃蟹」這個詞,代表著勇敢和好奇。幾千年前,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一種長著八條腿、形狀兇惡的「夾人蟲」泛濫成災。巴解想出一計,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裡灌進沸水,「夾人蟲」紛紛跌入溝裡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大著膽子咬一口——味道鮮透。
為紀念敢為天下先的巴解,人們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人類的敵人、自此化身成為人類桌上的美食。如果說,第一口吃下的螃蟹註定是粗糙的;那麼,此後螃蟹關於螃蟹的種種品味,則足能稱得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八個字的份量了。
螃蟹滋味冠絕五湖,然而一隻螃蟹的皮殼之重佔去七成,更何況去殼取肉的過程,堪稱葷食界複雜之最。這種需要「精耕細作」才能吃得到的美味註定與「家常菜」無緣,註定只屬於那些有閒情逸緻去豐富生活的人。
嗜蟹為命的江南文人李漁,「律其易盡而難繼,又命家人滌瓷釀酒,以備糟之醉之之用。」 《紅樓夢》寫到金陵食蟹場景,亦極盡豪奢,那是「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在江浙,要感受大閘蟹最為性感的滋味,則少不了「三盞」。一盞泡姜的浙醋,一盞溫好的黃酒,以及一盞滾燙的薑糖湯。這一涼、一溫、一燙,總能把秋天的冷峻,一掃而空。
在蘇南,傳說在老饕犀利的舌床上,普通一隻清蒸大閘蟹,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菜」——這是由螃蟹豐富且複雜的味型所決定的。大腿肉,絲短勁韌,味同乾貝;小腿肉,絲長細嫩,美若銀魚。雄吃膏,肥糯厚重,不遜牛脂;雌吃黃,粉潤輕盈,勝比蕈菌。咬開蟹腳,咔咔啪啪咔咔,放個鞭炮熱熱身;再就是剖殼繳腿卸盔甲、「洞房」也鬧一鬧。「蓋頭」的下面永遠是最誘人的,那一朵朵妖嬈的「開封菊」,總會讓食客顧不上蟹鬥裡滿倉鮮白的蠶絲。
吃蟹,其實是一件麻煩事,但是偏偏這種對於蟹理解的一步步深刻,創造了大量的儀式感和趣味。與以上體面的吃法伴生的,是老饕們的創意工具:從木槌、到細鉗,人稱「蟹八件」。
跳出關乎舌尖樂趣的那點皮相,螃蟹的另一面,是關係著長三角超過一百萬農戶的「活的方式」。藉以陽澄上的石船、興化深處的竹閘,每年超過50萬噸螃蟹從長三角的三省一市銷往全國各地,成為了中餐四季迴轉中難以迴避的亮點,輸出著山水的秀麗和鮮美;而這方經得起耕耘、種的下智慧的水面,也以豐碩為回報,養活了一代又一代靠水吃水的人。
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粗糲小心,到蘇南、上海地區「蟹八件」發明流傳,人們對螃蟹的思考、養殖烹飪技術的進步,恰恰是人們在農業生產、在飲食拾趣中,創造力和精益求精狀態的體現。
這種獨屬於長三角的波紋,而今還在發散——今年,長三角以蟹為代表的水產行業已經找到了「第二張捕蟹網」。挑剔的老饕們,也即將迎來了屬於他們的「蟹九件」。
這背後,有一個關鍵參與者的名字——拼多多。
水面之下的事故與故事
長三角水資源豐富,孕育了世界聞名的螃蟹經濟,每年,超過400萬億產值的大閘蟹從這裡走出。今天,表面上,在電商平臺,消費者已經可以看似很輕易地買到標籤為「陽澄湖」「太湖」的大閘蟹;實際上,圍繞著這一產區議價格外高昂的水產品,利益與公平的拉鋸戰,仍然在水面之下暗湧。
這就是困擾了長三角多年的「吃蟹事故」。在消費者那裡,大閘蟹,總能成為「事故」的主角。
首要的問題是「虛假宣傳」、以次充好。洗澡蟹、過水蟹、聽濤蟹大行其道。有專家指出,真正來自陽澄湖湖區的大閘蟹市場每年僅為3億元左右,但2019年全渠道打著陽澄湖大閘蟹招牌賣出去的螃蟹則高達300億元。
此外,在高昂的價格之下,「半斤蟹繩半斤螃蟹」也逐漸成為成為行業的潛規則。一言以蔽之,「不透明」「坑人」……這樣的行業印象,使得許多消費者對於消費大閘蟹敬而遠之、失去信任。
天下苦吃螃蟹久矣,久治不愈,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拼多多一頭扎進了長三角的湖水間,看到了真實的生態:這一頭,一直螃蟹出塘價、出湖價十幾塊錢一隻,從湖、塘到餐桌,短短的一截路,螃蟹的身家就能翻五倍甚至十倍;那一頭,高議價生態,卻並沒有讓農戶成為真正的受益者,能夠盈利的蟹農,佔比僅僅三成。
拼多多發現,在這背後,問題恰恰出在「渠道為王」四個字上。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負責從收購到營銷的中間商總是賺取利潤的大頭。相較蟹農,這些中間商的群體不大、卻享有最大的話語權。在這一群體的驅動下,整個產業已經呈現出利益分配模式的固化、環節驅動的不透明化,遲滯不前。
9月16日,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及滬蘇浙皖一市三省農業主管部門的共同指導下,拼多多的「首屆長三角大閘蟹雲拼節」在上海正式啟動。
開幕儀式上,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蕪湖、興化等長三角大閘蟹優質產區聯合拼多多,共同成立「長三角大閘蟹雲拼優品聯盟」,發布了「長三角新蟹農計劃」。通過開闢商家入駐綠色通道、產區個性化電商培訓,以及提供百億補貼、限時秒殺等流量扶持方式,計劃在未來5年內,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並且創造200億元的線上增量市場。
為了規範大閘蟹電商市場、統一產業標準,拼多多還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共同制定「長三角雲拼大閘蟹產業標準」,優化養殖模式,完善大閘蟹電商銷售標準。一方面幫助蟹農節約養殖成本,另一方面規範商家,打擊以次充好、蟹繩注水、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
據悉,雲拼節將首次在行業內推出大閘蟹「足斤足兩」概念:商家承諾足斤足兩之後,將在標題頁和詳情頁顯示足斤足兩標籤。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後,可以對螃蟹去繩後稱重,損耗高於行業標準以上(失水率超過7%),平臺將會進行賠付。
「新蟹農」計劃的目的清晰:打造全程透明,超短鏈的產銷平臺,把以前的生產和銷售對接,升級成為生產和消費直接對接,使得蟹農可以直接服務消費者,從而打掉中間環節,讓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可以回流蟹農,回流到消費者。
上古有巴解治蟹,今有拼多多效古,成為產業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只不過,今天,藉助平臺+產區的銜接,讓吃蟹的故事續寫,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決斷,更是拼多多作為新型電商的行業翹楚,兼備平臺、品牌、市場、資金、大數據等多種素質,凝成「利器」。
為什麼找到「蟹九件」的是拼多多?
長三角的大閘蟹,能「爬」多遠?
對此,拼多多給出了它的中期願景:以「新蟹農計劃」為抓手,培育一百家電商的龍頭企業,一千家的優質產業帶商家,以及在未來5年,創造超過兩百億的新增的市場。
三個超出想像的數字,一片激情飛揚的蘆葦蕩,拼多多的決心,來自於這隻螃蟹的潛力。
一方面,大閘蟹擁有巨大的區域機會。目前,全國消費大閘蟹的群體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北京、湖南、湖北、重慶等相關地區,在全國更多的地方還有很多的消費者沒有形成固定消費大閘蟹的習慣。
而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讓農產品銷費網絡規模化,這恰是拼多多所擅長的。在過去五年裡,拼多多成功帶動了一批非常小眾,不被人所熟知的小水果發展成全國性大產業,就是最好的先例。
另一方面,大閘蟹銷售行業的網際網路化程度仍處在較低的水平。目前,大閘蟹每年的年銷售額超過一千億,現在通過線上銷售的比例只有4%左右,僅40億。
隨著長三角地區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大閘蟹的大規模的產值,其效率一定高於傳統中間商分銷的模式。
這是拼多多在長三角探得的機會。
問題來了:為什麼找到這把「蟹九件」的,是拼多多?
首先,出身決定思考。
拼多多從農業起家。拼多多前身正是主打水果拼團的拼好貨,是立足於農業的電商平臺。這口甜頭,讓「以農產品上行」成為了它的核心戰略。
其二,位置決定動作。
數據顯示,2019年,拼多多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成交額達到了1364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據預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500億元。
此外,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拼多多的年度成交額達到1.27萬億元,其中平臺農產品成交額佔比大概佔到13%左右,遠遠高於其他電商平臺2%左右的佔比。
數字背後,拼多多這個巨人的形象可以用八個字道盡:「腳下有泥,身上有土」——田野,一定是拼多多的主戰場。
從吃法到工具,每一次長三角人關於螃蟹理解的變化,都充滿了「小而美」的顛覆想像;而今,依舊是這片土地、這群人、這種美食,拼多多裡帶來的工具與思考對行業的躍遷,對于田野與人關係的改變,步履不停。
可以想像,螃蟹,一定只是一個開始。